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为一个编辑,经常被问的问题莫过于“你们刊物最近需要什么样的选题”。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倒不是说编辑不清楚需要什么样的选题,而是如何回应才能让提问者感觉有帮助,且不至于被误导。例如,当前关注的热点议题无外乎国家治理现代化、国际传播、主流媒体系统变革、智能传播等。当这些议题被刊物关注,也意味着研究这类议题的文章会有更多的发表可能。如果回答会给提问者导入这样的逻辑,其实对于论文写作并非一件好事情。
作者向编辑咨询这样的问题,无非是因为自己手中没有合适的选题,或者说没有有把握的选题。不过,向编辑要一个选题去写论文,暗示着这样一个基本的前提:什么样的议题我都能写。在新闻传播学发展的早期的确如此,研究者常常被当作了“万金油”,无论是记者对专家的采访,还是期刊约稿,都有“无所不能”的预期;而学科处于快速成长期,跑马圈地式的粗放发展阶段,也会驱使研究者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以扩展学科边界。但伴随着专业知识体系的成熟,学业有专攻,不同的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显著的区分度和知识门槛,贸然踏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去发言,可能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当然,AI的发展使得人类的短板不断被改善,这就容易给人一个感觉,只要有一个合适的选题,在AI的助力下,研究已经真的抵达“无所不能”的地步了。其实,这是一个错觉。AI论文写作是基于既有研究结果生成而来,理论上讲,更偏向于一个“大综述”,虽面面俱到,但缺乏问题意识,在创新性方面更是乏善可陈。同时也会引发潜在的问题,AI的幻觉会导致它虚构出很多所谓的“文献”,而这些文献通常是不存在的。这样的文章骗骗一般读者还可以,想骗过评审专家就难了。因为评审专家很重要的一个能力优势就是熟悉自己所在领域的核心作者和核心文献,他们遇到不熟悉的文献通常会去核查,AI的瞒天过海之计也就不攻自破了。
其实,在和作者沟通的时候,编辑经常会反过来提问:你自己最擅长写什么样的选题?例如,你在哪个领域已经坚持了很多年?有何独特的问题发现?有哪些自己可以说了算的研究领域?等等。也经常有作者问编辑,论文写成什么样子才可能被接受。以我的论文评审经验来看,一篇论文要能够看到作者在该领域的积累最好有三五年以上,清楚该领域知识系统分布和前沿议题蕴含的争议,即从“看热闹”深入到了“看门道”,达到了和评审人对话的能力,并能带来让人眼前一亮的启发,论文就能较为轻松地通过评审。近年来,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也体现了这样的引导趋势。以前大家申报都要等选题指南发布,根据指南来确定申报的具体选题。近年来,年度课题申报的指南已经取消了。这一变化的本意旨在鼓励申报人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确定选题开展研究,以充分发挥既有研究优势,避免反复重复的低层次研究,把研究者从追热点、追流行的疲于奔命中解脱出来,坚守自己擅长的研究阵地。
从期刊选稿的角度来看,成熟的、创新性突出的研究都是受欢迎的,也较为容易通过评审。尽管有对热点和重点选题的关注,例如通常会设置相应的专题,甚至专辑,但一本学术刊物并不能总是靠追热点来提高自己的学术品质,更多的版面是留给致力于深入专业领域长期议题的研究。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或许并不存在“好的选题”和“坏的选题”之分,只有“好的研究”和“坏的研究”的区分。对于青年研究者而言,与其去不断地转换研究阵地,不如“守株待兔”,集中精力做好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熟悉该领域的知识地图,识别出前沿问题的争议,以创新性回应降低同行对某一议题认知的不确定性,形成具有高辨识度的学术标签。当有感兴趣的选题时,刊物经常会有组稿或者组织专门的论文工作坊,邀请或选拔某一领域标志性研究者来共同参与,这时候,你为热爱而守候的选题就是一个“好的选题”了。
来源:新闻大学(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