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稿件中引用地方方言,可使稿件增色。一个有特色的方言出现,给人以新鲜感,还让人记住了这篇稿件的内容。 一、有特点的方言让人难忘 请看例文—— 例1: 红寺堡的“攒劲女子” 红寺堡在哪儿? 宁夏吴忠,罗山脚下,全国最大的易地搬迁移民集中安置区。 “攒劲”啥意思? 西北方言,能干、敢拼、不服输、不信命。 金秋时节,红寺堡的“攒劲女子”忙得热火朝天——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13日第02版 例2: 网友点赞十五运会—— 这场体育盛会,“好劲”! 11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广东广州拉开帷幕。这场充满激情的体育盛会是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的全国运动会。赛场内,运动员们奋力拼搏;赛场外,网友们持续关注。连日来,十五运会的相关内容频频登上热搜,其中不少话题十分有趣。有网友点赞说“这场盛会‘好劲’(粤语“很厉害”)啊”。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1月14日第05版 点评: “攒劲”,西北方言,能干、敢拼、不服输、不信命。 “好劲”,粤语,“很厉害”之意。 这两个方言用得好,文字不多但语义明确,且好记。 例3: 一篇描写陕北春节年俗的现场特写这样写到: 窑洞里,婆姨们围坐在一起,巧手翻飞,捏出一个个“俊生生”(当地方言,意为“漂亮、好看”)的花馍。院子里,后生们敲起安塞腰鼓,那股“愣怂”(意为“猛劲、冲劲”)的劲儿,仿佛要把积蓄了一年的力量都宣泄出来。 点评: 在这类注重场景感和感染力的报道中,“俊生生”和“愣怂”方言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地域特色。 读者虽未必是陕北人,但能通过上下文和解释,直观地感受到花馍的精美和腰鼓表演的豪放粗犷。方言在这里成为了渲染情绪、描绘风情的“画笔”。 二、选用方言需要注意哪几个问题? 从上面可以看出,方言选用的好,其发挥的作用大矣!那么选用方言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 精准。这是引用方言的第一要义。记者必须具备严谨的考据精神,确保所使用的方言词汇含义准确、语境恰当。避免词不达意,杜绝张冠李戴;更不可凭模糊印象或道听途说便随意使用。 例如,“忽悠”在东北方言中带有明显的贬义,若误用在褒义语境,便会彻底歪曲事实。在引用前,最好能向多位本地人求证,确保其音、形、义的准确性。 2. 可读。新闻报道面向的是大众读者,因此,必须时刻考虑读者的接受度。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注意控制使用频次,提供必要注解。 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是节制。一篇稿子中画龙点睛地使用一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方言词即可,切忌连篇累牍,否则会变成“方言作文”,增加阅读负担。 二是注解。对于大多数读者可能不理解的方言词,必须提供清晰、简洁的注解。注解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如括号内说明(如上述例子)、紧随其后的同义词解释,或在文章末尾统一注释等。 3. 得体。得体就是要契合文章基调,尊重语言文化。 做到得体要注意两点: 一是场合匹配: 在严肃的政治、法律、科技类硬新闻中,应极度克制甚至避免使用方言,以维护报道的庄重性和普适性。而在社会新闻、人物特写、文化随笔等软新闻中,则可以灵活运用。 二是避免歧视与猎奇: 引用方言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表现力,而非矮化或嘲笑某种地域文化。记者应持平等、尊重的态度,避免使用那些可能带有贬低、讽刺意味的俚语或土话,更要杜绝将方言作为“土气”、“落后”的标签。 4. 规范。用字一定要规范,应优先选用方言学界或当地普遍认可的、相对通用的书写形式。对于有音无字的方言词,需审慎处理,可以借用同音字,但最好加以说明,避免产生歧义。 小结语 写稿时恰当地引用方言,能让文字瞬间立体化。如写西北汉子,一句“真是个攒劲人”,胜过“勤劳勇敢”的概念;描摹广东美食,一声“好劲”,比“非常美味”更传神。这种生动,源于方言与生活肌理的紧密贴合。 写稿时适当引用一些方言,是一个重要写作手法。当很好地运用起来。
刘国昌,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来源丨老记说事 作者丨刘国昌 图片丨公众平台AI配图
来源:编采圈(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