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1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广播人丢掉了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20 10:52: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广播媒体对互联网依存度越来越高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广播的个性化优势正面临逐步丧失的窘境。一些地方广播媒体甚至开始沦为互联网媒体的“广播版”,这极大影响着广播媒体的生存和发展。
  新传播形态是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手段的进步,媒体传播正在经历的一种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动态传播过程。新传播形态正改变着受众对传统媒体的选择和接收。手机等高智能、高清晰度接收终端的出现、发展和普及,使以传统媒体为主导的传播格局出现分化。如今,已没有人能对互联网媒体越来越快捷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广泛的传播效果所形成的客观影响力视而不见。从城市到乡村,手机已成为人们获取各种资讯的重要渠道;对互联网媒体的依赖,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常态。这也预示着广播等传统媒体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生死攸关的挑战。

  一、广播报道中“声音”这个最大的传统优势渐渐被忽视,对采访对象的声音、现场音效等音响要素的要求越来越简单粗糙
  现在,我们的一些广播媒体越来越热衷追求广播的“快”,忽略了声音元素、音响效果等广播的个性化优势,倾向甚至满足于无论哪一类新闻都以播音员的口播新闻所取代,使得曾经令广播人引以为豪的带“响”的新闻作品数量越来越少。这种“剑走偏锋”的追求固然和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浮躁心态有一定关系,但本质上却是广播人正在“创新”中丢掉广播媒体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杀手锏。不少电台的新闻节目里竟然找不出几个带“响”的广播作品。这种舍本逐末的传播方式,使得一些电台里会使用录音机采录广播典型音响的记者居然寥寥可数。广播人不会采录音响,这样难堪的业务现状令人痛心。声音,是广播媒体最具独特魅力的表达方式。来自新闻现场、自然环境等方方面面的一个个声音源汇聚组成风格迥异的声音世界。正是这些异常丰富的声音存在,才成就了一幅幅真实、动人的“声音风景”,还原出新闻现场的客观原貌,描述出主体人物的个性特征。

  二、广播节目中大量转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现象,严重影响着广播媒体的整体形象
  近年来,一些地方广播媒体开始热衷于转播电视媒体的新闻及专题类节目。转播内容既包括央视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体育竞技比赛直播等,也有地、市级的电视新闻及专题节目。最初,一些广播媒体是为了节约经营成本,但久而久之却形成了依赖,并开始削减广播记者,致使广播媒体的个性化特点和影响力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了广播媒体的整体形象。
  广播与电视之间原本就有着显著的区别。电视新闻及专题节目在广播节目里的大量出现,往往给受众造成听觉意识上的混乱,电视伴音也使得受众始终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确切的声音形象。二者的差异性带来的结果,是让受众错觉不断。可悲的是,一些广播媒体还争相把转播电视媒体的新闻及专题类节目当作一种经验相互模仿,不断增加在广播媒体里的播出时间,对广播媒体个性化发展造成的制约和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

  三、对播音员、主持人的专业水平要求不到位,加上一些生硬牵强的现场连线报道,客观上对广播媒体形象产生不良影响
  近年来,广播媒体往往将广播经营简单化,将大批播音员、主持人推到了广播一线。由于平时对播音员、主持人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管理不到位,致使一些原本很严肃的广播新闻节目开始出现娱乐化倾向。少数主持人在话筒前信马由缰、添油加醋地肆意发挥,使广播媒体的形象大受影响。一些来自网络、平面媒体的非常拗口的新闻作品不加修改就被大量用到广播节目里。广播的口语化、通俗化、短语化的特点正在从电波中慢慢淡出,渐渐消失。大量晦涩、不规范的语言文字夹杂在广播报道中,时常令受众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即便是一些带“响”的广播作品,也因节目时间的限制被掐头去尾,或干脆用口播文字替代,使广播的个性化优势荡然无存。
  造成这些乱象的原因,是广播媒体忽视自身个性化特点、忽视以质量立台的结果。对节目质量的不重视,不仅会使播音员、主持人的业务水平得不到提升,还会直接导致受众群的减少、分离和消失。随之坍塌的是几代广播人曾经不懈追求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

  四、缺乏整体布局一哄而上的谈话类节目,暴露了管理者“节目不够、口水来凑”的经营模式,导致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直线下降
  近年来,类型化节目在业界推广。广播媒体在不断引进和消化类型化节目的同时,需要对类型化节目进行认真梳理、研究,在节目设置上采取审慎的态度,严格把关,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节目质量。否则,只会适得其反。一哄而上的广播谈话类节目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广播谈话类节目涉及政治、经济、生活、情感等诸多方面。节目中,首先需要一个缜密严谨的话题文案设计,同时需要知识面广、能掌控话题、语言驾驭能力较强的主持人,加上一些具有话语权的行业权威嘉宾相辅佐,才能使节目做到有的放矢、言之有物、内容翔实、吸引听众,达到理想的播出效果和节目影响力。不可否认,许多电台在广播谈话类节目创办初期大多比较严谨,话题设计也基本符合所覆盖地区的经济社会特点。
  但随着选择权威嘉宾的困难加大,一些电台干脆采取偷梁换柱的办法,将自己的主持人、记者也充当到具有权威话语权的嘉宾队伍中“鱼目混珠”。虽然其中一些记者、主持人的新闻视野和话题把握水平能够支撑起谈话节目的流畅进行,甚至可以画龙点睛。但是,相当一批“替代者”的水准却难如人意。少数“替代者”在节目选题上缺乏策划,甚至拿着一页“提纲”就敢进播音间“开侃”,使得谈话类节目的水准不高,甚至出现导向性错误。“节目不够,口水来凑”,导致谈话类节目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直线下降。这也是近年来广播谈话类节目缺乏精品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现场直播报道越来越少,广播的时效性和影响力得不到及时有效发挥
  广播现场直播曾经是最受听众热捧和津津乐道的个性化节目类型。一般来说,现场直播都是对重要新闻事件或突发性事件、重大体育竞技活动的现场报道。它的即兴特点,使得受众的关注度很高。但现在,对现场直播这个最具广播个性化特点的传播形式的重视度已大不如前。不仅是重大新闻、突发性事件,包括广受关注的亚运会、奥运会等体育竞技比赛也渐渐从广播现场直播中消失。这不能不说是广播媒体在新传播形式下不能很好发挥广播个性化特点的一大失误。

  六、广播个性化产品出现断层,部分产品缺乏创新力和节目吸引力
  随着互联网媒体的冲击,广播的个性化产品耗财、耗时、耗力,且没有形成稳固的市场化格局,加上产品定位、大众影响力等其他因素制约,这些个性化产品陷入了无以为继的窘境。以广播剧为例,现在除了应付参加相关评奖外,影响力日渐萎缩。虽然听众对广播剧的需求仍然很大,但业界却拿不出大量能契合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来满足听众。这固然与广播剧推广力度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面对互联网媒体的竞争,广播人缺乏“接地气”地详细研究和对自身优势的深入挖掘。目前,国内广播文艺界同人正在探讨“微广播剧”的创新。这种以听众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和创新实践值得推崇。“微广播剧”不仅能够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同时也能更好地借助互联网媒体的传播路径为受众提供更丰富、更充满空间想象力、更具时代魅力的广播个性化作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新传播形态下发挥广播的个性化特点应当牢牢把握以下几点:首先,要学会以互联网思维继承和发展广播媒体的个性化优势;其次,要主动出击,敢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对广播个性化产品赋予时代的灵魂和生命力;再者,要不断挖掘研究互联网背景下人们的新观念和不断变化的媒体接受习惯,同时必须注意对互联网传播形态下青年受众广播情结的培养。挽救传统广播媒体的个性化缺失,必须从思想上下功夫,功夫不到,效果难成。必须要对广播媒体目前一些自轻自贱的乱象进行整改,形成广播媒体持久稳固的业务支撑架构和形象影响力。网络广播的出现既是对传统广播媒体的冲击,也显现出广播个性化的自我空间依然很强大。这需要广播工作者秉承自身的个性化优势,不断推出广播个性化新产品,以个性化求生存、求发展,从而让百年广播牢牢立于媒体之林。

作者:郭长江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