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首先要新,其次要真。现在这两点都很难做到。有人想瞒着,就新不了。有人想护着,就真不了。如果这些都做到了,好新闻就有了。
今天介绍的是一则入围第35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名单的作品,由羊城晚报推出的“爱尔眼科”系列调查。该作品参评“舆论监督报道奖”,主笔吴珊是一位调查记者。
她曾说,说出来的苦,还不算苦;说不出的难,才是真难。每次出门,包里总是习惯性放有三样物品——身份证、记者证和名片。三样物品相互印证,稍有不测,就变成了“护身符”。
追逐“真相”是调查报道的魅力
2024年,羊城晚报历时半年先后以《被营业额遮蔽双眼?爱尔眼科大量行政处罚背后》《爱尔眼科涉虚假证明、商业贿赂被曝光!国家卫健委回复》《37地市场监管部门收到爱尔眼科涉嫌虚假宣传举报》为题,报道了记者吴珊主笔的三篇报道,曝光了民营眼科巨头在高速扩张中暴露的医疗管理失序、利益驱动乱象及监管漏洞等问题。
通过知名抗疫医生艾芬的报料,吴珊在调查中发现,有“眼茅”之称的“爱尔眼科”存在大量行政处罚:白山爱尔眼科发生医疗事故被警告、停业整顿七天;平南爱尔眼科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在医院特殊检查室从事眼科医疗检查工作;上海爱尔眼科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被罚5万元;黔西南爱尔眼科未书面告知患者麻醉方式、麻醉风险及未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书写《抢救记录》;广州爱尔眼科检验科从事艾滋病毒样本检测未对感染样本保存实行双人双锁被警告等等。
2016年“魏则西之死”捅破了百度医疗竞价排名的内幕,2024年羊城晚报“爱尔眼科”的这组选题同样吸引眼球。怎么能有这么一大堆处罚,这是个什么医院?背后又会牵出怎样的问题?
带着疑问,吴珊辗转找到了多位爱尔眼科昔日的客户。
34岁的王女士是一名律师,进行ICL手术后,右眼几近失明。2024年4月10日,深圳“日晕”奇观刷屏,王女士感叹她的世界却时时刻刻充满光晕。“终身就诊,定期复查。我今年只有34岁。”
广西廖女士原本希望通过治疗,让孩子摘掉眼镜。最终,却因爱尔涉嫌滥配角膜塑形镜,导致她11岁的女儿视网膜脱落。“谁来救救我可怜的女儿?”这是母亲充满绝望的自责。
云南驾校教练老卿,视力一直很好。几年前,他因为眼部不适,前往爱尔就医,此后再没能重返岗位。老卿至今仍然质疑,爱尔给他做了本不应该做的白内障手术。“只是上个楼的工夫,视力就能从0.5变成0.15?”可是,没有0.15的视力数据,又怎么满足白内障手术指征呢?
老卿为了搞清楚情况,不仅多方求医,甚至自学了《眼科学》一书,“我得的是干眼症。”可是,手术已做。术后的痛苦让这位老实本分一辈子的人,迸发出了一句出格的话:如果不是法律不容许,我也要让他们尝尝我的痛苦。
不是当事人,可能无法想象这种痛苦。还一名年轻男子曾说,做完近视手术后,他看到所有事物都是凹的。如果不是因为挂念母亲,他早已不在这个世界……
这些声音,无不令人动容。舆论监督为民发声,这是记者的坚守。吴珊通过实地暗访、与患者及前员工深度访谈,收集大量证据,集纳各方观点,逐渐理清了事件的脉络。5月16日,首篇报道《被营业额遮蔽双眼?爱尔眼科大量行政处罚背后》发出,掀开了“爱尔眼科”问题的一角,引发了公众对民营医疗机构监管的广泛讨论。单篇阅读量超千万。
追逐真相从无坦途
正当人们想进一步了解爱尔眼科内幕时,报道却戛然而止。第一篇报道发出后,许久未看到第二篇报道出街。直到半年后,11月25日和27日,羊城晚报先后推出了第二篇、第三篇报道。
其中具体原因不得而知。但是,艾芬通过微博曝光爱尔眼科问题已持续许久,面对千亿身家的上市公司,能坚持进行舆论监督的媒体寥寥无几。
“风浪越大鱼越贵。”
每一篇重磅调查背后,通常都有一个比新闻更精彩的故事。舆论监督的难点,不仅是记者调查过程,更难的还在于点击“发布”按钮的那一刹那。
这里要为羊城晚报点个赞。敢于直面真相,坚持为民发声,是党媒的本色。
接下来的调查报道变得顺畅,挖出的问题更加具像化。国家卫健委的回函,实锤了爱尔眼科下属多家医院涉嫌出具虚假诊断证明,个别医院牵涉商业贿赂。
前员工曝出的内幕,撕开了爱尔眼科“CEO负责制”内幕,与普通医院的“院长制”不同,爱尔眼科管理更追求商业利益:如果医生诊断发现患者不需要做白内障手术,CEO认为“早晚都得做,要积极引导”,医生就得按CEO指引去引导患者做手术。对CEO的考核不是医疗指标而是经营指标,不是医疗质量安全最大化而是利益最大化。这决定了爱尔的CEO不需要太深厚的医疗背景,有人脉,能为医院拉来业务就可以。
吴珊还挖出爱尔的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鄂豫大区CEO韩某是一位注册会计师。爱尔眼科副总经理李某某,历任中荷合资常德达门船舶有限公司经理助理、湖南省回春堂制药厂销售中心市场总监、长沙爱尔眼科医院CEO、武汉爱尔眼科医院CEO。这些证据之间交叉印证,让舆论监督准确而扎实。
随着报道深入,报料人越来越多,有价值的线索也越来越多。在第三篇报道中,关键人物韩建(化名)登场。韩建向全国37家地市级市场监管部门实名举报当地爱尔眼科医院利用大数据报告为“道具”,夸大角膜塑形镜功效,涉嫌虚假宣传。
韩建只是一名普通工人,本职工作与医疗、药品无关,因对虚假医疗广告“恨之入骨”,于2009年开始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扒皮”。2009年,北京晚报报道的《网友调查30天人肉搜索出12个假专家》,那位网友是他。2011年,法制晚报报道《医学单位副编审退休后变身拍假广告被网友揭穿》,这位网友也是他。韩建曝光过很多假专家、假医生,网友送他“中国扒皮第一人”的外号。
向37地市场监管部门实名举报,不仅要写很多材料、还要时常打电话追问,但韩建一直在坚持。韩建与调查记者倒有几分相像,一个默默管闲事,一个公开管闲事。但二者管得都是老百性关心的事,身上还都带有几分“钢”劲。
谈及这次对爱尔眼科的“扒皮”,韩建说,之前他曝光的都是假专家,近期曝光的这些都是真医生、真专家。“心里很不是滋味,专家应该利用自己的话语权及影响力把正确的科普信息传达给公众,而不是为涉嫌违法的医疗宣传站台。”
韩建也感慨:“这几年管闲事的人确实少了。”
富有建设性的舆论监督更有意义。持续曝光不仅收到了监管部门回复,还推动了新政出台。2025年5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医疗广告监管工作指南》,特别指出“通过虚构或者歪曲科学理论、科研数据等方式以功效、安全性作断言或者保证,或者治愈率、有效率缺乏事实依据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认定为虚假广告,依据《广告法》第五十五条规定查处;涉嫌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
至今,再未看到爱尔眼科发布类似大数据报告。
入围中国新闻奖评选
调查记者吴珊来自羊城晚报,该报是新中国成立后办起的第一张大型综合性晚报。吴珊长期关注消费投诉领域,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新闻奖,推出了《希尔顿“免费房券”让中国客人笑不出》《广州超市检测室成摆设 检测报告只改日期》《好又多超市卖臭蛋 不赔偿也不道歉》《数万元全屋整装烂尾!装修变“合作”,合同藏乾坤?》《惊!被陌生人绑定的车牌》等一批优质报道。
在日前中国记协公布的参评第35届中国新闻奖名单中,这则由广东记协选送的 “爱尔眼科”系列调查,入围了“舆论监督报道奖”评选。
初评推荐理由写道:本系列报道是近年来医疗健康领域少有的舆论监督优质作品之一。记者以敏锐的新闻嗅觉、扎实的调查功底以及持续追踪的韧性,通过严谨的证据链构建、多信源交叉印证及多角度协同调查,揭露了爱尔眼科大量行政处罚背后的故事。
当短视频、流量、算法、AI、平台等因素深刻影响当下信息传播,当旧的新闻评价体系被推翻,新的评价标准还未建立,当人们习惯在消遣中获知新闻——“真假不重要,好玩儿才重要”时,调查记者与舆论监督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有媒体人甚至提出质疑:干嘛总写负面?内心怎么这么阴暗?某记者演讲比赛中,第一个淘汰的就是讲舆论监督的记者。调查记者再不转型死路一条……
比起张雪峰的“新闻无用论”,这些声音更令人深思。在新闻热点层出不穷的今天,网友们吃瓜热情不减,对真相的追逐反而更加迫切,新闻专业性也越发显得珍贵。
面对容易情绪上头的话题,甚至毫无信息营养的投喂式内容,调查记者的深度报道反而提供了更接地气、更有价值的实用信息。
经历过黑暗的人,比任何人都渴望光明。把舆论监督与“内心黑暗”联系,实属无稽之谈。
社会各界越来越认识到舆论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22年,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首次设立“舆论监督报道奖”,对舆论监督给予了肯定。今年参评中国新闻奖“舆论监督报道奖”作品数量比上一年实现了翻倍。
诚然,不论是官媒还是自媒体,提升自身的调查力,为公众剖开真相,提供有营养价值的精神食粮,或许才是这场新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
来源:磨稿子
编辑:杨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