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你有“媒介素养”吗?永远不要直接相信一张截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9-19 16:14: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案例】


你有“媒介素养”吗?永远不要直接相信一张截图……



以下文章来源于铜期声 ,作者荆烽
近日,与华东某媒体朋友小酌,适逢英女王弥留之际,各路信源甚嚣尘上,自媒体鱼龙混杂、捕风捉影,朋友见状停下酒杯,开启工作模式:多方求证,等待最终消息刊发。
受他这种“碰到新闻闲不住”的情绪传染,我也开始刷起了手机。点开微信的「直播」页面,令我不免有些惊讶:
澎湃、看看、极目、红星,专业的新闻媒体早已拉起了直播:女王、王子、白金汉宫……熟悉的人物和场景,依稀让我回想起11年前威廉王子大婚时我们做过的直播。“一有新闻拉直播”,本是久经锤炼的电视新闻人的职业素养,如今,已经被各大媒体的视频号小编们所传承。
更为令人唏嘘的是,当年我们直播的主题是“灰姑娘嫁给王子”的童话般美好的爱情故事,如今见证这场婚礼的女王,已经即将走完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而当年我们那场直播的主持人、著名媒体人曹景行先生,也已经是与我们天人永隔了。
回到女王病危这桩新闻。稍有媒介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一新闻的权威信源,舍BBC其谁?于是当晚十时许,就有如下截图在社交媒体流传:

在看过不下一百张传播假消息的类似截图之后,我很容易识别这种截图承载信息的真伪——用户名根本就不是BBC,这只是一个普通的个人账号,起了一个类似BBC的名字(可以理解为昵称)。
于是,我就跑到朋友圈,在所有转发类似截图(有多个版本)的帖子下面回复了一个字:「假」。一位西南地区媒体的朋友当即表示不满:这不是BBC的消息么?你说假的就假的啊?
第二天一早,我刚一睁眼,就收到此君转来新华社的官方消息推送,以及质问:这也是假的?
我哭笑不得,但还是耐着性子向这位兄台解释了推特平台的昵称是可以随便起的、今天凌晨女王确实过世了但在此之前发布这一消息是不对的、BBC官方消息是北京时间1:32发布的所以此前一切的“新闻”都是假的……等等一系列问题。
我这篇文章想说的,还是我写过不止一次的「媒介素养」的话题。何谓媒介素养?
媒体素养(Media Literacy)是指在各种环境中以适合自己的目的和需求的方式取用(access)、分析(analyze)、评估(evaluate)及制造(create)媒体信息的能力,又称媒介素养。
来自wiki
这里是来自于维基百科的定义,也是我比较喜欢和认同的一个版本的定义。因为它更加强调媒介使用者(也就是我们)的自主性:作为有独立意识的现代公民,我们都是主动去使用媒介的。没错,尽管在当下这个媒介环境中,专业媒体日渐式微、算法分发炮制茧房、舆情场域加速分裂、传播螺旋裹挟流量……但我仍旧相信,我们,都是,主动,去,使用媒介的。
大众媒体以降,我们是读者、听众、观众、受众、用户,这是从媒体的形态(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来定义的;我们是被教育的人民?被引导的舆论?被服务的消费者,还是待割的韭菜?这是从媒体的立身之本和由此决定的价值观的视角来观测的,这里不展开。
我只想说,我们,是,主动,去,使用媒介的。所以我们的媒介素养,就很重要。
为了说清楚媒介素养是什么,需要先搞清楚它不是什么。有两点:
其一,媒介素养不是指媒体从业者的新闻生产专业技能。尽管各类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力千差万别、媒体从业者的专业性也亟待提高,但这个并不叫做媒介素养,而属于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公民的媒介素养与媒体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密切相关,但不能混为一谈。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这个时代,媒介无处不在。一方面,人人都可以发布内容(学者称为「公民新闻」时代);另一方面,媒介素养除了包含对信息的「获取」和「甄别」,也包括对信息的「制造」和「传播」。所以,媒介素养与媒体专业素质两个概念开始融合。但只要我们牢记媒介素养的主体是「公民」,就不会将二者混淆。
其二,媒介素养不是指政府or企业面对媒体说话的水平。尽管政府官员、企业高管在面对媒体时或惊慌失措、或词不达意、或鸵鸟心态、或强词夺理,这些拙劣表现的背后是他们对于媒体存在的价值、运作的规律缺乏基本的认知,这个应该叫做「公关意识」。
我记得去年的全国两会,政协委员白岩松提交了一份题为《全面注重并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的提案。白所提出的核心问题是“许多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欠缺,面对镜头不敢说、不能说、不会说”,这里就是一种典型的对于媒介素养概念的误用,他所指的概念,应当是政府官员的公关意识和公关水平。
媒介素养在当下这个信息供给严重过剩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在信息制造和传播的门槛不断降低的当下,似是而非、断章取义、移花接木,甚至无中生有的信息充斥在我们身边,笼罩着我们的感官。传统大众传播中的「把关人」早已踪迹不见,唯一能够对信息进行「把关」的只剩下了我们自身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就像是我们身体的免疫力,帮助我们免受病菌感染之苦——而虚假信息或者错误观点带来的伤害,比病菌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个号接下来会尝试解构一些所谓「热点」信息,从公民媒介素养提升的角度,看看有什么是我能做的。
说来就来,你可以先记住如下几点,看看对于信息的甄别有没有帮助:
1.
永远不要直接相信一张截图,或是转发的聊天记录——至少要评估一下伪造这个内容的成本是否足够低
2.
3.
试图找到信息或数据的发布者或源头,无论是权威媒体的报道,还是机构的官方网站/微信公号,抑或是学术论文
4.
5.
了解这个信息发布者的可信度,包括这个账号是不是确实代表这个机构而不是李鬼号,以及这个机构的公信力如何
6.
7.
确定这个内容的发布时间——时过境迁,刻舟求剑,此一时而彼一时也。




来源:长江

编辑:邓秋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