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给评论写作的五个启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3:1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什么要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
从事了三四十年文化人类学导论教学的美国学者约翰·奥莫亨德罗,在他的代表作《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中大概这样认为,人们肯定会扮演改革者、批评家、科学家、人文主义者、世界主义者的角色,而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将会提高你认识、深入文化现象的能力,帮助你在这些角色中游刃有余”。
那么,人类学家是如何思考的?简言之便是,立足整体化、主客位的视角,通过田野调查、撰写民族志,去“寻找细节”,找到那只特殊的黑天鹅。
在观点市场日益多元化、舆论生态日益复杂化的今天,人们若能拥有人类学家的思维,找到问题的要害之处,科学认识问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走出固化的纯概念思维、“局内人”思维,以尽可能的宽容之心,理解目光所触及的客观事物或现象问题。
批评家,应该属于评论家吧。评论写作与人类学研究,在方法上有共同之处,都是为了探求新的发现。于评论写作而言,《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一书,在某种意义上确也带来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启示。
启示一:避免概念上的“一般化”
与人文社科研究有些类似乎,评论写作会涉及事实判断,甚至涉及对一些目标事物的定性定义。
进行事实判断,要弄清它的本质是什么,有什么特征,以及有哪些类型,同时也要分清它不是什么。事物的发展,有纵向的历史过程,也有横向的空间拓展,这可以放在时代背景下去思考。
事实判断时,一些评论写作者往往忽略了事物的细节或特殊性,直接进行“一般化”处理。比如一提到“网暴”,便大肆攻击谴责,将个别的极端言论或带些侮辱性的话语无限放大,使“网暴”二字成为替罪羊,而游离了问题的本质,锋芒指向了次要的地方。
又如关于文化,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听人们评价一个人有文化,或没有文化,但究竟什么是文化呢,可能说不出一二三来。
奥莫亨德罗在《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第一章,即“什么是文化?|概念性问题|”中提到,“文化是一群人通过习得,对其所作所为和每件事物的意义共有的认识”。接着举例对比,对概念中的关键词一一具体描述,区分了文化、族群、亚文化,也将文化与文明、社会、行为进行了基本的厘清。
随之给出了文化的七个特征:“1.文化是整合的。2.文化是历史的产物。3.文化既会发生变迁,也会导致变迁。4.文化会因价值取向而得到强化。5.文化对行为起了很大的决定作用。6.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由符号组成并依靠符号传递。7.人类文化在复杂性与多样性上独一无二。”
同时,文化不同于文明、社会、行为,“不是对人类所作每件事的解释”,“不单单是饮食习俗、音乐传统和多彩服饰”,文化也“并非完全统一,全体一致”。
针对文化的概念性问题,奥莫亨德罗进行了全方位、多维度的分析,让人感觉到文化这个人们抽象构建出来的概念,就在我们意识不到的身边,与我们息息相关,而且给予精准的呈现。文化是人类学家研究的核心领域,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显然完全值得评论写作借鉴的经典案例。
概念是论证的逻辑起点,如何有效理解概念,直接关系到评论论证的合理性、有效性。很多时候,一件事发生以后,我们会进行概念化、标签化,比如使用“腐败”“网暴”“民主”“安全”“民生”“女拳”“Z世代”“医患矛盾”“城管执法”等不同类型属性的概念,而忽视了这些概念所蕴含的特殊性、丰富性,就一概而论了,势必会导致误判误伤,或者牛头不对马嘴发表一篇似乎义正言辞的观点。
评论写作中,如何避免概念上的“一般化”?就得学学人类学家,学会观察,将抽象的概念还原为具体的事物,将具体的事物置于特定的场景中分析,更不宜被节奏带偏,跟着舆论去误判。当然,舆论纠偏也是评论价值之所在。
启示二:合理阐述问题是评论切入点
实际上,任何一门学科或领域的知识增长,或者新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等,皆是如此。
作为一种观点表达,评论的写作涵盖了所有的学科内容,因为每天发生的新闻,涉及各个不同的领域或学科。或者,一则新闻报道,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学科知识来理解,这取决于我们的学习背景、人生阅历,以及所接触的内容。
评论写作实质上就是要学会提问,通过提问引导自己对事件形成基本的认识。譬如,这件事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这件事与其他事件有何关联,如何解决好这件事等。具体到评论写作中,该问些什么问题?一是各学科或领域内的共性问题,一是评论写作领域独特的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如何精准描述问题,显然是评论的切入点。若一篇评论所针对的问题不清晰不明确,相当于战场上不知谁是敌人谁是战友,结果可想而知。
《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中所指的“阐述性问题”,就是“这种行为、目的或表述,表达了什么意义”。
评论写作中要指向的“问题”,应属于人类学要阐述的所谓“意义”,是一种符号化过程。意义涉及八个问题,即“1.什么是符号?2.这个意义为多少人共有?3.有没有一个以上的共有意义?4.文本背景如何影响意义?5.这个意义会变化吗?6.这种意义的认识范围有多广?7.意义表达了怎样的价值观?8.意义是否清晰?”
将上面这八个问题中的“意义”,替换成“问题”二字,我想也是恰当的。这给了评论写作如何规范有效地阐述问题,提供了有用的视角、方法。
评论所指向的问题,阐述清晰了,接下来的论证自然而然就有了一个可靠稳固的前提。然而,众声喧哗的网络社会中,不知有多少“伪问题”成为焦点,成为堂吉诃德要挑战的风车。
启示三:须学会“与夏虫语冰”
不与夏虫语冰,不与井蛙语海,不与凡夫语道。这句从《庄子·秋水》中改编而来的名言,似乎成了许多人人际交流的准则。不在一个频道上,何必去浪费口舌呢?
人类学家显然不是这样,他们“会从研究对象的文化的角度去思考人们的所作所思”。可能这些特殊的研究对象,远不止是思想认识层面存在差异,或许在文化习俗上有些超出研究者想象的行为。
譬如,美国人食用牡蛎却不吃蜗牛,中国人食用蛇类却不吃人肉,而新几内亚的食人族认为人肉鲜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你会成为一个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认知水平与价值观念。这是沟通要注意甚至是要避免的地方。
评论的本质,应该是一种交流对话,是一种观点分享。如何让那些不在同一频道的人,也能大概理解你的观点,或受观点启发,或给他人提供一种新的思考视角,这或许是评论的价值之一。
正如奥莫亨德罗所认为,“对话性问题指的是:你的研究对象和报道人是如何看待他们自己,看待你,以及看待我描述他们的报告的?我该如何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并揭示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对他们的理解?......我与报道人之间对话的结果,共同建构了我们之间的理解,让我们都作出了变化、贡献和妥协。
人类学家面对不同的群体,摘掉价值观上的有色眼镜,把自己的固有成见丢在一边,以一种理解他们文化、融入他们生活的研究方式,客观描述文化背后那个特殊的案例。这也是观点表达要审慎注意的环节。这种值得借鉴的方法,显然有益于缩小无法与夏虫语冰的认知沟壑。
当然,学会“与夏虫语冰”,学会“倾听”,学会跳出熟悉人的圈子,学会与意见相左的人和平对话,评论写作者更不要随意贴标签,而要明白“异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
尽管不同知识层次的人群,对观点的理解可能不一,但评论写作是一种观点表达的方式。少用晦涩词汇、专业词汇,多站在受众角度思考,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与夏虫语冰”又何尝不可能。
启示四:跳出“局内人”思维
全媒体时代,不同文化群体中的价值冲突将进一步加剧,如何认清自己在冲突的角色,这是评论写作者要去“反诸求己”的。
事实上,评论写作中的“局内人”思维非常普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过于强化了自己的“价值观预设”,总以一种想当然的看法,认为某些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中,这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或者习惯了自己工作生活中的身份角色,在写作不自觉代入身份,忽视了评论写作中应当秉持的公共利益和公共立场。
譬如,2021年三星堆遗址考古有重大发现,媒体在报道出土的重要文物中提到“青铜神树”。许多人认为南派三叔在《盗墓笔记秦岭神树篇》中已预言“青铜神树”的存在,于将南派三叔推上热搜。随后电视台在直播中,现场连线“南派三叔”引发强烈争议,将#盗墓不等于考古#话题顶上微博热搜。
当时有个评论作者找到了我,写了一篇评论表达了她的严重不满。她认为,某台不该公然连线盗墓小说作者,甚至还有某盗墓类动画官博发布宣传海报,因为媒体带头污名化考古,伤害的是考古行业的情感和信念,伤害的更是公众们对权威和科学的信服。
明显将“污名化考古”当成不可接受的部分,为何这结果会在作者的思考中占如此大的分量?作者特别在意考古需要被尊重、被正名。我后来了解发现,这位作者就是一名考古工作者,作者显然过于情绪化,习惯性站在自己的工作角色表达不满。一般而言,盗墓是犯罪,但写盗墓的人不等于犯罪的人,而媒体连线盗墓小说作者,是为让更多人知道,也无不妥。
再看一句话,“我们不应该让色情内容合法化。这些内容引发了太多的社会问题和其他犯罪行为”。这些假设一个前提,大家都认为,社会公共安全比个人责任更重要。这些都是评论写作中要避免的“屁股决定脑袋”,是典型的“局内人”思维。
那该如何跳出“局内人”的狭隘思维?
用《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中的话说,这涉及“相对性问题”,远非“不要带有偏见”那般简单。所谓“相对性问题”,主要内容包括“1.我在判断这个观点或实践吗?2.我对这个观点或实践的理解,是否会束缚或干扰我的判断?3.我是根据什么标准作出的判断?4.如果我作出了判断,那我接下来打算怎么做?”换言之,跳出“局内人”思维,还得避免个人中心主义,用一种尽量客观、理性的眼光审视所面对的事物。当然,不必强为事件的一方说话,也不必在观点表达无由地强化某一方面,除非有十足的理由。
向人类学家学习,就得将自己在田野中的调查行为作为数据的一部分,而不是所有。
启示五:构建评论的全景视角
盲人摸像的寓言,放在今天的互联网世界,仍是适用的。不过,网络中的这只大象,更难以全貌呈现。一些人正如一位盲人般在观察着网络,却不自知。
评论写作往往亦是如此。正因为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评论某件事,所以更应构建一种评论的全景视角,以免以偏概全,或者误判事实。尽管有人认为,“宁要片面的深刻,不要浅显的全面”,但片面深刻的前提,显然是评论写作者对事态全貌的整体把握。
奥莫亨德罗认为,“整体观是一种把观念和行为当作相互关联的要素,置于更大的文化和异文化背景下来理解的视角”。他还指出,“整体性问题讨论的是:这些具体实践或观念,如何与人们生活的其他方面联系起来?整体性事件关注的是各部分如何组成一个整体。”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方法论,要求我们的评论写作,警惕简单的从A到B到C的线性逻辑,而应当将事件置于一张纵横交错的网络中,客观认清事件的相互联系,以及各种可能性,避免逻辑推理中的滑坡谬误。
那么,整体性联系又有哪些类型?《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一书中罗列了这些:因果联系、背景联系、过程联系、隐喻联系、并列联系、主题联系。其中的“主题联系”,主要是指“文化实践与观念,在内容、形式或价值上,会整合入同一主题”,譬如“少林寺流空手道传入美国后,它的主要价值观也随之传入。因为,在空手道大师门下修习,也就学习了日本的价值观念”。
从整体性联系出发,构建评论的全景视角,是必要的步骤。而且,这不仅是评论立意的基础,也贯穿逻辑推理的全程。没有全景式的视角,“片面的深刻”也没有依托。
在具体的评论写作构思时,我们可以拿一张纸,画出事件的脉络,粗线条注明各个环节背后的问题,再调动我们的知识库,找到思想的联结点或表达角度。在形成自己观点之前的资料收集中,写作者更有必要在纸上画出思维导图了。这是确保阅读材料的效率,避免材料收集中的无限陷入。因为思考角度是开放发散的,网上搜索也好,还是资料翻阅也罢,关于某一问题的分析或相关内容,是无限多的,不可能在特定的时间内穷尽。如果不能及时中止,这将耗费写作者的大量精力,甚至令人疲惫不堪,不利于评论的下一步写作。
拿出纸张,画个概图,显然是一种有效中止资料收集的方式。
应该说,对某件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认识后,我们的基本态度也就明确了。而评论能否写出彩,这就取决于我们把思维水平,以及找到什么样的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与众不同的评论,总有它的独特之处,要不就体现在论据的相关性、新鲜度、专业性,要不就体现在文字表达的情理交融,要不就体现在文章结构的合理清晰,要不就体现在语言的干练有力......
人类学家的思考方式,是评论写作值得借鉴的,然而两者之间仍有一些不同之处。新闻评论的写作,更注重论证推理的运用。论证推理是评论的核心,论证的过程体现了评论的价值。而人类学研究更注重通过田野调查,以前未被发现的新知识。注重现场调研,显然也是评论所应当重视的,毕竟跳出书斋,走向广阔的生活世界,评论也才更有活力,避免更多主观上的思维局限。



来源:王小杨评论笔记(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