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坚持写稿的记者似乎不多了,文字报道能掀起的浪花太小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导语
【文眼】这就是时代当下的样子,专业的体育媒体人要么毅然决然地转身离开,要么“打不过就加入”。除此之外,似乎也没有其他选项了。


当我置身于大湾区全运会现场,我有一种被打脸的感觉。我曾经撰写过多篇文章,描述体育媒体的没落,以及体育记者的凋零。但到了全运会这种大赛的舞台,你就会发现中国并不缺少体育记者。
11月10日,全运会开幕后的第一个正式比赛,游泳比赛是焦点所在,大量记者蜂拥而至。承办游泳比赛的大运中心游泳馆并不大,媒体工作间和媒体看台容量有限,组委会甚至实施了媒体看台席位预约制。
体育记者们还在现场,还在踊跃提问,只不过坚持写稿的记者似乎不多了。无论是电视台记者,还是文字记者,都在拿着设备怼着明星运动员的脸拍。唯一的区别可能是电视台的记者用的是专业的摄像机,文字记者们高高举起的则是自己的手机。
我上一次现场报道全运会,还是2013年辽宁全运会。当年,记者们界限分明,电视台记者负责拍摄视频,摄影记者拍摄图片,而文字记者只需要负责撰写报道。文字记者们也往往将手机怼向运动员,不同的是他们就是把手机当成录音笔来用。
十二年的时间,沧海早就变成了桑田。如今一部手机既可以充当录音笔,还是摄像机、照相机、笔记本,同时也是发布平台。文字记者们被迫变成了十项全能选手,在一部手机上就可以完成全部作业。
手机功能的极度发达,让文字内容的价值大打折扣,进而直接淘汰了海量传统纸媒。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递极度快速,而且视频介质远比文字内容更适合传递这种信息。纸媒关关张早就算不上是新闻了。
在十几年前,单单京媒和门户网站的记者就组成了浩浩荡荡的队伍。那个时候,北京的都市报有五六家,遇到全运会这种大赛,每一家媒体派出的记者动辄五六人起步。四大门户呼啸山林的时代,每家门户网站都有十几个专职体育记者。一遇上全运会,就是同行们聚在一起的盛会。
这一次来大湾区,我还是感到了一些寥落,曾经并肩作战多年的战友们都四散而去了。北京的都市媒体仅剩下了《北京日报》(包括《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和《新京报》等少数几家。他们此次派到前方的记者也只有区区数人。
没有被时代的浪潮所吞噬的传统体育媒体人,也没有太多写稿任务了。辛辛苦苦写来的稿子没有变现能力,且缺乏传播力度,在领导眼中只会变得一文不值。
当然,不能否认这里面一定还存在着众多高质量的文字报道内容,但现在的传播方式不会成为这些高质量内容的放大器。它们纵然“国色天香”,也只能躲在“深闺”无人问津。
11月19日,我与几位好友在广州的一家酒楼吃早茶。离开的时候,我发现这家酒楼前台有一沓当天的《羊城晚报》。我顺手拿了一份,准备在前往东莞的高铁上打发无聊的时间。实话实说,《羊城晚报》的全运会特刊质量还是非常高的。但如果不是我恰巧发现了酒楼前台一个角落里乏人问津的这沓报纸,我几乎没有任何机缘读到上面的文字。


移动互联网初期,新兴的资讯平台们,比如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天天快报等APP对文字内容还是“求贤若渴”。后来,等它们培育的“自媒体生态”走向成熟,文字内容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紧接着,人工智能时代首先就接管了文字内容,DeepSeek输出的内容更高效,对传统媒体乃至自媒体的内容具有极强的替代性。
再加上,当这些平台马上就发现短视频平台远比文字资讯平台更有商业价值时,它们像个“渣男”一样没有一丝流连就转入了新欢的怀抱。


这股浪潮的“副作用”就是倒逼四大门户网站放弃了文字内容产出。以往,传统媒体记者的稿件传播除了自身媒体的影响力外,主要靠四大门户网站和百度等搜索引擎进行二次发酵。现在搜索引擎上大行其道的也是海量真假难辨的自媒体内容,其中很大比重就是AI生成的。
别忘了,在这样的传播方式下,还信息茧房的束缚效应进一步被放大。这也挤压了优质专业报道内容的生存空间, 使其只能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层内传播。
没有被这股浪潮淘汰的媒体, 只剩下党媒、央媒,以及少数转型成功的市场化媒体。即便是这些媒体,也开始了响应时代需求的转型。“打不过就加入”,既然无法与短视频趋势抗衡,那就顺势而为,依托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等新兴社交媒体平台大力“做号”。
至于能不能赚到钱,或者有尊严的活下去,姑且放在一边,拥抱这股浪潮的好处就是可以猛烈收割一波流量。至少这些流量,可以完成相关领导的某些KPI,用以向更上层领导交差。于是乎,我们在全运会赛场上遇到的大多数媒体同行都是来自于这种融媒体平台,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拍摄有流量价值的视频。


他们当然不需要写文字,也不太需要专业的素养,没有必要是深耕游泳或者跳水这些专业数年甚至数十年的专业记者。他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流量密码,让自己的视频在微博、抖音、小红书、视频号、B站等视频平台上有足够的流量,甚至登上热搜榜、话题榜。
据我了解,大部分短视频平台因为没有全运会的版权,通过与传统媒体进行合作的方式获取第一手的前方内容。这种合作导向只会让有采访权限的传统媒体更加向短视频倾斜。
“流量”这根指挥棒之下,前方记者们永远追逐具有流量的项目,比如乒乓球、游泳、羽毛球、篮球等。冷门的综合项目变得更加可怜,除了央视、新华社、《中国体育报》还有这些项目的专项记者外,其他媒体几乎不可能有举重、赛艇、自行车、铁人三项这些偏冷门项目的专项记者了。
在乒乓球赛场,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三沙卫视》的LOGO。按理说,一个地方卫视频道似乎没有太多理由对乒乓球予以如此高规格的报道力度。背后的道理大家都心知肚明,一切向“流量”看齐。


当记者的KPI凝聚成“流量”二字,问题越奇葩可能越能高效的聚拢流量。所以,我看到了很多记者的提问都围绕着“颜值”、“南粤饮食”、“大湾鸡”等话题,反而提出专业问题的记者可能还会受到鄙夷,因为运动员针对专业问题的回答可能丝毫不会有流量。
大多数记者关心的是张雨霏有没有吃虾饺,而没有太多人在乎她200米蝶泳是否会输给于子迪。更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在这个项目上击败了于子迪和张雨霏的陈露颖,尽快后者也有着较高的颜值,符合现在的流量思维。
本届全运会在混合区教运动员说粤语,也一时风行。一个这样无聊的问题或者话题的出现,其实挤压了其他记者正常提问的时间。
毫无疑问,专业的内容报道在当下正因为稀缺,反而显得珍贵,也并不会缺乏读者。但与短视频平台动辄几亿、几千万的播放量比起来,这种文字报道掀起的浪花太小了,甚至没有全红婵发挥最完美时压出的水花大。没有媒体领导会为了一篇几无变现能力的体育报道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何况,还有短视频平台正挥舞着流量和钞票翘首以盼呢。
所以,我们只有在“人物”等深度公众号上才能看到最专业、最好看的体育报道了。而这些媒体的记者可能并不太懂体育,但他们愿意下苦功夫花费数月时间、耗费大量差旅成本去打磨一篇体育人物报道。
这就是时代当下的样子,专业的体育媒体人要么毅然决然地转身离开,要么“打不过就加入”。除此之外,似乎也没有其他选项了。


来源:传媒见闻(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