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257526|回复: 165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伦理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6-22 18:01:2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4-3-30 18:19 编辑

【案例】1
                                  凤姐现象
中国的“凤姐文化”愚弄了谁?
文章提交者:鲁国平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作者鲁国平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近年来,一股“哥姐文化”正在席卷中国网络世界。每隔几星期,网上都会冒出一些以“哥、姐”著称的网络红人。比如芙蓉姐姐、凤姐、著姐、犀利哥等。中国必须寻找能够激发思考、培养辨别能力的娱乐方式,否则,现有的娱民方式也许会把一代人变成愚民。

    正是旁观者清啊!外媒的评论确实发人深省,尽管不少国内人未必认同,比如诸如此类“娱乐而已,何必如此沉重?”的回答就应该不会少,可是娱乐并不等于愚蠢的快乐即“愚乐”,是的,低俗文化有其存在的必要,吃肉的毕竟不能和喝汤的共用一个菜单,不过群众文化低俗里也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统统可以接纳,关键的分水岭就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还是使人堕落沉沦。至少也应是对芸芸众生以及社会价值观引导上没有重大危害。

    而匪夷所思的是近些年以凤姐为代表的"凤姐文化"根本就是在博傻,比谁更加另类,出格,吸引人眼球,难怪人们包括外媒要担心长期以往在这种文化熏陶下,大家都向她们他们学习比愚蠢比另类,长期以来民众不得不变得失去明辨是非的能力,成为一代和一群名副其实的可随便被玩弄的新时代思想侏儒即愚民。

    和“娱乐至死”论者相反的是,我鲁国平认为娱乐活动也应当适度,哪怕大家可以像赵本山一样拿残疾人开玩笑、取乐,就是不能叫大家都学习残疾人的一举一动称为时尚,更加难以容忍一些媒体把凤姐之类人物炒作称为娱乐明星或公众人物,那不仅将贬低了所有中国人,而且也对社会造成一定的错误价值观引导,甚至危及古老文明国度的国际形象。

    事实上,不久前广电总局为纯洁娱乐荧屏封杀了一些话题女郎,无疑这是势在必行的,那么我就奇怪了,既然广电总局能够封杀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拜金女,为何就不能封杀这些给予社会带来负面价值观的娱乐小丑“凤姐”等?其他文化演出管理部门以及广告内容审批单位又哪里去了?

    日前有舆论称民间小电影院色情表演猖獗,有关方面应该管一管,我觉得,这个小范围的问题被有些人小题大做了,这像市井小老百姓就是喜欢吃臭豆腐,政府只要保证在国宴上不出现就可以了,加强管理及规范不让未成年人接触到便ok了,相反在对当前社会流行"凤姐脑残文化"上有些人包括有关部门由于忽视其危害,又大题小做或者不做了。

    总之愚民大量产生的社会舆论环境基础就是是非不分、香臭不辨的文化,其中古代被上流精英霸占了话语权甚至被随意篡改精髓的孔孟之道算一个典型,如今流行的"凤姐脑残文化"也当仁不让地发挥了类似的作用。一个是在说的人嘴里怎么说都有理,把你说糊涂了,一个是将傻子包装成为明星把你也逗傻了,分不清东南西北,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核心,有钱有势或强势话语者想捧谁是谁,指鹿为马也有人随后追捧!外媒评论的中国的"凤姐文化"愚弄了民众或者现有的娱民方式会把一代人变成愚民的担忧也许不是杞人忧天!

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o/2010-06-18/154917673878s.shtml
http://www.kdnet.net/Infolook.asp?bclass=1&id=103646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来自 1485#
发表于 2023-5-11 16:37: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洪韵

来自 1486#
发表于 2023-5-12 19:42: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华社北京分社副社长李斌辞职,加盟华大基因
近日,传媒特训营获悉,新华社北京分社副社长李斌已离职并加盟华大基因。
318日,一篇《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发布》的新闻报道显示,李斌目前担任华大集团副总裁。
不过,传媒特训营在华大基因及华大集团官方网站上,尚未查询到李斌的信息。
资料显示,李斌,199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毕业后任新华社国内部记者,从事时政、环保、科技报道,曾任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政文采访室副主任,后任新华社北京分社副社长兼总编辑、分党组成员。高级记者。
曾获2010新华社十佳记者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西城区百名英才等荣誉称号。1999年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2004年中国首座北极站记者团成员,著有《二探北极》、《你还是你吗?——人类基因组报告》,主编《领跑力:企业、城市和国家的引领之道》、《极度调查:告诉你一个立体中国》、《北京秘密:你不知道的全域文化之城》等书。
202311日,李斌发布了一条朋友圈:2022,属于过去!2023,属于勇于开创未来的每个你我,属于勇于追求未来的每个生命...配图是他与人合著的新书《未来产业》、他主编的新书《生物经济——一个革命性时代的到来》。

消息称,李斌今年1月从新华社离职,出任华大集团副总裁。检索发现,李斌与华大基因“渊源”颇深,早在多年前就开始陆续报道华大基因的新闻。
2015年,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举行的新智能时代论坛上,华大基因的董事长汪建受邀参会,李斌被形容功不可没
2016年,李斌已经与华大基因董事长面对面
资料显示,华大基因公司成立于1999 年,是一家专注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公司。
这家近20年前因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而成立的企业,在业内有着生物界腾讯生物界富士康之称。
华大基因参与了千人基因组计划,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完成了第一个亚洲人的基因组图谱的绘制,并同欧洲7个国家、11个研究所就构建人体肠道菌群基因集开展合作。
近年来,华大基因在舆论上,多次与自媒体、媒体记者产生冲突,其中广受关注的一次是科学家饶毅点名批评。
20227月,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生物学家饶毅通过个人公众号饶议科学发布《表扬尹烨证明自己卖假药:公布几十篇论文无一检验过其益生菌的任何生物学作用》一文,公开点名华大集团首席执行官、执行董事,华大基因副董事长尹烨推广的益生菌为假药。
尹烨不得不对市场质疑进行一一回应。
值得一提的是,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华大基因的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高通量基因测序仪即获准上市。
彼时,该报道正是出于李斌之手。
文章提到,华大基因的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高通量基因测序仪获准上市,名为火眼的华大基因病原生物安全实验室正在武汉紧张施工,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建博士于大年初一逆行进入武汉坚守至今
有评论文章认为,复盘华大基因在一系列事件中的公关,发现鲜有亮点,反而是无所作为,懒于应付。
在一波又一波的争议性事件中,华大基因已经从最初的千亿市值掉至不足300亿。
资料显示,自20177A股上市以来,华大基因的股价一度达到261.99元,成为当时仅次于贵州茅台的中国股市第二高价股,市值破了千亿。
然而,仅一年时间,华大基因的股价已跌破百元大关,市值也相应缩水约三分之二。截至 2023228日收盘,华大基因的总市值为230.43亿元,较刚上市时,已跌去八成。
2022年,华大基因实现营业总收入71.26亿元,同比增长5.32%;实现净利润8.1亿元,同比下降44.42%
从结果看,华大的这一路公关太过懒散,缺乏系统性和长期策略,既没看到有效措施,又任由负面舆情爆发。上述评论文章认为。
更有分析认为,从长期来看,解决问题的关键,或许在于华大自身如何弥补其在管理、公关等方面的短板。
此次,华大基因邀请到新华社北京分社副社长担任副总裁,不知能否弥补其公关方面的短板。
来源:传媒特训营
编辑:洪韵

来自 1487#
发表于 2023-5-12 23:47: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美国媒体大亨警告称AI可能“破坏”新闻业
美国媒体业亿万富翁巴里·迪勒(Barry Diller)警告称,除非出版商能够利用版权法加以控制,否则人工智能将对新闻业造成“破坏性”影响。迪勒表示,自由允许人工智能访问媒体内容将被证明是一个错误,“合理使用”的概念——可用于涵盖机器学习数据集中受版权保护的材料——需要重新定义。如果有必要,他愿意修改版权法。
来源:全球TMT
编辑:洪韵

来自 1497#
发表于 2023-6-20 22:46: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华社退休记者被诉索赔200万,此前被曝受贿洋房帮商人写文章
2023年6月,张厚堂起诉新华社退休记者汤计名誉侵权一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法院立案。
这起“名誉侵权”案,得追溯到多年以前。2021年,汤计被曝出利用个人影响力,帮助商人“平事”,并受赠了一套250多平方米的洋房。
汤计,曾是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编委,也是截至2015年新华社建社85年来第一个“荣立个人一等功”的记者,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中国十大‘正义人物’”等称号。
从新华社退休后,汤计又创办了微信公众号“汤计典频”,继续“发光发热”,在内蒙古颇具影响力。
相关资料显示,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间,汤计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汤计典频”(现已更名为“满子典频”)连续发布6篇文章。
文章的内容,涉及内蒙古宏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内蒙古宏泰”)与其他股东间的一桩股权纠纷案,内蒙古宏泰则在相关诉讼中败诉。
从判决书等司法材料来看,这是一桩并不复杂的股权纠纷案件。
2019年,内蒙古宏泰被股东张宇起诉了。张宇说,2018年4月,另一名股东苏茂元将其持有的内蒙古宏泰1040万元股权(持股比例为18.72%),转让给了她,双方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
协议生效后,张宇的股权由之前的13.5%,变成32.22%;但内蒙古宏泰一直拒绝为张宇办理股权变更登记,理由是“没看到协议和凭证,不认可协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
法律事实如此清晰的情况下,内蒙古宏泰自然一败再败。
但在内蒙古宏泰败诉后,新华社退休记者汤计的身影,开始频繁出现。
“排外欺生,法治不彰”“执法者装睡打鼾”“法院还能守护最后一道公正防线吗”……汤计在其发布的文章里,使用了大量个人情绪强烈的措辞,为内蒙古宏泰“大声疾呼”,公开指责判决内蒙古宏泰败诉的各级司法机关。
已经花甲之年的汤计,为何如此积极介入这桩经济纠纷案件?
网络流传的一份《财务审计报告》,披露了汤计女儿汤苜获得一套250多平洋房的情况;根据内蒙古宏泰一名高管的说法,这套洋房,是由内蒙古宏泰出资,汤计未出分毫。
赢了官司却惹来“舆论质疑”,张宇等股东不堪其扰,从2021年初起便开始向内蒙古公安厅、内蒙古纪委等对汤计等人进行实名举报。
这些举报材料称,汤计除了在线上通过“汤计典频”发布多篇“扭曲事实”的文章、给不遂其意的司法机关“扣帽子”外,还在线下亲自跑到警局,给公安机关施压。
例如,举报材料称,汤计带着山西朔州商人殷培智去呼和浩特市公安经侦报案,诬称张宇父母利用职务之便、侵占公司资产;经公安长达半年的调查取证,认为不属实未予立案。
又如,举报材料还称,2020年底,汤计带着殷培智前往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公安局经侦举报,称“张宇、苏茂元股权转让案是虚假诉讼”,要求公安机关抓捕所谓“涉案人员”。
2021年12月,《财经》杂志资深编辑李廷祯在其微信公众号“鹈鹕说”发表了数篇文章,披露汤计受赠了一套价值159万余元的洋房,位于呼和浩特市恒大翡翠华庭小区首期14栋。
文章展示了的《财务审核报告》显示,这套洋房是由汤计女儿汤苜于2018年5月20日签约,已付全款。
对此,2021年12月6日,汤计在其个人微博公开回应称,“原新华社记者汤计遭遇诬陷围攻。”
汤计称,从2021年12月1日开始,“鹈鹕说”对其进行了连续抹黑攻击,“大概就是我历年来为无数蒙冤者受屈者发声呐喊的代价。”汤计还称,已请求党组织与纪检部门调查,以及自己“经得起考验!”和“会采取法律行动维权!”
2023年2月,张宇收到了内蒙古高院的终审判决书,汤计一直“声援”的内蒙古宏泰又败诉了。
这起延宕多年的案件,有了最终结论。重新回味汤计当年连续发文“法院还能守护最后一道公正防线吗”的强力质疑声,未免令人唏嘘。
而汤计被曝“受贿洋房后写文章帮商人平事”的事情,并未就此落下帷幕。
2023年6月,张宇的父亲张厚堂以“名誉侵权”为由,将汤计起诉至法院。
张厚堂在民事起诉书中说,汤计在发布于“满子典频”的一系列文章中,用“布局挖坑”“伪造证据”“铤而走险”“谋财者”“窃取”等侮辱性语言,对其进行诽谤,捏造了“在政府及公检法部门有后台”“伙同会计师事务所骗走公司账本”等。
张厚堂说,上述文章发布、蔓延后,对其品德、声望等人格方面的负面评价汹涌如潮,严重损害了其名誉权。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和施暴场所,汤计作为传媒界的功勋人员,本应加倍珍惜党和政府给予其的各种崇高荣誉,更应比普通公众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尊严。”
张厚堂在起诉书中说,遗憾的是,汤计却在利益驱使下,插手原告公司股东之间纠纷,无视多份人民法院生效判决确定的事实,公然利用其实际控制的公司和身份影响力,在微信公众号上连续发表多篇文章,大肆捏造或歪曲多起事实并大量使用侮辱性语言对原告名誉进行贬损,以达到其通过网络舆情影响司法裁判的最终目的。
针对被起诉、索赔一事,2023年6月19日,笔者在一微信群中询问汤计。
当晚,汤计在群里转发了一篇“满子典频”刊发于2021年3月8日的文章《院长成了案件掮客,法院还能守护最后一道公正防线吗?》。
来源:网易新闻
链接:https://c.m.163.com/news/a/I7M5QPDH05533F8G.html?spss=newsapp&spsnuid=ZUOylByiJhFEmMCusk827EzNG%2BDH61bpy2XhBqMKtkA%3D&spsdevid=CQk2Yzk5ZThiZDcyMjY0MDY0CXVua25vd24%253D&spsvid=ZjYzNzFhYmYtZWY3Ny05Y2YwLWZmOWUtYWRhYmJmOGI1Y2Iw&spsshare=wx&spsts=1687241186489&spstoken=qXtbR1fo5adRvIWZkYhYScSDVb6n1tcLSY%2BhHxe4CUE6G4F%2BsawkHJGISJTkbTcKqCHCiNaexrqyQjBOeqQKOw%3D%3D&spssid=68f40a115574b14197ca864b9b324120&spsw=2&isFromH5Share=article
编辑:洪韵

来自 1498#
发表于 2023-6-21 23:30: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科技观察丨推特API收费引争议,让土耳其地震救援雪上加霜?
近日,土耳其地震发生后,成千上万的志愿者一直在使用一个重要的Twitter工具API来梳理该平台的求救电话,其中包括那些被困在倒塌建筑物中的人。
然而,这个起到“生死间桥梁”作用的应用工具,最快将在2月13日不能再被免费使用,因为Twitter公司计划收取每月至少100美元(约681元人民币)的费用。
目前,官方表示,收费将会再推迟几天。



让土耳其地震救援雪上加霜?
土耳其最受欢迎的社交平台Eksi Sozluk的创始人塞达特·卡帕诺格鲁对此表示:“这不仅是为了救援工作,也是为了物流规划,因为受灾人群会在Twitter上传播他们的需求。”而月付100美元,对许多预算有限的志愿者和非营利组织来说,实在价格不菲。
因为与救援有关的信息量非常大,人类无法手动完成。所以,非营利组织人员、研究人员和其他志愿者,就需要这种被称为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的工具来分析Twitter数据。
卡帕诺格鲁说,数百名“好心人”一直在分享他们自己的付费API访问密码(Twitter已提供具有更多功能的付费版本),用于救援工作。但他也表示,这“不可持续,也不是正确方式”,甚至可能违反Twitter的相关规则。
2月13日是Twitter设定的免费访问API的最后期限,这对土耳其及其他地震受灾区的数千名志愿者而言,是一个额外挑战,因为他们的全天候救援工作非常需要利用Twitter这一独特的开放系统。
“对于使用Twitter API进行灾难监控的土耳其编码人员来说,这尤其令人担忧。我想世界上其他使用Twitter数据监控系统的人也同样忧心忡忡,”伊斯坦布尔奥济金大学国际关系教授阿金·温维尔说。
有分析认为,新的费用会给参与救援的程序员、学者和其他试图使用API的人带来更多负担,这道新筑起的API付费墙是埃隆·马斯克接管Twitter后榨取收入的最新尝试。


付费API上线时间再次推迟
据悉,Twitter官方原定于2月9日关闭免费的Twitter API,但对于后续上线的付费Twitter API并未公告详细信息,只是确定每月费用为100美元(当前约 681 元人民币)。
马斯克提到,这项政策是为了解决推特上充斥垃圾消息机器人的问题,但与此同时,也使许多正常使用的机器人被迫关闭。在推特宣布新政后,不少推特机器人作者开始向关注者道别。
随后,Twitter将上线日期推迟到了2月13日。但距离正式上线还有几个小时的时候,官方现在再次发布推文,表示再推迟几天时间。推文中并未明确具体的上线时间。
Twitter此前已经确认将会推出新版免费Twitter API,限制每位用户每月只能发送1500条推文。这是个只有写入的 API,因此第三方 API 客户端无法利用该免费API重新上线,也无法通过该API来启用RSS订阅读取用户的信息流。
Twitter官方声称,这些变化将提高质量、减少垃圾邮件并实现繁荣的生态系统。目前,尚不清楚这将如何实现。


来源:界面新闻

编辑:洪韵

来自 1499#
发表于 2023-6-24 20:28:2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首席记者李微敖:今天做记者仍有意义,仍可能带来个案,乃至小范围局部的进步
最近,关于新闻学和新闻业的话题,在网上引起了一些争议。
学新闻到底有没有意义?从事新闻行业能不能养活自己?诸如此类的讨论,在传媒圈内外掀起一轮热点。
其中一个原因或许是,虽然人们每天接触新闻,但与新闻从业者直接打交道的机会并不多——这些人是怎么工作的?真实职业处境如何?有哪些困惑?赚多少钱?许多事情可能需要来自一线的媒体人才说得清楚。
本期全媒派对话《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李微敖,讲述其从业20年来的经验与期盼、争议与反思。

李微敖工作照
做新闻可以养活自己,但赚大钱比较难
全媒派:这几天网上有一些和新闻学、新闻业相关的争论,作为2003年入行的前辈,你觉得新闻专业学生如果想进入新闻行业,在大学期间可以具体做点什么?李微敖:从业以来,我认识的很多非常优秀的同行、媒体领袖,包括我们报社的,也包括我之前工作过的一些新闻机构的,都是本科就学新闻的。从事新闻行业当然可以养活自己,但是,想要过得特别“滋润”,或者想要凭一己之力养活一家老小,那对于很多普通记者而言确实又比较困难了……我的理解里,新闻行业入行的门槛比较低,其他学科想从事新闻业,相对也比较容易。同时,要做好新闻,还要掌握其他很多学科的知识。我经常说是“四大工具”——基本的法律知识,基本的经济学知识,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基本的外语能力。因此,我也在不少大学做分享时,强烈建议新闻学的大学生们,可以去辅修一个其他专业,比如法学、经济学,甚至医学、天文学、考古学。
全媒派:虽然新闻成了部分网友心目中的“天坑专业”,但其实每年报考的人数还是挺多的。在如今的大学生身上,你有没有看到一些乐观的趋势?
李微敖:从人才角度来看,从事新闻行业的大学生整体比20年前要强不少。因为中国的教育是在进步的,他们从小的见识、思想观念、掌握的技术能力等,决定了这些。我见过一些入行比较久的同行,连把故事写清楚都做不到,但今天有些大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去驾驭一些难度没那么大的特写类题材。假以时日,他们能连续工作三年、五年、八年,肯定比现在的我们强。
现在的新闻作品,并不比黄金时代的差
全媒派:结合教育进步和技术发展来看,人们怀念的纸媒黄金时代的新闻作品,真的比现在更好吗?这其中是否存在一点时代滤镜?
李微敖:这几年甚至这十来年,唱衰中国调查报道、唱衰新闻行业的声音一直不少。不管在不在这个行业,很多人都会回忆或描述20年前中国纸媒的黄金时代。那是不是原来的新闻一定比现在做得好?我个人是有不同看法的。
就我的观察而言,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技术进步和从业者的受教育水平、见识广度和深度的提高,现在新闻行业的作品,并不比过去差,甚至可能更好。
前段时间我的一些朋友聊到香港电视剧的话题,大家都说现在香港电视剧好像很久没有出好作品了,但回头去看,以前的经典电视剧的好多剧情、表演,会觉得很幼稚,从技术层面来说不怎么样,可那个时候给人的印象就是很棒。这可能有情感的因素在里面,但从纯粹的技术、专业成就上来说,真不一定如此。
电影如此,电视如此,新闻作品或许也是这样。经常为我们行业所称颂的过去那些著名报道或著名记者的文章,在那个时代横向比较,可能的确是好的,这没有问题。但从今天的眼光来看,真的比现在的更好吗?时代在进步,技术在进步,专业成就在进步,我觉得这才是一个正常的发展趋势。
焦虑和熬夜,是这个职业的通病
全媒派:回顾你的记者生涯早期,换过比较多的单位,现在很多年轻记者可能也会选择频繁跳槽,存在一些对于职业前景的迷茫,对此你有没有一些经验或建议?
李微敖:早些年,我换工作的频率确实比较高,到现在,已经是第八家单位了。不过,我现在已经在《经济观察报》待了超过五年了,这是我从业以来待过最久的地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很喜欢现在报社的氛围,我们的社长、总编、执行总编、编辑等各个层面的领导、同事对我很宽容。我写出来的绝大多数稿件都可以发表。在我的认知里,很多稿件发出来后,不管“存活”多久,发出来就是胜利,我已经很感激了。
至于对年轻人的建议,第一我觉得还是要保证自己的基本生存不受影响,这特别重要。一个人真正想清楚,自己适合或者喜欢做什么样的工作,这可能需要很多年的时间,有些人可能终其一生都不一定能想清楚。我的建议,是静下心来认真想一想,看能不能在三五年内,至少找到一个短期的答案,一个阶段性的目标。
第二,我换了这么多单位,除了其中的一份,其他的至少都工作满了一年。这也是我很早就跟一些同事说的——当时有同事大学刚毕业进来一两个月,就想换工作。我说,不管怎样,你先努力坚持工作满一年。同样的,你要有一个目标,如果选择还做新闻,那么想去什么样的媒体工作?想和什么人成为同事?先把问题想清楚了再换。

图片来源:Pexels

全媒派:做记者很多时候是自己跟自己较劲,容易产生精神内耗,工作个两三年,就可能碰到职业瓶颈,觉得自己写的东西不好,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甚至还会抑郁,请问这种现象在行业里正常或普遍吗?
李微敖:不说抑郁,至少焦虑是我们这个行业永远存在的事情。直到现在,我仍然在焦虑,焦虑自己的工作效率怎么这么低下,写得怎么这么慢!
我很喜欢电影《大腕》里的一句话,大致是“导演没想清楚,戏拍不出来”。做记者也是这样,我没有把文章的框架、逻辑想清楚,有些复杂的题材,我就是写不出来。
我的焦虑还在于,手头要写的稿件太多了,而且还可能不停地有事情“加塞”。甚至,这种“加塞”往往是自己主动而为的,比如说遇到了一个我觉得很不公平、很冤屈的事情,我就会想要不要抽出时间来,希望能帮忙做点什么。
我想,这种焦虑感是会伴随着整个职业生涯的,不管是40多岁还是更远的未来。焦虑是我们这个行业的一个通病,你越早接受这个现实可能越好。
如果你觉得有瓶颈的话,一个方法是去寻找更优秀的同事合作,或者尝试再去学校专职读书。
全媒派:赶时间写稿和交稿,可能是平时最让记者焦虑的事情。每一个熬夜赶稿的日子,你是怎么挺过来的?如何克服拖延症?
李微敖:熬夜赶稿这个事情,我一直没有克服,拖延症这个问题我也一直没有克服。
2016年我离开《南方周末》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已经没办法适应那种有deadline(截稿日期)的生活了。星期四出版,星期三一定要把稿件交出来。我们经常在星期一、星期二熬通宵写稿,我觉得太痛苦了,我那个时候已经35岁了,觉得身体已经没办法承受了。甚至我现在还感慨,我熬夜把这个稿件写完交出去,然后睡一觉,醒来的时候,我会很庆幸自己没有猝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现在我偶尔还会熬夜写稿,但绝对不会熬通宵了,因为身体已经受不了了。
至于拖延症,不仅仅对于记者,我猜想,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可能都存在。这似乎是“人性”,人类普遍的惰性。
得到多少赞誉,就要承受多少批评
全媒派:今年4月,你对于“张继科事件”的发声,引发了巨大争议,外界有赞扬也有质疑,如何看待此事对你的影响?
李微敖:这件事在网络上引发的后续影响及发展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料。事实上,我压根儿就没有想到,那几天的态势,会那样“狂热”,甚至“疯狂”。
时至今日,我能保证的是,我说出来的和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写的,没有一句是谎言,都是基于我看到的、听到的情况进行的陈述。
在我内心深处的判断里,我也不认为这是什么娱乐八卦事件,而是一个严肃的法律话题。
不过我又在想,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大多数公众更关注的确实就是娱乐行业的公共事件、公众人物,这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现象。娱乐行业“新闻”的影响力和受关注度,在多数时候,是要超过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的。
2015年,我在《南方周末》发表了《安邦路线》系列稿件,发表后安邦反扑了很长时间,报社和我个人承受了不少的压力。当时我的部门主任说了一句话:“你得到了多少的赞誉,你可能就要承受多少的诋毁和批评。”我想这句话同样也适用在张继科这个事情上。我能够做到的是,我没有撒谎、问心无愧,每天都可以睡得很好。
全媒派:确实在一些批评声里,有提出“这个记者在炒作”,请问你一开始的想法是什么?为何会选择通过社交网络发声?
李微敖:我不认为这是个私人的事情,这是法律问题,涉及犯罪,涉及人的底线问题。作为公众人物,既然享受了公众关注所带来的福利,相应就要承担更多被监督批评的责任或义务。有得有失嘛,你享受更多,你可能就要承担更多。甚至就隐私权来说,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在一定意义上也要比普通人让渡更多。
比起通过社交媒体发声,我当然希望最好是能以新闻报道的方式写出来。但这个事情发生在2020年,一审、二审结束到现在也有一两年了,当事人和家属似乎也没有去申请再审。从新闻时效上来说,时间隔太久了,没有太多的新闻由头来重新写这个报道。我甚至到现在也不确认,如果在当时我以新闻的方式把这个事情写出来,能不能得到发表。
我也就是今年3月底4月初,看到朋友在微信群里转了他们的律师声明,觉得看不下去了,想着这个事情我就发个微博吧。
全媒派:记者因为一篇文章、一段视频或一条社交媒体动态而成为相关事件中的当事人,这样的案例过去并不少,未来可能也会继续发生。那么当争议事件缠身时,记者应该如何应对呢?
李微敖:我觉得还是尽量早点回到自己正常的工作状态,因为撰写新闻稿、做好本职工作才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对于那些争议,一定意义上我们应该容忍,犯不着去跟人家吵。在社交媒体上的回应,也要克制,否则会长期搅入其中,很长时间出不来。
此外,要始终保持一个好的心态。
所谓的热度,无非就是那几天。可能在那几天是被关注的,但过了之后,你依然是你,并没有什么改变,依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记者。就好像不会有多少人去关注鸡蛋究竟是哪只鸡下的,大家只是关注鸡蛋好不好吃。
作为记者,应该避免“自以为是”
全媒派:在种种评价中,有人称你为“独狼型记者”,你认可这个标签吗?为什么?
李微敖:我一直很愿意,也很喜欢和同事们合作,我经常跟他们说,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来问我。可能十件事情里面我有八件、九件都帮不了,但偶尔有一件我或许恰恰熟悉。其实工作这些年,我和同事们一起合作采访写稿的事情并不少。
当然了,这个“独狼型记者”的含义或许还包括独立的判断等等。大概从2014年、2015年开始,我自己有了一个判断标准;我写的一篇文章好还是不好,最重要的评判者,是我自己,而不是别人,至于那文章在单位内部会被评定为哪一个等级,在社会上的影响会是怎样,那是相对次要的。当然,有一些文章,我认为自己就是写得“粗糙”、写得“水”,但至少我能够保证的是自己不会胡说八道,没有胡编乱造。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全媒派:那么在你的价值观里,一个合格的记者,应该是怎样的?
李微敖:我们这个职业,很容易自以为是,认为自己见多识广、思想深邃。比如写财经新闻的记者,有时候搞得自己比企业家更懂企业,更懂经营管理,这怎么可能?
我会时不时反思这个问题,也警醒自己。
当然,有些事情,我们(记者)是有判断的,甚至有时候的判断不一定比当事人差,这是有可能的。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专业人士。记者不像律师、医生、会计师,不是自然科学工作者,他们才是真正的专业人士。
要说所谓的专业,可能是在工作多年后,我们对于传播规律,对于信息真伪,有一点点专业的判断。
此外,遇到批评,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理解,我们这个职业的本职工作之一是要监督公共权力,监督那些强势的机构、公众人物,这也要求我们自身能够有很好的心态去接受其他人的监督和批评。做记者的人,不要一被人批评、被人骂,就爆炸上头了。
全媒派:就目前的规划来看,记者这个职业,你会一直做下去吗?
李微敖:这个问题几年前我已经想得比较清楚了,我觉得只要有可能,我会一直做下去。甚至我有时候开玩笑,记者这个行业有点像老中医、老律师,不仅仅是在吃“青春饭”——做新闻当然也需要精力和体力——但在很多时候,经验见识也会帮助我们自己。
第一,我是真心喜欢热爱这个职业。我认为在今天的中国,做记者仍然有意义,仍然有可能带来个体的、个案上的进步,乃至小范围局部的进步。这是记者工作的成就感和意义所在。
第二,做记者当然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也有很多的好处,比如工作相对自由,由此而来的,身体的相对自由。
第三,我习惯适应了这样的生活,我喜欢在一线做采访,跑现场、在现场的感觉。
第四,刚才说的,做记者不仅仅需要精力体力,也需要资源的积累、见识的增长。我希望自己将来能写出更好的故事,我会尽量去做,直到实在做不了的那天为止。
来源:學人scholar
编辑:洪韵

沙发
发表于 2010-6-22 18:03:14 | 只看该作者
相关主题图片

板凳
发表于 2010-6-30 10:32: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2
                                       广电总局批电视剧反常伦理:善恶观含混不可取

                       2010-06-30 06:01: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6月28日,国家广电总局对今年5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情况进行了公示,并指出近几个月来,一些申报备案的电视剧为了增加悲剧苦情而凸显善有恶报、恶有善报,造成善恶观含混。

广电总局指出,近几个月,全国报备剧目的总体态势是好的,但也出现一种不足取的创作倾向:用反常伦理现象结构全剧或作为剧情主要推动力。比如,有的剧目为了彰显友情而不顾亲情,反而使本应歌颂的情感变得偏执、乖戾;有的剧目为了增加悲剧苦情而凸显善有恶报、恶有善报,造成善恶观含混;还有的剧目因表现反常伦理关系而造成整体格调不高等等。

广电总局希望各制作公司正视上述不良创作倾向,端正创作态度,用今天先进的审美理想创造出更能引起广大观众共鸣的艺术真实。
地板
发表于 2010-6-30 10:34:10 | 只看该作者
总之,不许反映社会现实。

善恶美丑我自己懂得判断,不需要你为我代劳

广电总局自己能分得清善恶吗?被把持的社会导向有善恶是非吗?

网易火星网友 ip:unknown 2010-06-30 08:22:01 发表
网易黑龙江伊春网友 [知而不语] 的原贴: 1
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有什么不对吗??难道要拍一些善有恶报 恶有善报的吗?????

社会现实难道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吗?实事求是反映社会现实有什么不对吗?



http://news.163.com/10/0630/06/6ADG1PO400014AED.html
5#
发表于 2010-6-30 10:34:39 | 只看该作者
网易美国网友 ip:27.37.*.* 2010-06-30 07:52:52 发表

虽然我很讨厌胱癫总局,但电视剧善恶,道德观这点还是要支持的,看看现在那些脑残的真是悲剧
6#
发表于 2010-6-30 10:35:26 | 只看该作者
网易重庆手机网友 ip:221.179.*.* [手机上163.com看贴回贴] 2010-06-30 10:27:56 发表
网易美国手机网友(27.37.*.*)的原贴: 1

虽然我很讨厌胱癫总局,但电视剧善恶,道德观这点还是要支持的,看看现在那些脑残的真是悲剧
网易重庆手机网友 [网易重庆手机网友] 的原贴: 2

楼上一副奴才相以后拍什么剧,大家看什么节目,不如都由广店肿局统一安排吧,这样大家就不会被“毒害”了道德观?

现在涉会上最骄横拔扈的是些什么人?一是棺,二是和棺勾结的商,但满口仁义道德的又是他们是不是叫闭上眼睛,堵住嘴巴,就一片河蟹,形势一片大好?
7#
发表于 2010-6-30 10:36:17 | 只看该作者
社会的现实是可以反映,问题是反映以后只会造成更多的模仿!那么我能必须杜绝滥用的反映!事实各种多有难道都需要反映?
8#
发表于 2010-6-30 10:36:41 | 只看该作者
网易广东深圳网友 [wei_junhui] 的原贴: 1
支持广电,在我们教育下一代的时候就应该让他们懂得善恶,不能是非不分。就拿现在的电视节目来说,相信很多人都有不能接受,就是些脑残的片。支持广电应该封杀此类片源。支持广电,在我们教育下一代的时候就应该让他们懂得善恶,不能是非不分。就拿现在的电视节目来说,相信很多人都有不能接受,就是些脑残的片。支持广电应该封杀此类片源。支持广电,在我们教育下一代的时候就应该让他们懂得善恶,不能是非不分。就拿现在的电视节目来说,相信很多人都有不能接受,就是些脑残的片。支持广电应该封杀此类片源。支持广电,在我们教育下一代的时候就应该让他们懂得善恶,不能是非不分。就拿现在的电视节目来说,相信很多人都有不能接受,就是些脑残的片。支持广电应该封杀此类片源。
9#
发表于 2010-6-30 10:37:01 | 只看该作者
网易重庆江北网友 ip:222.177.*.* 2010-06-30 10:08:29 发表

媒体影响有时比学校大,是该引导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10#
发表于 2010-6-30 10:37:39 | 只看该作者
社会风气绝不是靠舆论导向就可扭转的。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