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40岁转战新媒体,获千万粉丝量,“小记杨威”是如何做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1 22:32:2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杨威“实在”与“贴近”的创作态度,从2020年至今始终未变。在当下AI内容创作日益普遍的环境里,这恰恰成了她区别于机器生产的独特价值。


从传统媒体资深记者到新媒体民生账号“小记杨威”的创作者,来自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江苏广电总台)的杨威,用2020年至今的5年时间,在短视频赛道上走出了一条以民生为核心的独特路径。
这份转型的底气,源于江苏广电总台“双头部”传播战略的指引——该战略旨在同时巩固传统媒体“头部影响力”、拓展新兴媒体“头部影响力”。这不仅为她明确了转型方向,更成为她扎根新媒体领域的核心支撑。
作为传统媒体人转型新媒体的先行者,也是业内率先拥有百万粉丝的民生新闻评论类账号创作者,杨威自投身创作起便始终坚守“不盲目追热点、不靠猎奇赚流量”的原则,将内容聚焦于舆论监督、弱势群体关怀等民生议题。这份对“民生赛道”的深耕,让她的账号全网累计粉丝量如今已超千万。
据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综合分析,2025年上半年,“小记杨威”的内容发布量、播放量均位居融媒主播前列,主播传播指数亦持续保持领先水平。
▍创作起步:从疫情叙事到民生痛点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杨威开启了新媒体创作之路。当年大年初一(125日),她在送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出发的路上捕捉到两名二胎妈妈护士奔赴武汉江夏区人民医院抗疫一线的故事,据此创作的短视频《说起幼子最柔软,面对疫情最坚强》成为“小记杨威”首条抖音内容,奠定了账号真切温暖的基调。
此后,她持续跟进这两名护士,记录下她们剪短头发、病房工作等感人瞬间。视频里,护士李如芝在方舱连续工作7小时后,吃着凉透的鸡腿感慨“这辈子最好吃”,满脸压痕、汗湿衣服的画面传递出一线医护的艰辛与乐观。视频很快获得3000万播放量、150万点赞,还被央视、人民网等权威媒体转载,让大众看见抗疫中平凡又伟大的个体。


同年12月,杨威关注到中国科学院教授陶澍关于“农村烧饭产生PM2.5危害”的报道后发表观点,指出农村“一刀切”推进煤改气、煤改电中的民生痛点,引发强烈共鸣,63.5万人参与留言;
次日清晨6点,她不足一小时的直播吸引17万人观看,观众纷纷分享煤改气问题,提供一手线索;随后,杨威依线索推出5条相关报道与评论,带热煤改气话题,账号5天涨粉87万,内容总点击量破亿,单条最高流量4400万、获赞230万;6场累计600分钟的直播吸引61.1万观众,在线峰值1.8万人……
杨威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网友及专家认同,大家共同为相关部门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发声建言。
纵观“小记杨威”的内容,“实在至上”是其最鲜明的特点。
无论是抗疫护士的亲身经历,还是农民在煤改气中的真实遭遇,都未经修饰、原汁原味地呈现,没有刻意渲染的煽情,也无夸张的戏剧化处理,凭真切场景、实在话语直击人心,引发强烈情感共鸣。
同时,其内容紧密贴近民生,聚焦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难题与困境,这是大众最关心、与自身利益紧密相连的话题,容易让人产生强烈代入感,愿意持续关注。
而这份“实在”与“贴近”的创作态度,杨威从2020年至今始终未变。她以真实为底色、以民生为核心,始终保持独立思考、坚持理性发声——想来,这份历经多年的坚守,在当下AI内容创作日益普遍的环境里,恰恰成了她区别于机器生产的独特价值。


AI时代,媒体人的“稀缺性”何在
AI浪潮席卷内容行业,AI能快速生成信息、拼接素材时,短视频也相对进入增长放缓、内容同质化的“半衰期”。
这种扎根一线的真实体验、聚焦民生的人文关怀,反而成了更难被替代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份“难被AI替代”恰好成了杨威作为民生领域媒体人的破局关键。她在变与不变的辩证中,始终保持着对行业的清醒认知与深度思考。
“我从事传统媒体20多年了,一直做的都是民生新闻,坚持聚焦民生话题,这是我始终不变的方向。”谈及账号在2025年新阶段的发展,杨威态度坚定。过去5年,她始终以短视频为载体跟进公共议题、回应大众关切,这份对民生领域的坚守从未动摇。而2025年上半年AI的强势入局,也为她的价值认知增添了新的维度。

AI可以生成信息、拼接热点,但它很难替代基于真实社会的体验感,以及带有人文关怀的叙述视角。”在杨威看来,AI时代不仅不会让传统媒体人失业,反而会让媒体人的核心价值愈发凸显——传统媒体出身者所秉持的新闻素养、调查求真能力、深度思考习惯,在信息泛滥的当下已然成为稀缺资源。
基于这样的认知,她在内容方向上虽未作本质调整,却在表达上更趋“接地气”,“要摒弃套话、虚话”,力求将复杂的公共议题转化为普通人能听懂、愿意看的“故事”。
同时,杨威也主动拥抱AI工具,用其梳理政策背景、分析热点数据、校对错别字等,以提升内容创作效率。“变化的是节奏和工具,不变的是立足民生、温暖发声的立场。”她强调,也唯有这份“不变”,才能让账号在纷繁的新媒体环境中始终保持着被信任、被需要的状态。


▍行动背后:“新媒体新兵”的热爱突围
2020年发出第一条短视频,到后来全网粉丝突破千万,杨威时常调侃自己是40岁“高龄”转战新媒体战场的“新兵”。这份“新兵”心态的背后,藏着她对媒体行业始终未变的热爱。
她为账号定下“小记说民生 独家威观点”的品牌口号,这不仅是“小记杨威”的清晰定位,更是她做新媒体的初心写照。而这份初心的起点,正是她对媒体行业的热忱与对一线报道的执着。
2019年底至2020年,杨威刚经历职业身份的关键转变,从传统媒体一线记者调岗至管理岗位。对新闻现场的向往、对真相的好奇,让她始终不愿脱离一线。她无奈感叹:“我不可能再跟年轻记者拼、抢条口。”


就在她为延续职业热爱困惑时,新媒体恰好为她打开了新窗口。“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模式常让当天采访的新闻隔夜变旧,但新媒体随时发、即时响应”,这成为她贴近一线报道的新路径。
所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虽未奔赴抗疫一线,杨威还是通过联系前线护士、挖掘一手素材,坚持为大众传递真切声音。“最开始做新媒体内容,感觉就像发朋友圈一样随意,但那份想传递真实的初心是坚定的。”她说。
杨威深入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从张玉环案、张志超案到“煤改气”政策下普通人的生活,均通过采访报道等形式,将真实的情况、实在的观点呈现给受众。凭借对民生话题的敏锐捕捉,她敢于发声、勇于探索,账号逐渐积累起人气与影响力,起步虽迟,却在第一年就成为多家平台的“媒体人账号No.1”。“年度影响力作者”“抖音十大新闻主播”等荣誉纷至沓来,杨威成为众多媒体人主播的对标对象。
而个人账号的突破,始终离不开江苏广电平台的赋能与支持。


在个人发展之外,杨威也借助台内资源获得了更多实践机会——她的快手、抖音账号曾参与江苏广电总台的荔枝购物节,以及好享购物相关的西湖龙井开采节、青海贵德县梨花电商节等活动,不仅取得了不俗业绩,更在助推个人账号影响力的同时,为提升平台的传播力贡献力量。
这份来自平台的信任与支持,让她得以更深入地融入江苏广电的融媒体发展布局,也让“个人热爱”与“平台发展”形成了良性共振。
▍关于争议:守住媒体人的专业与初心
在新媒体内容创作中,争议往往如影随形,而杨威面对争议,也不会因外界声音动摇对真实与客观的追求。
2025年上半年,她发布的关于新华字典的评论内容便是这种态度的鲜明体现。当时她直言“不要因为某一个组词就抨击工具书”,力倡“用理性而非情绪看待世界”,这番观点立刻引发不小争议——只要网络上有人提及“玩弄女性”一词,就会有网友@她,发表负面言论,试图用情绪化攻击否定她的理性立场。


但杨威并未因此退缩,反而在内容标题中写下“历史不会重演,但要警惕它押韵”,以此重申核心观点:“客观理性思考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在她看来,一部分人对新华字典的认知仍停留在固有印象里,却忽略了“解决社会问题不能靠抹去‘不雅’词汇,而是要直面问题本身”的本质。这种“不回避争议、不迎合情绪”的态度贯穿了她的创作始终。“网络舆论‘翻脸比翻书还快’,说大众认可的观点会收获溢美之词,说不认可的则会遭遇刀剑相向。”但她从不想盲目迎合,“如果每句话都要先研究‘你能不能接受’,不如坚持自己的观点。”
即便面对持续的攻击,杨威也早已学会以理解与包容看待不同声音。她坦言,最开始做内容时还会在意负面评价,如今已能淡然处之。在她眼中,互联网本就充满多元观点,“有观点碰撞是好事情,碰撞能产生思考,思考能推动社会进步。”就像她始终记得的那句话:“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让她在争议中始终保持清醒,既不被反对声音裹挟,也不因赞誉迷失方向。
即便在较少引发直接争议、侧重情感共鸣的内容中,她同样以“理性传递价值”守住初心——2025512日回访北川的采访便是如此。
作为灾难亲历者,她每年都会回到北川纪念过往,却始终坚守“苦难、灾难不能拿来消费”的底线:记录不是为了渲染悲伤,而是为了“让大众从过往灾难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站在老北川的土地上回望新城变迁,她既完成了内心的“纪念任务”,更以亲历者视角传递“多难兴邦”的力量,让“理性”与“温度”在内容中达成平衡。


而这份对“专业与初心”的坚守,更需要制度层面的保障来规避“翻车”的风险。
自加入荔星传媒(江苏广电总台的MCN机构)以来,团队的同事们会及时做好内容把关工作:她的每一条评论都会按要求执行“三审三校”流程,遇到突发事件或重点选题时,也会第一时间向宣传管理部报备。
事实上,无论是专门的短视频制作平台,还是以短视频为重要传播媒介的新闻平台,这种全方位的监督与管理,都是媒体人守住专业底线的重要支撑。
▍转型路上:从初创摸索到成长思考
在应对内容争议、坚守创作初心这件事上,杨威已有成熟的态度与制度保障。不过回溯“传统媒体人转型新媒体”的初创阶段,当她真正投身实践,首先要面对的却是一套全新的挑战,需要一点点摸索,并非一帆风顺。
拍摄场地上,她自己动手装灯、贴墙纸;录制内容时,她拿起手机,打开前置摄像头就能开工;后期剪辑她一手包揽,直到如今颈椎病加重,才不得不请实习生帮忙;画面设计上,摆上一棵绿植也是提升视觉效果的有效办法……
2021年至2023年本是短视频行业的涨粉红利期,她却经常面临停更状况。“停更对自媒体账号的打击是致命的:账号权重下滑、平台推荐机制暂停、粉丝大量流失,每次恢复更新都像重新运营一个新号。”
作为较早转型新媒体的传统媒体人,杨威被誉为“短视频平台媒体人转型引领者”。在发展过程中,“小记杨威”的内容风格与制作模式被众多主播效仿,这些同行还凭借平台或机构的资源支持,在红利期迅速崛起,甚至实现了对她的超越。有人曾调侃她:“你账号粉丝过百万的时候,同行才几十万;等你账号还是百万粉丝时,有的同行的粉丝量都上千万了。”
在杨威看来,这并非个人能力问题,而是传统媒体人转型新媒体过程中,行业普遍面临的适应与成长课题。
“从传统内容模式向新媒体生态过渡,需要在传播逻辑、运营节奏上找到新的契合点,也需要从业者逐步建立更适配新媒体场景的思维方式。”她坦言,真正优质的转型路径应当是整合平台优势与个人特长,以集体力量为内容创作提供支撑、为成长赋能,这样才能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但只有依托团队协作,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创作坚守:有所为,也有所不为
就在本次对话前几天,一位60岁的河南老太太因家暴纠纷被认定“精神病”,特意从河南出发,一路骑自行车赶到电视台门口向杨威求助。
面对老人满是期待的目光,杨威内心满是纠结:她既担心自己无力回应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又因种种顾虑,最终只能让同事代为了解情况,自己始终没敢当面接待。“她抱着那么大的希望来,我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这种“想帮却难帮”的无力感让她好几天都难以释怀,也让她更深刻地体会到,如今新媒体创作仍面临着诸多身不由己的无奈。
在内容选择上,杨威有自己的坚守:“有些事,只有关乎公共议题、涉及每个普通人的切身利益,才有说的意义。”她从不触碰制造社会对立的话题,始终坚信“不说什么”比“说什么”更重要,常挂在嘴边的“人用三年学会说话,用一生学会闭嘴”既是对自己的提醒,也是对新媒体内容创作的敬畏。
她也坦言,尽管自己几年来在事实呈现与观点输出上的出错概率已极低,但在“一言不合即举报”的环境下,多数时候记者要面临恶意构陷和网络暴力的线下升级。
创作思路上,杨威也曾追求“快节奏”,力求在热点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推出内容。但多次经历“新闻反转”后,她彻底改变了想法:“现在‘无新闻不反转’,所以我的目标不再是求快,而是‘让子弹飞一会儿’。”


她认为,记者需追求“时效性”,但新闻评论者更应等待事实尘埃落定、经多方信源交叉印证后,再给出扎实、逻辑自洽的观点,这正是评论员与记者的核心区别。
如今,杨威拥有一个由两三人组成的兼职小团队:成员负责搜集基本事实、筛选选题,她则把控核心观点并完成内容创作。
“我有点强迫症,希望屏幕上能凑够三条视频——一个屏幕刚好能放三条,所以每天差不多会做三条内容。”这三条内容各有侧重:一条针对社会问题发表观点,在她看来,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是“正面传播”而非“负面”;另外两条则是温暖类话题或生活常识类内容,用以平衡受众情绪、传递生活温度。
▍投身公益:以行动传递民生温度
深耕民生领域多年,凭借优质内容积累的影响力,“小记杨威”的社会号召力不断提升。在她看来,流量越大,肩上的责任越重,而公益行动正是这份责任的重要落点。
从应急支援到长期帮扶,杨威的公益足迹从未停歇。2020年疫情突发时,她第一时间在互联网平台发力,为湖北多家医院募集到2万个医用口罩及价值50余万元的抗疫物资;20238月吉林舒兰遭遇洪灾,她一边在南京募集48箱共1.5吨的御寒衣物、食品及女性卫生用品,一边联动家乡吉林洮南的爱心企业“圣一冰麦”,筹集到馒头、冷面、西瓜等3吨多物资送达受灾最严重的乡镇;同年12月甘肃地震发生后,她与其他媒体人迅速联动,24小时内就完成棉帐篷的采购与打包,为灾区送去急需的温暖。


除了应急救灾,杨威还将公益目光投向长期的困境儿童帮扶与未成年人保护领域。作为南京益童社益童基金会的理事,她与其他媒体人共同推进相关工作。2015年至2020年,她牵头走访100所乡村小学,累计送去30多万册图书。
起初,乡村学校里留存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旧书,以及孩子们仅能接触到的《故事会》《知音》等刊物,让她坚定了“为孩子送书”的决心。“你得先‘观世界’,才会有自己的‘世界观’。”她推动建立了明确的图书募集标准——七成新以上、适合014岁儿童阅读的书籍,再经志愿者分级分类后送进校园,为乡村孩子打开一扇看向广阔世界的窗口。
这些公益行动也为她带来了温暖的回馈:舒兰洪灾物资援助后,每当她开播,总会有舒兰老乡在评论区留言“记得你送的物资”;日常出行坐出租车或“小蹦蹦车”时,常有司机师傅主动提出免单、想要合影。这些来自陌生人的善意,让她更加坚信“公益不是一个人的全力以赴,而是每个人的力所能及”。
她从不避讳分享自己的公益经历,坦言:“我想通过自己的行动,感染更多人参与进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如今,以她为核心的公益力量已形成益童社等专业组织,初步走出了一条“媒体+公益”的良性发展之路。
▍后记
新媒体平台给了传统媒体人更自由的创作空间、更广阔的传播维度与更及时的互动渠道,但杨威始终感谢20多年传统媒体生涯带给自己的积淀。因为正是这段经历,让她深刻理解“内容需严格把关”的重要性,也让她在转型后始终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全力维护新闻真实性与公正性。


“现在就想‘求稳’。”谈及账号未来的发展,杨威的想法简单而明确。随着年龄的增长,体检中查出的甲状腺、乳腺等健康问题让她不再执着于“折腾”,只希望账号能稳步前行,始终守住“我说的内容才是热点”的核心期待。
回望5年新媒体之路,从传统媒体跨界而来,她曾奋力追赶,也经历过无奈停滞;曾陷入困惑,终归于坚定。这条路上,热爱与坚守并行,无奈与思考交织。而在民生领域,她始终以理性为锚、以专业为尺,用一次次从不缺席的发声点亮一盏盏“民生微光”,也勾勒出一名媒体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未来纵使前路仍有挑战,相信这位扎根民生的“小记”依旧会带着她的“独家威观点”,守护好这份珍贵的“民生温度”。
对话尾声,因借给同事的电动车意外丢失,杨威匆匆结束对话赶去处理。这份猝不及防的生活化小插曲,反倒让“民生媒体人”的形象更显真实:她不只是镜头前传递理性观点的评论者,更是生活里会为琐事奔波的普通人——这份“普通”,也让她对民生的观察与共情,多了一层贴地的温度。
「视听潮」是广电视听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透视影视热点,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长按二维码可订阅。

请点“赞”和“在看”,第一时间接收行业最新信息


来源:视听潮(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