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每周好稿 | 用最冷静的笔触,写出最滚烫的追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两天的一个热点,应数“列车砸窗事件”。舆论上呈现的点很多,很多自媒体,挖料又深又快,出稿又快又深。相对来说,机构媒体发声少而微弱。所以,“新黄河”又一次在公众关注的热点事件中及时发声,显得非常难得。
捕捉热点,开掘深度,应当是媒体的日常。本周的每周好稿,也有几篇非常棒的深度报道,记者通过实地探访、实时跟踪等方式,不断深探,希望能给读者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怎么写?我很喜欢评委谢宏钰的这句话:用最冷静的笔触,写出最滚烫的追问。一个记者,要对探究真相有热情,所谓“追问要滚烫”;但落笔时要冷静,不能不着边际。
用这句话做标题,是向所有保持好奇心、有行动力的记者表达敬意。

标题:舞动的权力:揭秘落马舞协主席考评生意网
作者:赵孟
来源:界面新闻
时间:2025-06-30

记者通过数名舞蹈界与冯双白有交集的业内知情人爆料人,并通过对中国舞协的架构和历史渊源等梳理,展开了冯双白舞协帝国版图的概况,可圈可点。
不过由于缺乏更为深喉的起底,冯双白通过舞协的敛财生意,只能窥见冰山一角,可以想见背后巨大的黑洞,还有待披露和挖掘。(红星新闻国内新闻主编蓝婧)

标题:“和尚爸爸”涉嫌诈骗事件调查
作者:温如军
来源:中国慈善家
时间:2025-07-01

这些年,慈善事业这块人们心中的净土,屡遭玷污。这一次,玷污者,是一名已头戴13年光环的“和尚爸爸”。
事情并不复杂,简言之,又一个“捐款进入个人腰包”的故事,但关注很高,影响很大,为什么?因为,它刺痛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文章较长,有5800字,但读来并不觉得累。作者循着一则警方通报,展开深度调查,访谈对象涉及警方、民政部门、捐资人、受助人、跟随道禄多年的义工、村民、多位知情人士,包括报道中对几名当事人原话的引用,来试图还原13年来整个事件的原委。这是特别值得今天的年轻记者学习的一篇范文。
这些年,我一直思考:新闻之于读者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告诉世人孰是孰非、谁善谁恶吗?不是的。小孩子眼里的世界才会非黑即白。
前不久,某次聚会上,前央视知名调查记者万茵引出的一句话令我反复回味——“真相的背后,背后的真相”。新闻,不就是给世人提供的一个透视镜,帮你既看到光面,也看到暗面么?!
所以,从这层意义来讲,这篇报道的新闻价值、社会意义和传播效果都达到了。
令人欣慰的是,从这篇报道下的留言来看,有不少读者都能理性思考,超越了简单的情绪化表达。其中一个观点颇具代表性:在利益和欲望面前,人性经不起试探,唯有更好的制度,方能弱化人性的弱点。(资深媒体人余瀛波)

标题:甘肃天水一幼儿园有幼儿出现血铅异常,已有19名患儿跨省医治!有患儿血铅含量是家长的12倍,律师:有可能支持终身赔偿请求
作者:贾晨
来源:上游新闻
时间:2025-07-03

“天水幼儿园幼儿血铅异常事件”是近期社会关注较高的民生新闻议题,多家媒体对此跟进报道。初步统计,从7月3日开始,上游新闻已陆续发出至少6篇记者一线采访的稿件,除了文字还配以视频报道,体现出一家都市报在热点社会新闻上的职业担当,也显示出记者抵达新闻现场后的不懈努力。
除了上游新闻,还可注意到,极目新闻的两位记者也一直辗转于新闻一线实地采访,其中多篇稿件在微信端获得“十万+”的阅读量,可见公众对公共安全事件弥足关心,社会需要来自一线的新闻报道。
这些报道涵盖了家长、医疗机构、政府部门以及律师等不同方面的信息,信源层次丰富,成为社会公众了解该事件的重要窗口。根据报道,可初步判断血铅异常诱因或与“三色发糕和玉米肠卷添加剂超标”有关,但目前的采访还缺少来自幼儿园方面的声音,关于食物供应环节的内容呈现略显不足,这也亟需主管部门尽快做好食材溯源工作。
不管怎么说,这样的一线系列报道是难能可贵的。在热点公共事件中,那种各路媒体记者蜂拥而至,抢新闻、赶时效的景象可能很难复刻了,但有一家算一家、有两家叫成双,终归都是读者的福音。在这样的酷暑里,阅读完这些炽热的一线报道,就请在文尾给记者点赞送一份清凉吧。(资深媒体人彭飞)

标题:“黑帮教父”倒台后:20亿黑金与未尽的赔偿
作者:東昇
来源:凤凰周刊冷杉RECORD
时间:2025-07-05

这是一份司法正义的“验伤报告”,称得上教科书级别的后续追踪报道。
作者用最冷静的笔触,写出了最滚烫的追问:如果正义的最后一公里永远无法抵达,那我们耗费巨大社会成本换来的判决,其意义究竟是什么?当20亿黑金与“分文未得”并置,那份长达1489页的判决书,已经沦为一张无法兑现的巨额支票!
这个案子的之前我也接触过,看过很多相关材料和报道,但作者让一篇本可能沦为旧闻的报道,重新获得了强大的时效性和公共性。后续报道的核心,是一次漂亮的议题重塑,作者将叙事重心从大众更易消费的“人倒了”转向“账未了”这一更具社会价值的系统性困境,让后续报道在“提出问题”上振聋发聩。
不过,对比之下,报道在“归因”和“探寻解决方案”上略显单薄,未能完成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和“怎么办”的完整闭环。当然,我猜这也可能是稿件操盘者刻意之作,为后续稿件留下的一个伏笔。(资深媒体人谢宏钰)

标题:列车砸窗事件,官方通报应有更多共情与歉意
作者:李明
来源:新黄河
时间:2025-07-05

由于近年来媒体技术和环境的变化,一方面很多机构媒体主动放弃了舆论监督和表达观点的评论职能,另一方面很多非媒体的机构开始自办媒体,仿佛注册一个号就可以发布新闻,甚至影响和操纵舆论。于是在这次高铁破窗事件中,我们看到了管理部门通报的傲慢和语焉不详,看到了管理部门组织意见领袖和水军“引导舆论”,甚至试图在官方媒体发文,进行“定调”。这种错乱的媒体生态,需要有权威媒体站出来表明立场,也给有关部门上一节媒介素养课。(原新华社记者、资深评论员丁永勋)


来源:磨稿子(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