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流的评论员应是“俯瞰式”的|青椒训练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红网青椒训练营导师、新京报评论部副主编王言虎

前几日朋友圈看到罗翔的一篇文章,里面有段话引起我的注意。他写到,“如果我们接受线性的时间概念,我们就必须承认时间是有价值的,与其说是我们赋予了时间意义,不如说是我们接受了时间所命定的意义。”
全文说了什么不重要,我只想谈谈这段话。更准确一点,是第一句。
请注意,在这段话里罗翔用了一个假设,“如果我们接受线性的时间概念”,然后再去展开论述。他为什么这么去写?或者说为什么要用一个假设?我想,他应该是掌握了这样一个知识点:时间并非只有线性一说,而可能存在多种定义。
因为此前我也读过一些与时间相关的科普资料,所以当看到罗翔的这个说法,便不觉有所会心。他用这个假设是对的:时间的确并非绝对的线性。
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中,时间是绝对的、均匀流逝的、线性的,这符合经典力学的确定性特征。
但是,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力学阶段,“时间是线性的”这个认知被颠覆。相对论将时间和空间合并为一个四维结构——时空。时间不再是独立的维度,而是与空间交织在一起。物体的运动不仅是在空间中移动,也是在时间中“移动”。因而,相对力学体系中,时间必然不是线性的。
而在量子力学层面,时间的本质变得更加诡异。一些解释甚至暗示,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时间可能并不存在,它可能是一种涌现现象,源于更基本的、我们尚未理解的物理过程。
因此,对于时间是不是线性的,现代物理学其实有不同的说法。真理当然会在不断超越与进步中完善,至少,这个问题不是定于一尊的。这便是罗翔的假设的来源。
絮絮叨叨这么多,可能有些读者早就想问了:你想说啥?
我想说的是,罗翔的这个假设,让我看到了一种知识的增量、认知的增量。它在不经意间迸发出智慧的光芒,展示了作者不俗的积淀与超越一般人的认识。正是这种不经意间的吉光片羽,让文章显得更有厚度,更加可读,更具嚼劲。如果一篇时评文章里有这么几个瞬间,那它完全就不一样了。未必多么有思想,至少让文章更深刻。
这其实还是回到了我之前说的那句话:评论写作最终比拼的是认知。认知的边界,就是观点的边界,就是文章价值的边界。作者的认知是潜流,是藏在文章里面的,隐而不显,含而不露,但是一定不会被埋没,总能找到真正与他对视的人。
认知决定了写作的格局与视野。一流的评论员应当是“俯瞰式”的,他对一个问题有一个全局而深邃的把握,下笔时,只需从自己的思想里取一瓢饮,便能吐出锦绣文章。而认知不够的作者,技术再好,花活再多,可能也不过是螺狮壳里做道场,写不出什么高明的观点。
人们都喜欢看大家文章,因为即便他们写的是媒体专栏,也往往是从原理性、根本性的层面着手。他们抓住的是问题的本质而不是表层,着眼的是知识的框架而不是枝节,更擅长以一种既宏观又凝练的方式输出见解。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家小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是一个简洁的公式,却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
那么,认知从哪里来?我还是那句话:一个人的认知,永远只能从自己的经验与所获取的信息中得来。而经验与信息又从哪里来?多读书,多实践。从书中学,和高人聊,在事上练。认知的提升是朝思暮想、千回百转,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欧阳修有句诗,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苏东坡也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来源:王小杨评论笔记(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