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8.4 阅读《社会学的想象力》ing 2025.8.5 学习《回到新闻实践:对“后真相”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反思》 吴志远 【后真相】“后真相”(Post-truth)一词,最早出现于1992年的《国家》(The Nation)杂志中,2016年11月被《牛津词典》评选为年度词汇。根据其解释,后真相是指诉诸情感与个人信仰比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的一种情形。如今,后真相逐渐成为媒体报道、学术研究中的惯常用语。“后真相”一词甚至成为了时代代名词,以至于出现大量冠以“后真相时代”的相关文章。然而,这种时代性的流行并非理所当然,事实上恰恰暴露了客观主义范式的危机。对“后真相时代”这一提法的赞许、宽容和追捧,表现出了一种非理性的倾向。 【新闻反转】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流行的新闻反转现象,本质上是假新闻的传播或信息混沌状态的不断自我呈现。大众传播时代的新闻反转则是不断逼近事 和真相的探索过程,本质上是调查性报道在不同阶段的呈现。因此,当下的新闻反转,其主要特征最终会诉诸于吸引舆论眼球,而不再关注事件本身,其戏剧性反转以及公众态度的反转成为传播的重点,新闻“没有下文”(也即没有真相)成为常态化。因此,新闻反转也冲击了传统新闻媒体的事实把关能力。 后真相观念的流行要求我们重新反思数字交往中事实、数据与信息之间的关系,而不能再简单用实证主义的客观事实作为真相的唯一标准和依据。要打破以往主客二元化的事实真相观,不同的现象、情境、视角、解读路径等, 都会助成不同的事实认识和真相体验,需要回到新闻发生、变化的数字交往实践中去。 后真相的观念还将深刻影响民众看待新闻事件和历史的心态,后真相观念的流行使网络上吃瓜群众泛滥,民众在看待社会问题时陷入片面事实、一面之词,若没有正确的舆论引导,将具体的新闻现象聚焦到特殊的政治性争议话题上,会引起民众焦虑、敌对或恐慌情绪,使公众缺乏理性的对话精神。总而言之,后真相并不是历史的真相。新闻的目的和使命从来都是在曲折的过程中揭示真相,而不是逃避真相。 2025.8.6 美甲日,做了一个简单的紫色猫眼款,亮闪闪很喜欢! 2025.8.7 立秋,秋天第一杯奶茶联合外卖平台上演一出奶茶大战,把附近的一点点都逼得关店了,资本创造的消费需求会不会让以后立秋的习俗变成喝奶茶?经济对社会的影响如是呈现。 2025.8.8 抽到了深蓝G318那拉提音乐会的门票,遥想伊犁天蓝草青的美景蠢蠢欲动,但暑假机票直飞实在太贵,遂放弃,本意咸鱼转手二手出掉,结果根本没人要哈哈哈,可惜啦。 2025.8.9 前两天给自己租了辆电动车代步,骑了两天发觉自己竟然有如此天赋,心里飘飘然,结果今天上坡的时候没减速对准栏杆就是撞,人直接从车上摔下来,喜获膝盖三处皮下淤血,果然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会,再也不敢了以后一定本本分分驾驶再也不敢贪快。 2025.8.10 学习《以“数字游民”之名:中国当代青年社会想象的转译与再造——基于“大理福尼亚” 的田野调查》 张文娟 近年来,全球掀起了一股数字游牧风潮,但中西实践存在较大差异。既有国内研究多聚焦于政商模式的数字游民实践,论文则对云南大理自发形成的数字游民社群展开了2年多的田野调研,选取30名青年为跟访对象,以“社会想象”为阐释视角,洞悉青年群体旷野人生实践背后的深层指向。 研究发现,不同于西方,中国式数字游牧是当代青年个体化进程中的一场试错实验,是以“数字游民”之名对自身社会想象的创造性转译,反映了处于社会变迁和结构性困境之下的部分青年主动自救与自愈的韧性与希望,其背后潜藏着“自我-国家”之间的多重张力,亦裹着国家对青年群体社会想象及其行动策略的调节、引导与重塑。因而,数字游牧的本土化实践兼具个体生存策略与国家治理工具的方法论意涵。 在此过程中,“数字游民”经由概念旅行实现了再生产与再发明,通过与国家话语的再度接合,日渐脱离西方原初语境与逻辑,逐渐演化为一种具有中国主流价值烙印的特色身份与实践形态。 【中西实践差异】西方数字游民聚焦个体流动、地理套利等,存在新殖民主义争议;中国实践则是青年应对结构性困境的试错实验,因户籍、制度等限制呈现本土化特征。大理 “草根式” 社群区别于政商主导模式,更能体现青年主体性,其“大理福尼亚”符号串联全球网络又具中国特质。 【社会想象张力】当代青年受三重张力驱动:加速社会中既承受时间规训又渴望逃离;流动社会中既适应空间切换又寻求归属感;个体取向中既追求自我实现又面临阶层重构。这些张力促使青年以数字游民之名探索“人生旷野”,重构工作与生活的意义。 【本土化再造逻辑】数字游民通过身份框架置换(从“游民”到“人才”)、有限个体化实践(从“靠自己”到“靠国家”)实现再造。如大理社群与乡村振兴政策对接,NCC模式探索政商合作平衡点,使“数字游民”脱离西方语境,成为兼具个体策略与国家治理工具的本土化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