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4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为普适价值的普利策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23 13:59: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创 2016-04-22 宋志标 旧闻评论

题图当代水墨,作者新浪微博:@秃头倔人

美国普利策奖近期揭晓,传统媒体分享了所有奖项,它也成为圈内持续至今的谈资。而在行动上,普利策奖项背后的采访报道内幕,成为国内媒体争相揭示的方面。除了获奖者及其奖项的解密,是许多获奖作品被迅速译成中文,满足记者与大众两个群体。

在这些普利策奖作品中,中国媒体业者看见了那些一直激励他们的东西依旧在闪闪发光。比如对重大题材的深度挖掘,扎实的调查能力展现了无与伦比的魅力,付出心血的报道实质性地改变公共政策的走向,甚至是,新闻报道解救了那些被奴役的人们。

这些宝贵的职业激荡也曾经在中国的媒体中出现过,留下过诸如孙志刚案报道、黑砖窑奴工报道、宜黄拆迁案报道、重庆最牛钉子户报道等成果,而后逐步走向一条不归路,直至现今全面展示的苟延残喘之态密布媒体。看普利策奖,不得不回观自身处境。

普利策奖在中国的热闹关注,固然与传媒普遍开设传媒频道,将媒体表现新增为内容板块之一有关,最根本的还是借别人家的高屋,哭作自有的灵堂,以涂满身心的悲痛。《血汗海鲜》系列报道作者被问到有何话要对中国同行讲,她说“别放弃”,一如健康人对重病者的殷切鼓励。

普利策奖所肯定的那些,以及通过作品来强调的那些原则与方法,是有普适价值的。它并不会因为这边的现状与困境,而显得不合时宜——在今日的新闻界别中,普遍的还是承认环境不足,而不是否定普利策价值无用——用普利策奖来提醒缺陷所在,也算是诚恳。

如果要判断中国传媒业中调查能力的现状,一个惯常的说法是它们已经消失了,最典型的证据一是调查记者在媒体中成建制地消失,二是可见的大型调查报道基本上动机可疑,像是奉旨调查一般,被当枪使,报道的操守显见含糊。说这些大概不算离谱。

但是,大概也不赞成中国媒体中调查能力不存丝毫、完全绝迹的判断。你不能对着四月干枯的芦苇诅咒春天。实际上,它们现在更常见的是碎片化分布,不稳定呈现,总体上蛰伏状。一方面,调查记者的断层明显,另一方面调查报道的样式形态因应媒改而变化,

在这样的青黄交接之下,普利策奖代表那些百年不变的传统,就像是明灯,照亮此地传统暗淡的道路,却也给仍然跋涉在转型困境中的记者指引方向——无论是心怀老派传统,抑或以新世代智识试验弯道超车,都能从高悬的灯塔找到某些不死的灵魂加以参照。

谁都明白,普利策奖的热闹当中埋藏着孤寂的对比;而这缓慢中苦捱的新闻局面,难以在短时间内有个了断。“xx已死”可以指示某些侵蚀,却难以对未来一言以蔽之。倒不是眼见普利策而后更相信未来,只是看得还不够多,只好冷眼看着传媒之死的奥妙翻腾不消停。

2016/4/22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