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大江 [url=]磨稿子 [/url] 2025年09月08日 2018年,北京通州有一个老人生病,病人家属叫邻居家老人帮忙抬病人,结果抬病人的老人猝死,求助者也被告上法庭。可见这年头,帮邻居和求邻居帮都有风险。 类似这样的新闻事件,极易引发争议,从互联网的角度看是自带流量的事件。媒体记者在报道时肯定要考虑社会导向。这种引导会不会失去客观性?本周推荐的澎湃新闻的报道,可以作为一个抛出问题的引子,希望能引起媒体人的思考。 丨标题:一个农村智障家庭黑洞:女儿十余次被性侵,父亲死于命案 作者:李在磊 来源:南方周末 这是一个残酷的真实故事。和故事一样残酷的是,记者辛辛苦苦写的报道被灭了。 好在我边看报道边做笔记,给大家回顾一下: 智障女孩生在一个特殊家庭,她的母亲是一名智障人员,生下三个孩子都不太正常。父亲因为从小贫苦,生性懦弱老实。女孩最早在11岁时,就被同村73岁的老头车红春强奸。两年后,2021年3月~5月,她又被同村62岁男子王有东强奸。同年8月,她被在村里承包“翰林院”工程的67岁男子吴光明强奸。 是的,女孩所在村子曾经出过一个清代翰林,因此当地正在打造一个“翰林院”的工程。 2021年11月,女孩的伯母发现女孩肚子隆起,一检查,怀孕五个多月,由于女孩自己还在发育,医生说堕胎恐影响以后生育,最终,2022年4月,女孩生下一个男婴,是第二名强奸犯王有东的。 被强奸产子2个月后,三名强奸犯也等来了法院的判决,2022年6月,法院判决,第一个强奸她的73岁的车红春判刑13年,导致她怀孕的王有东判刑14年;67岁的包工头吴光明判刑12年。 然而,这只是故事的前半段,对三名罪犯的处理,竟然没有震慑到其他潜在的犯罪,甚至发生更极端的事件。 2023年7月15日,同村75岁的老头车向世,在了解女孩被性侵产子的情况后,竟然也引诱女孩与其发生关系,后他被法院认定强奸未遂,判刑四年六个月。 女孩的家门口,有次围着三个男子。同村51岁的男子车海波,也来打女孩的主意,并对她进行了强制猥亵 。 车海波在村里建有一栋大砖房,妻子瘫痪在床。听到村里的风言风语后,女孩父亲车益民三次去找车海波讨说法。2023年10月25日,就在第三次讨说法时,两人发生争执,车海波将车益民杀死。 一审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车海波死刑,以强制猥亵罪判处其三年有期徒刑,合并执行死刑。目前该案在湖南高院二审。 南方周末的这篇报道,并非独家,6月份该案刚爆出来时“大风新闻”也有较深报道。但南周这篇文本与逻辑俱佳的稿件,显然是投入了大量的采访,把细腻的人性细节与复杂的犯罪背景融入到案件当中,使得整个故事层次丰富,逻辑清晰,读完令人扼腕叹息,引人深思。 2021年以来,湖南省开展“利剑护蕾”行动,对性侵未成年的犯罪严厉打击。但是在本案中,故事的前半段,三名强奸犯受到了法律的惩罚吗?受到了。未成年残疾女孩的权益得到保护了吗?有,又没有。她成了名副其实的“破鞋”,后续又受到了两次侵犯,并且因此失去了自己的父亲。 刑罚的目的是惩罚犯罪、改造罪犯、预防犯罪,最终维护社会秩序与公平正义。在这个案件中,为何刑罚没能阻止后继的犯罪?到底什么“利剑”才能真正“护蕾”? 从南方周末的稿件被灭,又似乎能推测出某些原因。问题如果想被掩盖,问题就永远不会得到解决。(澎湃新闻首席记者谭君) 丨标题:老人借厕所猝死,家属索赔是堵上他人求助的路 作者:沈彬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25-09-04 老人借厕所猝死,家属向施借方索赔,类似好意施惠又惹上官司的案例并不鲜见。这篇新闻评论标题观点鲜明、行文逻辑清晰论据扎实,直击社会痛点又兼具法律科普,文字平实亲切,价值观正,情理交融。(新京报深度报道部副主编王瑞锋) 丨标题:河北孟村,一个“完美妻子”之死 作者:王雯清 王之言 来源:凤凰网 时间:2025-09-05 这篇特稿《河北孟村,一个“完美妻子”之死》在写作上有诸多突破之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突破之处 1. 深度还原与多视角呈现 作者通过大量采访,从高中同学、邻居、家人、朋友等多重视角还原了刘雨卿的生活轨迹和悲剧发生的背景。这种多视角的叙述方式让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事件的复杂性,而不仅仅是看到表面的暴力行为。例如,通过高中同学的回忆,展现了刘雨卿温柔善良的性格,以及金波的暴力倾向,为后续的悲剧埋下伏笔。 2. 细节描写与情感共鸣 作者对细节的描写非常细腻,如刘雨卿在瑜伽馆的节俭行为、她在社交平台上的幸福伪装、以及她发现丈夫出轨后的矛盾心理等。这些细节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也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刘雨卿的无奈与挣扎,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3. 社会背景的融入 报道没有局限于事件本身,而是将刘雨卿的悲剧放在了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探讨。例如,提到了回族女性早婚的传统、县城女性的就业困境以及家庭暴力的隐蔽性等。这种背景的融入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事件背后的社会根源,而不仅仅是将其视为一个孤立的个案。 4. 故事性与悬念的营造 报道在叙述过程中巧妙地设置了悬念,如刘雨卿为何会嫁给金波、她为何在发现丈夫出轨后选择忍耐等。这种悬念的设置让读者始终保持阅读的兴趣,直到最后才揭开事件的全貌。 不足之处 然而,文章在结构和内容上也存在一些小问题。例如,部分段落的过渡略显生硬,信息的堆砌有时会让人感觉有些杂乱,缺乏更流畅的衔接,有些碎片。此外,对于另一方(丈夫这一方)关键人物的动机和行为挖掘不够,当然也要承认这部分采访的困难。(上观新闻数据新闻中心总监尤莼洁) 丨标题:吉林一盲人企业家帮政府解困垫资千万收不回,借钱和讨债待遇差别太大:之前领导下楼接我,现在大门都进不去 作者:大象新闻记者 来源:大象新闻 时间:2025-09-07 近年来企业到地方投资被“辜负”的新闻变得常见,特别是地方经济问题多发之后,很多新官不理旧事,让矛盾更加突出。这篇报道因采访对象盲人企业家的身份新闻性更好,但事件其实不复杂,采访操作难度不大,主要信源来自企业家本人,以及其提供的录音和材料,官方基本没有发声。在当前形势下,这种大面积采访来自爆料人单方面的做法,可能使记者掌握的证据有片面的风险和落入陷阱的可能,对记者和新闻单位存在一定的风险。 这篇报道是首先以“他来了,长岭县政府办公楼大门瞬间关上了”的切条视频而火。传统电视台的报道中,媒体展示采访中的冲突是一种手法,比如采访对象抢夺拍摄设备;采访对象在镜头中的现场奇葩反应,也是新闻扩大影响力的重要因素,比如“上面让我敛财我就敛财”;甚至一度打记者也是新闻高潮。只是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类似新闻之外的因素被炒热,反而可能给媒体本身带来压力,这样的报道手法逐渐式微。如今这篇报道和视频都能够健在,佩服大象的魄力。(红星新闻国内新闻主编蓝婧) 来源:磨稿子 编辑:梅镕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