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超越“掐烟”之争,这篇时评体现了建设性思维 | 时评研究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3: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作
超越“掐烟”之争:鲁迅精神与健康中国,该如何同行?
作者:朱德泉 海报新闻2025年8月27日

近日,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夹烟照”成少数游客敬烟打卡墙,被孙女士以“可能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为由在社交平台投诉。 8月25日深夜,鲁迅故里景区回应,坚持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广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
“请鲁迅掐烟”迅速冲上各大平台热点、热搜。舆论几乎一边倒,对景区选择“硬刚”纷纷点赞,普遍认为孙女士此举是“滥用投诉”“小题大做”“荒诞无聊”“阉割历史”等等,甚至有网民对其“人肉搜索”。
面对公众关切,景区及时回应、措施审慎、态度明确,这和一些地方或失声失语,或被舆情绑架匆忙不当整改形成云壤之别,值得点赞。舆论场之所以空前一律,也是公众借“掐烟”这根导火索,对网上“恶意投诉”“乱扣帽子”“低红反智”等顽瘴痼疾,表达不满的一次总释放,除个别极端行为外,也是一次迅速引爆公众正向情绪价值的大疏导。
但对“夹烟照”引发的大讨论似又不应仅限于此,其背后“控烟”等真问题同样值得深入探讨。
从逻辑叙事看,无论鲁迅故里景区还是浙江省鲁迅研究会秘书长均认为“鲁迅夹烟”是不会改变的历史事实。其实,这一点投诉者并未否认,其质疑的,是“该不该以夹烟照为主视觉”。所问与所答的,是两个概念。从设计形成看,“夹烟照”在鲁迅故里景墙呈现,已有22年之久。22年前,选择鲁迅先生“夹烟”的经典木刻形象时,整个社会还不存在“控烟”意识,我们必须尊重景观墙设计创意的这段历史。从历史发展看,我国2005年10月正式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随着《广告法》修订及各地《禁烟条例》等出台,名人、明星抽烟等镜头在公众场所被严格限制,这也是历史的进步。2016年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9年实施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明确:全面推进控烟履约,加大控烟力度。深入开展控烟宣传教育。到2030年,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全民健康素养大幅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基本形成,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这,更是健康中国的努力方向。
我们还应看到,每3个吸烟者中就有1个死于吸烟相关疾病,吸烟者的平均寿命比非吸烟者缩短10年。手夹香烟的鲁迅先生固然是令人心动的历史经典形象,但长期过量吸烟,也是招致他在55岁就过早死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重要原因,这同样是令人心痛的历史遗憾!这两点,我们都应该认真负责地告诉公众,尤其是人生价值观形成期、生活方式养成期的广大青少年。
行文至此,我突然设想,假如绍兴鲁迅故里能这样回应:
“感谢社会各界和广大网友对‘鲁迅故里景墙画面误导青少年’一事的关心。坚持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是我们传承鲁迅文化的一贯宗旨。以鲁迅木刻形象为主设计的鲁迅故里景墙,落成至今已有22年之久,是鲁迅故里的组成部分,已成为海内外游客来绍兴的重要打卡地,鲁迅故里在广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不会轻易改变。
为了更好弘扬鲁迅精神,传播鲁迅文化,我们热情邀请广大海内外人士开展公益创作,以更多富有民族性、地方性和艺术性设计创意的纪实类艺术作品,充分展现鲁迅先生丰富、立体、传神的精神风貌、人格魅力。经专家评审和公开征求公众意见,优秀作品将同样作为鲁迅故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广大游客展示。同时,景区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做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者。希望广大网友与我们一道,共同维护景区秩序,遵守公序良俗,文明旅游、文明“打卡”。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做鲁迅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的践行者!”
假如这一天真的到来,鲁迅经典的“夹烟照”与广大网友共创的众多优秀作品充盈鲁迅故里,“掐烟”之争演变成一段关乎健康公益行动的营销佳话,又何尝不是一个鲁迅精神与健康中国双向奔赴的经典案例!
我想,面对此情此景,鲁迅先生有灵,也会重复《墓碣文》中的那句话——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编辑点评:
一篇体现建设性思维的评论

点评人:时评研究室编辑

近日,关于“鲁迅夹烟”的讨论仍在舆论场延续。
这一场“鲁迅夹烟”争议和讨论,虽夹杂有不少情绪化的内容,却亦不乏公共价值,其价值不仅在于讨论历史人物形象该如何呈现,更在于促使公众思考公共文化空间如何平衡历史真实与现实规范,以及在当代社会如何进行有效的公共讨论和沟通。
《海报新闻》刊发的这篇时评,展现了在公共议题中保持理性平衡、寻求建设性解决方案的取向。文章设想的“景区回应方案”很有创意,兼顾了文化传承和健康倡导,体现了评论的建设性思维。



来源:首都青年记协时评研究室
编辑:杨泓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