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9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价期刊之前请学者先评价自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 23:55: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术界对“C刊”的诟病已经很久了,而本次争论源于包括两家著名高校的学报都被“踢”出“C”刊方阵,也难怪两家学报主编、编辑部都以一种特殊的形式进行“抗争”乃至是“抗议”。一石激起千层浪,主编的博文和编辑部的声明,不仅引起了广大期刊界的关注,而且一些重要媒体包括“澎湃”、光明网、“上海观察”等都对此进行了报道和讨论。一方面,“C刊”的遴选固然有问题,但一份刊物的出局,可能编者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尤其是我不赞同孙主编的一句话说“由于我们不搞影响因子作假,所以被踢出局”(我不知道这是否是孙主编的原话,但从微信传出来的文中有这句话)。那么是否意味着,在“C刊”中的就都是影响影子作假的期刊?肯定不是。某些刊物为了稳住在其中或许在这方面作了假。但是,笔者办刊也有十多年的经历了,至今不知道如何对影响影子作假。作为一名学者和编者,我只强调学术创新的文章才是可以发表的文章,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强调论文规范。也就是说,学术创新是第一的,论文规范是其次的。如果这两方面都做到了,我相信其影响影子肯定是不会低的。
由“C刊”之争,进而又引发了论文发表之争,不少人一方面诟病影响影子作假,另一方面也在诟病坊间传闻的论文发表中的交易如版面费等。诚然,有些期刊因办刊困难或者因责任编辑贪小便宜,私下会收取作者的所谓的变免费,实际上是进了自己的腰包。但是,从目前来看,当前在学术界有一定地位的刊物,都严守编辑的道德操守,拒绝收取版面费;而且,如果是个人行为,一旦被发现,编辑部、杂志社都会严惩不贷。因此,个人的不断行为绝对不能对一份刊物甚至对整个期刊界打板子。这对编者是绝对不公平的。编者维护一个公共平台是非常不容易的,为他人做嫁衣却处于单位的边缘地位;帮别人10次忙,第11次不帮忙也会彻底得罪了自己帮过10次忙的人。所以,作为编者也就只好六亲不认,只好“轴”到底,从一开始就按照学术原则来对待每一名作者。试想想看,这样的编者在高校、科研机构中会有朋友吗?高校、科研机构是论文发表的主要机构,在博士生、硕士生都要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的情况下,在众多领导都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情况下,在主动领导都是博士生导师的情况下,在众多科研人员都在应付科研考核的情况下,在众多各类项目要申请结项的情况下,在众多教师、科研人员要评职称的情况下,这样一个学术公共平台该如何维持公平、公正呢?唯一的一条就是以学术创新为原则。得罪任何人、任何领导、任何朋友,作为编者都不应得罪学术。因为,作为编者,我们深知,得罪一个人不会被记录在历史之中,但在一份刊物上因学术之外的原因发表一篇烂文章,就等于是把编者劣迹记录在历史之中了,而且是白纸黑字!由此可见,编者所面临的风险是超乎寻常的。
现实中最滑稽可笑的事,是学者的学术水平不进步却要期刊的学术水平不断提升。这种荒唐之事,也只能在当今这个时代才会出现。期刊以内容为王,没有好的文章又如何有好的期刊呢?可是,众多人都在评价期刊:领导评价、科研管理部门评价、研究人员评价,但是很少有人去评价一个学者学术水平,也根本没有评价学者学术水平的标准,往往是由领导说了算,领导认为谁有水平,谁就有水平。也许读者不会相信,一些被称为长江学者、特聘学者、领军人才的学者,竟然写不出一篇像样的论文,更写不出具有创新性的文论。什么原因?就是因为各种称号都是领导授予的,而不是根本没有学术含量。所以说,学术界的谁分太多,“长江”的水分更多。如果真的注重学术创新,建议取消各种学术称号和学术评奖制度,让学者回归到学术的发展轨道上。问题的关键性在于,没有水平的学者却来评价学术期刊的高下。它们没有别的办法,就只好按照所谓的排名,尤其是“C刊”体系中的排名,在转载体系中的排名。于是乎,每年的指标就成为编者们的GDP一样令人着迷。众所周知,无论怎样的排名都是十分科学的。中国学术期刊分为综合类和专业类。专业期刊无疑代表了该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前沿,而综合期刊更多的是反映学术的宏观问题、宏观理论等的研究和创新。两者之间根本就没有可比性。但是,现实的现象是,综合期刊基本上是学科拼盘,根本呢不体现跨学新、综合性、宏观性的学术创新。于是,在评价时,评价者就只好把综合期刊的一个栏目与专业期刊的一份刊物来进行比较。试想想,这种比较公平吗?
不评价好学者的水平根本就无法评价期刊的水平。换言之,没有好的学者就不可能有好的期刊。学者是期刊的重要依托,学者的水平决定了期刊的水平。这些都是在简单不过的常识了。然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创新严重乏力,大多在从事中低水平重复的所谓研究工作,根本不用说去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期刊也就只好对文章进行“箩里选瓜”将就而已。在这种情形下,是不是“C刊”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异。科研管理的管理导向实际上是逆学术发展之路的思维:不是看论文是否有分量,而是看在哪里发表的论文。原因就在于,科研管理不进行学者的学术水平管理,只对科研发表的管理。也正因为如此,科研人员就不得不迎合科研管理部门的需求,想方设法到“C刊”到“权威期刊”上去发表。实际上,期刊的选稿是根据刊物的办刊方针和学术定位来选稿的,并非完全是从学术水平来选稿的,而是在办刊方针的基础上来选择高质量的论文。作为作者,我们会常常遭遇这样的情形:在一份普通刊物上没有被采纳,反而在另一份按照现在的标准“更高级别”的刊物上发表了。难道我们会说前一份刊物比后一份刊物要求更高吗?不是,而是定位不一样,风格不一样,办刊方针不一样。
没有高质量的学者,无论多好的刊物刊登的文章也仅仅是自娱自乐一下而已。相反,高水平的作者无论在什么刊物发表论文(当然是指学术刊物),都会产生学术影响,有时候甚至是一份小刊物也会因高水平的文章产生世界性的学术影响。世纪初,俄罗斯一名从事数学研究的学者在互联网上发表了自己的一篇论文,竟然获得了菲尔茨奖。按照国内的标准,他根本就没有资格参与评价。因此,发表的平台并不重要,重要的还是内容。期刊是一个平台,要打造好这个平台,当然首先要有好的内容,好的内容来自于还的学者。学者的眼界和水平决定了研究的高度和深度,也决定了期刊的水平。
由此可见,制订一份评价学者学术质量的标准要远远好于一份评价期刊质量的标准。没有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就不要天真地说要制造一把测量珠穆朗玛峰的标尺。如果一定要打造这样的标尺,那就一定要有科学精神。
本不想写,但问题涉及自己的工作,我就不得不胡说了。
来源:软实力研究(公众号)
http://mp.weixin.qq.com/s/B1Zc2MhAHnb6qq3_c9tFuQ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