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学术工作中,不知您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体会:当我们评审一份开题报告,或者在构思自己的项目申请书时,最先关注,也最容易发现问题的,往往是“研究对象”这个部分。
一个好的研究,始于一个清晰的界定。但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描述常常是:要么过于宽泛,失之于空洞;要么过于简略,未能彰显其研究价值。如何用精炼的语言,把“研究谁”、“在什么范围内研究”、“为什么研究他”这三个核心问题讲清楚,其实颇见功力。
今天呢不想谈过多复杂的理论。我想做的,是回归到写作实践本身,通过几个经典的案例,和大家一起剖析一个非常实用的写作框架——我称之为“三句话”法则。目标是让我们的论述,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能让读者、学生、评委等清晰地理解我们研究的靶心所在。
一、什么是“研究对象”?它不是简单的“研究问题”在动笔之前,我们得先弄清楚一个概念:研究对象到底是什么?
大家可能很容易把它和“研究问题”或“研究课题”混淆。简单来说:
课题名称是你的研究方向,比如“东南地区民族乡村振兴研究”。
研究对象则是你这个方向下,具体要“解剖”的那个“麻雀”。它是你研究的具体实体、现象或群体。
用一句话概括,研究对象就是你研究的核心载体。它需要被清晰地“框”出来,让读者一眼就知道你要研究的是“谁”、“什么事”、“在什么范围内”。
二、“三句话”黄金法则,锁定你的研究对象忘掉那些复杂晦涩的模板。根据我的经验和对众多优秀范文的分析,一个清晰的研究对象界定,通常只需要一段话、三句话就能搞定。
1. 第一句:点明核心概念(客体概念词)
做什么:直接、明确地告诉读者,你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公式:本研究的对象是 [你的核心名词。
例如: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及提升路径”这个课题中,第一句就可以是:“本研究的对象是高职院校教师的数字素养。”
2. 第二句:划定外延范围(时间、空间、细分对象等)
做什么:为你的研究对象画上一个“框”,明确其边界。这个边界可以是时间上的、空间地理上的,也可以是特定人群或行业的。
公式:具体而言,它包括 [时间/空间/行业/人群] 等方面的界定。
例如:接着上面的例子,第二句可以是:“具体而言,本研究聚焦于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部分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在职教师群体。”
3. 第三句:阐述选择理由(为什么是“它”?)
做什么:用一句话点明你选择这个对象的原因,突出其研究的特殊性、重要性或典型性。这往往是打动评审的关键。
公式:选择该对象是因为 [它具有的特殊性/重要性/典型性。
例如:最后,第三句可以这么说:“选择该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他们既是应用AI技术赋能职业教育的关键力量,也面临着由技术变革带来的能力重塑与发展的独特挑战。”
你看,把这三句话组合起来,就是一段约150字、逻辑清晰、信息完整的“研究对象”描述了。
三、模范范文:从优秀案例中汲取灵感光说不练假把式。让我们来看看你提供的几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精彩案例,是如何实践这个法则的。
范本1:精准界定
案例:国家社科基金理论经济青年项目“长江上游地区工业生态集聚及空间差异化策略研究”。
原文剖析:
·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长江上游地区的工业。具体有:①产业对象。在研究中所用的工业,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17)》工业门类分类标准,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②区域对象。工业所处的区域,即《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涵盖的长江上游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4个省级行政区。
· 核心概念:长江上游地区的工业。
· 外延范围:作者在这里做了非常严谨的“双重界定”。产业上,他没有泛泛地说“工业”,而是依据国家统计标准,明确列出了三个具体门类,这就避免了歧义。区域上,他引用了国家级规划文件,清晰地划定了地理范围,包括哪四个省份。
这种写法给人的感觉就是“专业、严谨”。它向读者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我的研究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每一个定义都有据可依。这在申请社科基金这类严肃的学术项目时,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
范本2:突出特殊性
案例:国家社科基金人口学一般项目“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移民养老风险的空间识别及‘微治理’研究”。
原文剖析:
本课题以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移民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特殊性】①长江上游地区占长江流域60%的面积,主要包括重庆、云南、贵州、四川、西藏、青海等地,是集百万移民聚集区、深度贫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功能区于一体的特殊区域。②长江上游地区约有501万生态移民,他们是数量庞大的“积贫积弱”的弱势群体,具有贫困程度较高、生存环境恶劣、风险交织叠加、群体性事件居高不下、民族宗教文化异常复杂等诸多特征。③生态移民养老风险的特殊性。生态移民面临着诸多养老风险…呈现出政治性、动荡性、复杂性、叠加性的趋势。
核心概念: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移民。
选择理由(重点突出):这位作者在这里花了大量笔墨来论证“为什么选择这个对象”。他从区域的特殊性(五区一体)、群体的特殊性(积贫积弱、风险交织)、以及问题的特殊性(养老风险的复杂叠加)三个层面,层层递进地阐述了研究对象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
读完这段话,你是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这个问题非研究不可了?他没有平铺直叙,而是用一系列带有冲击力的词汇(如“积贫积弱”、“风险交织”、“异常复杂”),成功地塑造了研究的价值和张力。这不仅仅是在界定对象,更是在向读者和评委“推销”自己研究的意义。这种写法,充满了说服力,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让我们来总结一下。想要写好“研究对象”部分,我们需要:
1. 一个清晰的认知:分清“课题”与“对象”的区别。
2. 一个黄金法则:用“核心概念 + 外延范围 + 选择理由”这三句话来构建我们的核心论述。
3.一份学习心态:多看、多学、多模仿优秀的范例,并思考其背后的逻辑。
来源:AI辅助科研(微信公众号)
编辑:何璇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