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深度训练营 ,作者深度营 深度训练营 . 记者,是一个需要反复训练的职业。 来源 | 深度训练营 作者 | 周吴越 孙淼 / 记者进化论 / 自大一起,Zoey(化名)就开始在新传领域实习探索。在本科阶段,体验舆情、广告、新媒体等多段不同方向实习后,Zoey逐渐明确了自己想要的方向。读研后,Zoey先后在三家知名传统媒体实习,在深度报道领域不断磨炼成长。2023年,应届毕业的Zoey最终入职了某商业媒体。 手握三份知名媒体实习,应届毕业入职著名商业媒体,Zoey的求职经历看似非常顺利。事实上,从研三下学期开始校招投递简历到正式入职,Zoey经历过7个月等待却没结果的痛苦求职期。毕业后空窗的3个月里,她也动摇过当记者的想法,但又决心回到北京再试试。 在诸多唱衰论调所笼罩的当下媒体就业形势背景下,总有人一直在发问,当初学新传的人,后来怎么样了?通过与2023年新闻学应届就业的Zoey对话,深度营希望以她的媒体实习经历和求职视角,展现挣扎上岸背后的漫漫长路和严峻形势,也看见她对记者这个职业的理解。 01 对新闻的学习源于直觉 Q:为什么选择新闻专业? A:我学新闻可能源于直觉,天然地觉得记者这个职业很酷,向往和很多人打交道的感觉。选专业的时候,它其实并不是我的首选,在我的志愿第三位,但我刚好调剂到了新闻学,我觉得还是有些缘分的。Q:你在澎湃新闻、《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相继实习过,每段实习经历带给了你什么收获?你选择每一段实习背后有怎样的规划和考虑呢?A:我大一就开始实习了,第一段实习是在家乡的县电视台。本科的时候主要在校媒和家乡的省媒实习,实习的方向也比较杂,舆情、广告、微信公众号新媒体都有干过,但发现我都不是特别喜欢。像在媒体广告部实习的时候,我对接过一些地产企业,那时候地产还比较红火,企业会办一些高大上的活动,他们的目的还是借媒体为地产项目背书。我们还需要写一些宣传性的文章,这种文章我自己都看不懂,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 研究生时期,我真正开始在一些传统的深度媒体进行实习。研一的暑假,我在澎湃的视频部实习。当时武汉有一个记者驻站办公室,主要做华中地区的新闻,里面除了澎湃新闻也有别家媒体的记者,我实习线下工作的话就会经常去这个办公室。记者站里面有的是文字记者,也有的是视频记者,记者们会在一起做调查,有独家线索也会分享。 当时我做的是视频新闻,呈现出来最长也就几分钟。这份实习难点更多是去采访、突破,拿到关键信息,对写作的要求不算高,但要求记者能从事实中提炼出新闻点。这是我第一次做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涉及到调查报道和灾难报道,跟记者们一起出外勤,也让我第一次有种并肩作战的感觉。
Zoey在澎湃实习期间,出差去暴雨水灾现场
我记得,当时有一个女校长沉迷网游诈骗亲友最后自杀的事件,做这个选题的时候我采访了这名女校长的亲属,但做视频新闻,可能只寻求事情的突破,事情是怎么发生的,我觉得还有很多可以探索,这是我想做深度报道的原因。 研二下学期的时候,我听说《北京青年报》(下称“北青”)的实习生有单独出稿和出差的机会,就争取去了北青实习,在北青,我第一次真正地去做了深度报道。再后来研三找工作比较焦虑,去了《南方周末》(下称“南周”)线上实习。
Zoey在北青实习期间,出差去现场
在南周,我印象很深的是做一个灾难事件一周年缅怀遇难者的稿子时,遇到了一个假冒的遇难者家属。我跟他聊了好多次,记者已经到云南去约采访对象了,突然发现这个家属完全是假的。这件事是一种警示,让我知道做新闻需要非常慎重。一时的偷懒或懈怠,可能会导致错误。 02 做实习生需要更主动一点 Q:实习生在媒体实习的landing期有什么快速融入的办法吗? A:我觉得需要实习生更主动一些。我在南周实习,刚进部门群就把记者都加了一遍。我跟他们介绍自己,说以后有选题可以找我。我觉得不要太把记者们当成很严肃的老师。做题的时候可以经常和他们分享新的发现,这个是能很快拉近关系的方式。 我工作之后也会跟实习生打交道。从我带实习生的视角来看,我觉得能够很快地掌握到很多信息并和我交流的实习生,会让我觉得ta很能干,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实习生很重要,他们在帮助记者分担工作,一起完成作品。 Q:在《南方周末》实习的时候,你参与了一篇关于罪案中的争议人物的重大稿件,你是如何参与的?对你当时就业有什么帮助吗? A:刚进部门群,加上其中一位记者老师,他就跟我提了一篇关于罪案中的争议人物的稿子,给我发了他手上的所有资料,这也是我能参与到这篇稿子很重要的契机。我跟记者老师合作主要的工作是帮助消化一些资料,复盘其他媒体对该争议人物的报道,做整个事件的时间线和树状图。记者老师跟我们大概隔一天就会开会讨论。 稿子做完后,我们还有持续讨论。当时我在评稿会上说,没有想到稿子会有一些争议,大家甚至更不理解报道的核心人物,而我挺希望能还原一个比较真实的他。编辑老师说,我们的稿子没有目的,也不需要达成任何的舆论目的,就是呈现一些不为人知的事实。我才知道,不应该希望通过一篇稿子去做什么舆论翻盘,我们的目的就是呈现真相和事实。 那时候我在找工作,记者老师觉得这篇稿子能对我找工作有帮助。后来在入职的那家轻商业媒体面试,也有被问到做这个稿子的经历,毕竟是一篇影响力很大的稿子。 Q:跟老师合作做题和自己独立撰稿有什么不同的感受?A:跟记者一起做稿子的话,记者老师会告诉你做题的整体的思路,你可以知道ta是怎么想的,再一起讨论怎么做。自己做稿的成长收获会更多,因为需要从0到1完成稿件,你是一个独立操盘手,要有自己的想法再跟编辑老师沟通、找人突破、采访、找角度和写稿。Q:有的同学会觉得自己在媒体实习干了很多dirty work,没有得到能力的提升和成长,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A:我对dirty work的定义是,在完成工作的时候没有产生价值,付出跟最后的成果没有什么关系。 找采访对象并不算dirty work,这是每一个记者都需要去做的工作。有时候突破能力很强的记者,ta打电话都要打一两百个。 在稿件的生产过程中,如果实习生能去写,稿子有一部分是自己的东西,我觉得就不会认为自己的工作dirty了。 03 艰难入职后,继续和职业的碰撞对话 Q:你是23年应届毕业的,当时找工作的时间线是怎样的呢?在就业环境整体不景气、包括媒体面临一定唱衰声的情况下,有没有对当记者的想法产生一定的动摇呢?A:我找工作时投递的岗位基本都是媒体,没有考虑过其他工作。其实当时也有考虑或者羡慕过身边同学去国企,因为待遇也蛮好的。 但我还是喜欢写东西,还是想做社会新闻,所以投的的还是媒体。我没有参与太多媒体的招聘,我印象中只投递了中国妇女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中国青年报这几家媒体。 我当时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当人被窄化成学历、考试排名,我在他人面前毫无竞争力可言。当时对这个行业会有些失望,对自己也很失望。 我求职的过程很漫长,经历了很多的失败。投递之前实习过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我出乎意料地连简历都没有过,这对我打击挺大。投递中国青年报是二轮笔试没有过。因为考的都是行测,我完全不会也没有准备。我自己也会有难过和不解,我在想他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是想要公务员还是想要会写稿的人。 我还报了老家省份的省会电视台,结果考出来,我应该是排了200多名,算是倒数,他们考的也是那种行测的题,我完全不会。我在这种竞争当中是很失败的。 我也有尝试社招,有联系新京报、澎湃人物、红星新闻这几家媒体。红星新闻明确不收应届生,我就在等新京报社会部和澎湃人物的消息,当时只有这两家媒体还有机会。我等了有好几个月,到最后两个都不行,现在回忆起来还是一个挺内耗的过程。 我会觉得有些遗憾,觉得自己确实差那么一点,因为我没有在求职媒体直接工作或者实习的经历,媒体当然会愿意去招他们更熟的人。当时,我在家待了好几个月,但处处都没有很好的消息。再加上很多媒体不收应届生,我才感觉现在的环境对想做新闻的学生而言很困难。 Q:后来又是如何入职现在就职的媒体的呢?A:我有跟北京青年报的宋老师联系,他建议我继续实习,也提供给我再次回北青实习的机会。挺有缘的是,我去北青实习的那天刚好收到了一家轻商业媒体的回复,说我可以去面试一下。 后来我通过了那家轻商业媒体的试稿和面试,就约了可以入职了,我最后入职已经是9月份了,试稿是8月份,但我毕业是在6月份,开始找工作是在2月份。时间跨度是很长的。我毕业3个月后才找到工作,甚至我都做好了找不到工作再实习半年或者一年的打算了。 Q:从实习到你现在成为一个正式的职业生涯的记者,心态上有发生什么转变吗?A:我感觉大家对实习生还是挺包容的。我现在想起来,我实习的时候一个稿子能够操作很长的时间,还会犯一些错误,但编辑依然会用很温和的态度去鼓励我。包括之前实习的北青,真的是挺乌托邦的地方。编辑老师是一个很温和的女性,我们俩后面也有比较好的私人关系。你能感受到,在这个地方你在慢慢地成长,大家看到你的成长也会及时地给你一些鼓励。 在正式工作之后,我就需要独当一面。当时入职面试的时候,主编问我的职业规划是什么?我说,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专业性的记者,能够在很多选题上面都能独当一面。我入职之后才慢慢地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 我刚开始做题不太会写故事,包括刚开始操作商业化选题,我没有自己的语言,写稿也会流水账,堆积素材,可能把稿子写得非常的死板。后面才知道该怎么调整自己的语言,意识到大话、空话、套话不应该写,应该用具体的东西去呈现,也不要用文学色彩太重的修辞。熟悉并运用新闻的语言,要把事情给说清楚。我觉得只要自己对事情有一些理解,稿子是能够慢慢地改出来的。 我现在就职的媒体需要讲故事,所以我逐渐从实习做报纸的思路,转变到做杂志的思路。入职后我的第一篇稿子是这样的:一个年轻人的姥姥有囤积症。年轻人的姥爷去世后,他们把姥姥送到美国后,开始收拾屋子,这个屋子在十几年里被姥姥和姥爷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年轻人在清理的过程中,看到他小时候、爸妈小时候的东西,然后去理解姥姥,理解家族的故事。 我写完初稿交上去之后,编辑老师觉得我的初稿写得太概括。他看我的采访转写,发现有很多细节没写进去。编辑老师告诉我,可以对整理的物件进行分类。比如有些物件代表回忆,有的物件代表匮乏等。我们可以通过分类,把每一个素材像砖头一样叠放。他还告诉我如何把某个事物或者事件写出场景感,需要有动作、直接引语和具体的环境。我才知道怎么去把东西写活,而不是概述性地写一件事情。工作后,专业化学习的道路就开始了。在很多方面,我都有在慢慢地进步。 当然还有很现实的方面。工作了以后我需要养活自己,在北京这种消费水平比较高的地方生活,有时候会面临如果稿子发少了工资就不高的情况。对于现实的一面,我得去调整我的期待,得知道不是所有的稿子都得当成一篇非常宏大的议题去写。作为做商业报道的媒体,我们会很关注各种行业的事情,餐饮、直播、商超等,这也让我变成了一个开始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人。我慢慢地从自己的信息茧房里走出来,去看不同行业发生的事情。 虽然我还是比较喜欢公共性更强一点的选题。但不可否认,有些娱乐化选题背后也有一些社会性的东西存在。 之前我都有点不敢看自己写的东西,总觉得写得不够好。现在我可能会降低自己的期待,告诉自己,我干的活没那么重要,但是真正重要的东西,还是得很认真地去写。 我有经历职业困惑期,也有请教一些前辈。他们说,不要把自己的事情看得那么重要,以专业化的态度去写稿,同时也要意识到,自己可能一年才能碰到一两个特别好的选题,这些选题对自己来说是最重要的。那么其他选题就当成平常的工作去对待。前辈还告诉我,不要对记者的工作有多神圣的期待,不要去感叹这个行业有多糟糕,不要说现在窗口有多小,不要觉得受到了多不公平的对待,也不要觉得稿子能够去帮助什么人。其实真正能够帮助到大家的,不是你的稿子,而是事实本身。那么你需要的就是去做你该做的。我也觉得用平常心去对待这份工作会好一些。 Q:除了写作上的经验方法,在建联维护和采访对象的关系有什么技巧分享吗?A:我会寻找跟采访对象相关的契机,跟他们联系。比如我在看电影《出走的决心》,就会把电影推荐给我之前采过的那些妈妈们,说这个电影我觉得挺好的,适合你们看。有时候朋友圈点赞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还没有到过年给每个人群发问候的程度,因为你能感觉到有些人对你不是很有兴趣,但有些人你能察觉到你们之间有一些深度连接。然后对于这部分人,我可能会在某一个节点因为一些事情想到他们,再跟他们联系。 像我之前操作过一篇视障父母的稿子,采访的视障父母每年过年给我发拜年的话,我去上海也拜访过他们。我们的关系没有只局限在一篇稿子上面,我是真的被他们家庭的故事触动,我们在生活中依然有一些连接。 也有一些采访对象,你加了ta之后,他们的微信朋友圈就是一条线。这种会让我有点难过。 我觉得记者这个职业吸引我们的地方,是我能够介入到他们的生活,跟他们产生比较真实的交流,这或许也是我们的初心吧。 Q:很多人在入行的时候其实是对记者的职业有一份价值寄托的,你在工作后觉得我们应该在职业还是自己的生活中寻找这种寄托? A:我感觉记者或者说作者这个身份,可以给我们拓展接触不同的人的机会。我之前做工厂女工的稿子的时候,跟一位学者推荐给我的姐姐有保持联系。当时去这个姐姐家一起吃饭,她还带我去逛夜市。第二年过年的时候,她还跟我发问候,说我没有联系她了。我没有想到我对于她来说,不只是报道她的故事的记者,我可能也可以是个时不时聊天的朋友。她还会疑惑,我怎么不去找她了?这让我有点自责,我觉得我应该去多联系她的,而不应该把她当成报道了之后就不再去理会的一个人。 做新闻需要你有比较强的共情和理解能力。这种能力可以用来对待身边的朋友,对待你在社会上遇到的其他人,对待一个普通人在社会上遇到的各种事情。做了记者之后,你才能通过记者这个壳,去延伸、触碰之前可能完全触及不到的领域。就像在灾难现场,你才能够以记者的身份去关心其他人,只有记者这个身份才让你能深入到现场,我觉得这个是职业带给我们的东西。
来源:传媒见闻 编辑:梅镕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