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置应用伦理专业的时代背景 应用伦理专业学位是在国家大力发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提出,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 二、应用伦理专业与中国人民大学的渊源 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2020年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国内首个应用伦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在中国人民大学设立,代码S0151。2022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审议,应用伦理被正式列入新版《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代码0151),成为哲学门类中首个专业学位类别。自此,哲学门类中既有学术学位教育序列的哲学学士、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也有专业学位教育序列的应用伦理硕士(MAE)。2024年,教育部发布了《应用伦理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在应用伦理(0151)一级专业学位类别下设立了生命伦理(015101)、科技伦理(015102)、工程伦理(015103)、企业伦理(015104)、环境伦理(015105)五个二级专业领域,并概括说明了应用伦理专业特色,对申报应用伦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单位的师资队伍条件和人才培养标准提出了具体要求。2024年9月,首批通过全国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的应用伦理专业学生将正式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应用伦理专业人才培养正式步入正轨。 三、应用伦理的专业属性 在哲学门类中,区别于作为学术学位教育的哲学学科,应用伦理属专业学位类别,具有专业学位教育内涵的专业属性。从人才培养方面讲,应用伦理专业主要培养从事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建设的高层次应用性专门人才,有通用型高层次应用性人才和职业型高层次应用性人才两种类型;从科学研究方面讲,应用伦理学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哲学研究的专业领域,主要涉及“应用伦理问题(Problem)—伦理学与公共政策(Policy)—伦理治理(Governance)”(PPG模式)这三个环节;从专业实践方面讲,应用伦理专业主要服务于国家伦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从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讲,应用伦理专业是推动国与国之间共建行业国际伦理规范、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途径和有效方式。应用伦理学既是哲学门类中的新兴专业,也是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优势专业。 四、中国人民大学应用伦理专业培养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伦理专业重点发展三大领域:生命伦理、科技伦理、企业伦理,其中科技伦理涵盖工程伦理和环境伦理。因此,中国人民大学应用伦理专业建设涵盖现有的全部五个二级专业领域。 应用伦理专业学生入学后将按照生命伦理、科技伦理(含工程伦理和环境伦理)、企业伦理三个领域选择培养方向。在研究生一年级阶段,除学校和学院开设的共同课外,不同方向学生需必修的专业课程主要有: 应用伦理导论 应用伦理案例研究 应用伦理学方法 应用伦理前沿问题 应用伦理与公共政策 道德心理学专题 全球化与应用伦理 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 从研究生二年级开始,学生需要在生命伦理、科技伦理、企业伦理三个方向选修专业课,选修的主要课程有: 生命伦理方向 生命伦理文献研读 生命伦理专题 生命哲学 医学伦理专题 传统文化与生命伦理 文明互鉴与应用伦理 科技伦理方向 科技伦理文献研读 科学、技术与社会专题 工程伦理专题 环境伦理学专题 人工智能伦理 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专题 企业伦理方向 企业伦理文献研读 管理伦理研究 行政伦理专题 领导与伦理 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 在研究生二年级,学生不仅要在具体培养领域选修方向上的专业课,还需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与外单位共建的实践教学基地从事为期3—6个月的专业实习并撰写专业实习报告,计入学分。进入研究生三年级阶段,学生将在学术导师和行业导师共同指导下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分论文开题、论文预答辩、论文答辩三个环节,考核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的学生将被授予应用伦理硕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将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就业意向为毕业生推荐就业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伦理专业师资队伍强劲: 生命伦理方向
臧峰宇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应用伦理跨学科平台首席专家,《哲学家》辑刊主编。兼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兼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市哲学会副会长、全国应用伦理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秘书长、《哲学研究》《中国人 民大学学报》《教学与研究》等学刊编委。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高校青年教学名师奖、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霍英东教育基金青年教师奖等。 姚新中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高级讲席教授,教育部国家高层次人才讲座教授,兼任中国哲学杂志季刊(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副主编、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执行主任。2001年任英国威尔士大学教授,2004年受聘为英国牛津大学The Ramsay Research Centre 高级研究员;2008 年至2013 年任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教授,创建中国研究院并任院长。曾获评北京市高校先进工作者、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主要研究领域为伦理学、比较哲学、儒学等。 姜守诚 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玉章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专职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道教史、道教文献、斋醮科仪、宗教考古艺术等领域的研究。 郭清香 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伦理学教研室主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伦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华经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青年伦理学会副会长。曾赴英国威尔士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美国普度大学、康奈尔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伦理思想史、时年伦理、社会伦理、职业道德。 王福玲 哲学博士,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康德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生命教育,主持多项有关人的尊严、脆弱性相关的省部级项目。 钟智锋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哲学院副教授。曾在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获得法学博士,在美国贝勒大学道森政教关系研究所获得宗教政治学专业的哲学博士。中国宗教学会、科学研究宗教协会(SSSR)和国际宗教社会学会(ISSR)会员。主要研究当代政教关系和中国基督教发展史,关注宗教与政治伦理议题。 孙帅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宗教学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基督教思想、宗教哲学,著有《抽空:加尔文与现代秩序的兴起》《自然与团契:奥古斯丁婚姻家庭学说研究》。 王俊淇 日本东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宗教学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印度中观派文献与哲学、量论文献与哲学。 孙晓雯 文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讲师、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专职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主要研究领域为现当代伊斯兰思想、中东地区社会思潮与运动。 科技伦理(含工程伦理、环境伦理)方向 刘永谋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哲学院博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荷兰乌德勒支大学、西班牙巴斯克大学、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法国索邦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已出版《智能革命后的世界》《技术治理通论》《科技与社会十四讲》《元宇宙陷阱》《技术的反叛》等各类著作20余种,发表中外文学术论文190余篇。曾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吴玉章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 马建波 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科技哲学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 王小伟 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长期从事科技伦理研究。著有《艾伦·格沃斯道德哲学研究》、《日常的深处:日用之物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等,编有《Harmonious Technology: A Confucian Ethics of Technology》(与 Pak-Hang Wong 合编),参与撰写劳特里奇工程哲学手册《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the Philosophy of Engineering》和《China,Engineering, and Ethics: A Sketch of the Landscape》等图书。 滕菲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讲师,兼任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处副秘书长。荷兰乌德勒支大学哲学博士,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科学技术伦理与环境伦理。 企业伦理方向 张霄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副院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特聘教授、教育部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学者、中央马工程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应用伦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研究》首席专家、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中华文化走出去”专家、北京高校青年英才;兼任中国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伦理学会法律伦理专业委员会、实践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伦理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应用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李萍 哲学博士、东京大学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所长。专业主攻方向为管理伦理、公民道德、茶道哲学等。 原理 哲学学士、硕士,管理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青年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企业伦理、领导力研究、中西管理思想比较等。兼任北京市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管理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企业管理哲学与组织生态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田洁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政治哲学专业副教授;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哲学博士;曾任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赛门弗雷泽大学合同讲师。研究兴趣为行动哲学、政治哲学、道德哲学。著有《理解集体责任》一书,发表论文若干。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伦理专业招收全日制、非全日制生源,初试方式为全国统一考试以及推荐免试。2024年已招收首批13名学生。中国人民大学应用伦理专业是哲学院重点发展的招生方向。欢迎广大哲学专业考生和相关跨专业考生报考中国人民大学应用伦理专业。 咨询方式 联系人:刘老师 来源:应用伦理研究(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