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论写作的“人间情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9 16:28: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题好一半文,这个道理很简单,经常写作的人都知道,写什么怎么写还要重要,越是成熟的写作者,越是重视写作的选题
当然,选题可能是命题,可能是议题,可能是主题,可能是母题,可能是子题,可能是标题,更可能是问题
理论上,对于写作者来说,选题无时不有,无所不在,万事万物皆可入诸笔端,对于评论写作者更是如此,由此入手,展开分析,进行阐释,发表观点,提出建议。
如果换位思考,从编辑的角度出发,选题同样重要,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通过流程化的机制,层层筛选,层层把关。以个人职业体验为例,我先后在新京报评论部、凤凰网评论部工作多年。以报纸为例,正常情况下,每天的评论版面,一个版最多发5条评论,如果有半个版面广告的话,最多能发3条评论。以网站为例,虽然生产多少评论没有严格的数量约束,但真正聚焦的新闻事件也是有限的,即便加上一些特色策划,名家专栏,数量也是可控的。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就是有限的版面,如何确定选题?换句话说,就是面对海量的新闻,如何进行价值排序?
当年,新京报评论部曾提出的理念是立于北京而怀远,彰显法治与人文,积极稳健有见地,按照我的理解,立于北京而怀远是认识论,选题既要关注北京的新闻,更要关注全国、全球的新闻;彰显法治与人文是方法论,即以法治为准绳,以人文为尺度,来丈量新闻;积极稳健有见地是实践论,在具体操作中,积极而不消极,稳健而不盲目,在众声喧哗中力争有独特见解。
负责凤凰网评论部的时候,我提出的理念也是三句话,打量人心,触达人心深处的焦虑;丈量世界,解读社会深层的问题;重塑认知,建构中国问题解释力。评论一定要关注,关注人心,关注那些浮动的新闻泡沫背后深层的问题,缓解焦虑,最后又回到的认知与观念上。
这两个媒体平台分别在不同的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在理念层面,如果有哪些共性或共识之处,显性层面来看,无外乎新闻的重大性、时效性、独特性等敏感性参数,都会作为筛选的重要标准。而从隐形层面看,我想就是人间情怀
人间情怀,在公共表达层面进行考古的话,至少可以追溯到1993年,人文学者陈平原在《读书》(1993年第5期)杂志刊文《学者的人间情怀》,选择述学的知识者,如何既保持其人间情怀,又发挥其专业特长。我的想法说来很简单,首先是为学术而学术,其次是保持人间情怀——前者是学者风范,后者是学人(从事学术研究的公民)本色。”“我个人更倾向于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保持一种人间情怀。”“读书人应学会在社会生活中作为普通人凭良知和道德表态,而不过分追求发言的姿态和效果。若如是,则幸甚。
如果进行参照比较的话,会有更深的理解。之前拜访政治学者俞可平时,他提出做学问有两种:一种是尘世的学问,一种是天国的学问。前者关乎现实政治的即时回应,后者则以超越功利的真理追求、智慧探索为核心。
人间情怀也意味着,在拥有一定的专业特长的前提下,不忘记作为普通人发言。经过近三十年的概念与观念传播,人间情怀已进入日常用语体系,尽管这也属于知易行难的范畴。
之前在一些高校讲学时,曾有同学询问,人间情怀是不是就是民间疾苦?我说,包含,而不局限于此,还包括公共利益等。
选题而言,如何体现人间情怀?我曾推荐过经济学者汪丁丁老师的相关见解,在当代中国,新闻敏感性涵盖的最重要领域及其重要性包括:
1、经济领域——关于劳动、土地、住房、自然资源、货币、汇率、收入分配、教育及人力资本等方面的公共政策,与人力资本问题相关;
2、公共卫生领域——关于医保、医院、医疗等关键性服务的公共政策,与经济问题相关;
3、政治和法律——劳资谈判与劳工自由结社的政治权利、政治民主、反官僚、反腐败、规范政府行为、新闻自由、立法和司法的独立性;
4、社会领域——生育、抚养、家庭问题、底层社会、文化遗产、绿色运动、非政府组织的政治权利;
5、国际关系——主要由中美、中日、中俄、中欧等方面构成的博弈格局的变动,以及超越策略博弈,在人类前途与世界秩序等根本问题上的长期对外政策的具体化和清晰化。
这一点,从他先后担任学术顾问的财经杂志、财新周刊的选题史就能感受到。
所以,谈论评论写作的人间情怀,首先意味着某种专业主义的深度与高度,然后从纯学术研究的关注中抽离出来,关注鲜活现实,关注真实世界,关注人心人性,关注规则设计,关注制度救济,关注公共参与。
这个选好了,评论写作才算真正开始。
来源:王小杨评论笔记
编辑:梅镕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