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业务”退化的恶果正集中涌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6-14 22:38: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这些都是“新闻业务”严重退化的典型症状:文字水平低端化,错字、病句、不规范用法一大堆。新闻写作“野鸡材料化”,没有导语,没有5W,即使是正面报道,通篇也全是匿名。新闻采访“社交媒体化”,很多根本不用脚采访,靠材料整合、素材新编、狂加情绪鸡精。内容推送同质化,文本严重“裹脚布化”,编辑“一惊一乍小编化”,传统新闻三要素“时效性、真实性、准确性”被亢奋的流量欲望演绎成了“断章、取义、搞对立”。选题“黄色新闻化”,融媒体“低水平视频化”,明明可以用文字可以说清的,非要搞没几个人会看的视频,所谓“全员视频转型”,已成为一种内耗、内卷、内伤的媒体形象工程。
前段时间,一篇题为《警惕,“新闻业务”呈严重退化趋势》的文章在媒体圈中热传。那篇文章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新内容,但标题却狠狠地戳中了当下某些媒体报道的现状:某些单位,媒体融合热热闹闹,技术概念层出不穷,而最基本的“新闻业务”却严重退化!
不说其他,就拿一件看起来似乎很“小”的事来说。某媒体主持的一个热搜话题,叫“必须割掉危害孩子这颗全民网红毒瘤” ——这叫什么话?怎么读都觉得非常不通,割谁呢?什么叫“全民网红毒瘤”,“危害孩子”这个动宾搭配的词组,怎么跟“毒瘤”在词义上并列?评论区很多网友吐槽说,语文是谁教的,就算是AI都写不出这种病句,实在病得不轻。相关评论在判断上也有问题,动辄上升到“全民网红”这种全称判断,依据在哪里?网红危害孩子,逻辑又在哪里,可有深度调查和科学研究的支撑?昨天还是网红经济,今天怎么就成毒瘤了?一个病得不轻的热搜话题背后,可以看到“新闻业务”严重退化的缩影。
新闻业务是新闻从业者的基本功和看家本领,是媒体的“基本盘”,是新闻业的底层逻辑,它的底线要求是:用脚采访用笔还原,尊重事实,新闻要素齐全,简洁明快少废话,文字通顺,要有“新闻味”。——要求较高一点:能够与众不同,要有新闻干货,在铺天盖地的同质化推送外,能提供不同的、核心的、公众最渴求的事实。不客气地说,某些媒体所谓“平台矩阵”每天爆炸般的新闻信息,新闻客户端推送的新闻数以亿万计,有几条新闻符合“传统新闻业务要求”?不说什么“新闻味”了,单单就说文字通顺这一条,如果有“啄木鸟”把每天某些新闻客户端的错别字、病句做一个统计汇编,可能每天都能编本厚厚的“媒体错讹笑话大全”。
这些都是“新闻业务”严重退化的典型症状:文字水平低端化,错字、病句、不规范用法一大堆,地名张冠李戴是常事;新闻写作“野鸡材料化”,没有导语,没有5W,即使是正面报道,通篇也全是匿名,像段子、像广告、像故事会、像公文材料,就是不像新闻;新闻采访“社交媒体化”,很多根本不出门,不用脚采访,不去现场一线,办公室里打个电话加个微信采访一下,已经算很不错了,很多靠材料整合、素材新编、狂加情绪鸡精,网传素材+官方回应+评论区截屏+表情包集锦+浮夸标题;内容推送同质化,一个视频一张图片一个所谓“正能量故事”火了,媒体铺天盖地全是复制粘贴,没有任何体现自身采编附加值和观察角度的再生产。
还有:文本严重“裹脚布化”,没有了简洁明快的新闻短稿,几十字就能说清楚的,都拉拉杂杂灌水灌到上千字,明明标题可以说清的事,故弄玄虚弯弯绕绕。编辑更“一惊一乍小编化”,失去了准确、精致、严肃和负责任,醉了爱了慕了跪了怒了疯了嘎了,标题背后好像没几个正常人、正经人、专业人——传统新闻三要素“时效性、真实性、准确性”被亢奋的流量欲望演绎成了“断章、取义、搞对立”;选题“黄色新闻化”,鸡毛蒜皮,平民隐私,家长里短,直播屁事,缺少对公共事务的关注。融媒体“低水平视频化”,明明可以用文字就可以说清楚的,非要费人费力搞个没几个会看的视频,所谓“全员视频转型”,已成为一种内耗、内卷、内伤的媒体形象工程;采编“躺平等人喂养化”,不是主动出击去找选题挖新闻,而是等着公关通稿的喂养。
当然,这些肯定并不能代表新闻界整体水平,并不是新闻业的底色,并不能否定媒体为推动社会进步所做的努力。但这些看得见的问题,对比传统媒体时代那些可进入教科书的文字、文本、专业、操守,确实能看到新闻业务的明显退化。
为什么退化?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某些媒体在融合和转型中转晕了头,热衷于流量和爆款,丢掉了业务基因和内容灵魂,系统性地不重视新闻业务。不说其他,看看新闻业界和学界的一些研讨会,很多都在拽概念、傍大词、耍黑话,谈技术,谈流量,谈元宇宙,谈人工智能,谈数字化和媒体融合,很少有几个在研讨“新闻业务”的。谈新闻业务,好像成了很低级很不上学术台面的事。即使是谈新闻业务的作品研讨会,也很少有真正纯粹的业务探讨,而是以流量和传播效果分析为指控棒。评价作品不是看内容本身,而是流量为王。有人参加某媒体的作品研讨分享,领导介绍自家新媒体作品时自始至终都是在谈流量,傲人的阅读量,牛逼的出圈传播,多少平台转发。流量确实惊人,动辄几十亿的阅读量。可,几十亿?流量太大,是不是国人已经都不够用了?有一种数学叫“目中无人的流量数学”。
流量信息的洪流中,真相如何呢?一位专家坦言,有“端”无“客”,一些单位客户端建了不少,客户却没了!流量在通货膨胀,用户却反向缩水。内容是媒体的根本,新闻业务在退化,记者不去积极跑新闻拼独家,端不出有价值的新闻内容,整天一惊一乍撒情绪味精,用户怎么会买账?脱离基本的“新闻业务”谈流量和爆款,结果只会用“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的通胀流量数字”去自欺欺人。那种没有真正下沉到人心的所谓流量,那种需要靠外力去推的流量,那种一锤子买卖式的流量,那种自己人在自家圈里转转自娱自乐的流量,就不要吹了,咱们自己心里得有点数。
流量没有原罪,转型和融合也是大势所趋,但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丢了作为媒体底色本色的“新闻业务”。新闻报道是媒体的主业、正业,做新闻,跑起来,严谨把关,把字写对,句子写通顺,要素齐全,标题正派,信息诚实,维护内容的专业、体现和尊严,这也是底线的业务要求。不守住业务的根,就是不务正业,那不是转型,是给行业和专业挖坑。
来源:吐槽青年博士
编辑:程正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