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每周好稿|梅大高速悲剧的“三无”新闻竞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5-13 18:09: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梅大高速路面塌方灾害已过去两周,悲剧带来的追问在多种力量作用下的舆论场渐渐下沉。《三联生活周刊》《财新》两家杂志在不同阶段提供了同业中最为清晰完整的叙事。
“上观新闻”关于南通小学生大巴车事故的报道,发掘出了事故背后所隐藏的城市化管理中所存在的诸多不足和缺位,将此类悲剧放在了一个更大的层面。
上周的几篇报道,让人难免追问:本该好好的路,为什么走着走着就塌了?本该追问的事,为什么说着说着,就只剩下了感动?

标题:梅大高速塌方:没有抵达家乡的打工者
作者:彭丽 覃思 夏杰艺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时间:2024-05-06
梅大高速塌方:没有抵达家乡的打工者
标题:梅大高速悲剧
作者:向凯 覃建行
来源:财新
时间:2024-05-10
5月1日凌晨广东梅大高速茶阳段的特大事故发生后,多家媒体派记者赶到现场,前方与后方密切合作,社交媒体动态和论文数据库提供的采访线索被及时整合进现场报道,直播、短消息、深度报道和特稿轮番上线——这些都曾是典型和平常的新闻操作,但在过去几年中已经非常罕见,也因此,和许多只存在于通稿上的重大伤亡不同,梅大高速事故看上去是一出层层递进的悲剧。
在难得一见的新闻竞争中,两家杂志在不同阶段提供了同业中最为清晰完整的叙事。5月6日《三联生活周刊》发布《梅大高速塌方:未能抵达故乡的打工者》,以对幸存者、亲历者和死者亲朋的密实采访重构了核心现场和事发经过,初步但清晰地提出了地质、气候和工程质量方面的疑问。他们尝试将受害者行为特征放在经济地理和基建模式的背景下加以解释,也体现了杂志把握新闻的独特视角。
事发10天之后,悲剧带来的追问在多种力量作用下的舆论场渐渐下沉。财新此时发布《梅大高速悲剧》,在连日多篇不同角度的动态报道基础上,这篇长文讲述的故事,从事故现场下方的养鸭人开始,回溯至事发前20分钟通过事发路段的道路养护工,以及4月下旬广东的超强降雨,再追溯至持续多年的边坡塌方,不断转手的运营主体,以及2010年代初粤北高速公路建设热潮中的能吏与贪腐往事,以全景式报道为事件第一阶段传播画上了句号。
上述两篇报道风格有异,出发点却并无不同。2000年代前后成形的一种新闻观念,相信自由而负责任的媒体竞争,能带来较多有效信息和增量信息。但梅大高速悲剧的新闻竞争中,并无任何政府机构、涉事企业或专业人士以职务身份实名接受采访。许多稿件见刊后很快无法访问(三联生活周刊和财新的报道也不例外)。可以想见,事件第二阶段的传播退回通稿状态,将是大概率事件。(作家夏佑至)

标题:开鲁“阻耕”再调查:农业大县耕地倍增后的“烦恼”
作者:韩谦 程嘉欣 杨笑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2024-05-06
开鲁“阻耕”再调查:农业大县耕地倍增后的“烦恼”
通读全文,感觉就像看了一部精彩的悬疑电影,层层揭秘“阻耕”背后的底层逻辑。这是一篇很有技术含量的深度调查,尤其是材料整合梳理水平,堪称超一流。写过同类题材的同行,非常值得对照学习。(资深媒体人谢宏钰)

标题:法学教授们的最小单位堡垒
作者:张月
来源:谷雨实验室
时间:2024-05-09
法学教授们的最小单位堡垒
四位法学大咖,尤其是罗翔,在互联网上可谓“神一般的存在”,人们过往只是从他们的文章或者视频中接触到他们的学识,但终隔了一层,感谢这篇文章,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细节,带领读者了解到罗翔们思想火花背后的碰撞,尤其他们内心的坚守与挣扎,这让人们对几位大咖的了解更为深入、立体,也让人们对坚守法治精神的意义更为理解。环境越是艰难,坚守越是可贵,一如文末那句“圆桌不散,骑士永存”,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旨在通过法治来推动进步的罗翔们,也适用于本作者以及那些期望通过文字来改变社会的人。(新民晚报时政中心主编、新民周刊副主编杨江)

标题:生死之间:吴谢宇案的最后三个月
作者:柴会群 梁栋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2024-05-07
生死之间:吴谢宇案的最后三个月
本文作者对重大案件的角度选取,可以追溯到3年前的阿里女员工的口红印。在全国媒体追逐的重大热点案件中,在几乎所有案情都被各路记者吃干打尽的情况下,深度报道怎样才能后发制人?
这篇报道在吴谢宇已执行死刑三个多月后另辟蹊径,从吴谢宇的第一位代理律师开始,几乎采访了其每一任律师或团队。我冒昧猜测,报道希望通过每一位接触过吴谢宇的律师,试图接近吴谢宇的内心,甚至有可能还原真实动机。
角度很巧妙,工程量和难度亦不小。且在当下的舆论语境下,如此大篇幅呈现“凶手”一方的辩护团队如何竭尽全力为其“免死”,媒体和记者都需要不小的勇气。只是遗憾,即便如此多律师深入的研究过吴谢宇案,但似乎还是没有人真正走进他,直到他死去。
态度鲜明、情绪饱满的报道是最容易得到网友共鸣的,但就我个人看来,这样的报道可能离真相更远。社会和人性,很难用非黑即白的观点概括,因此我更希望记者去体现人物和事件的复杂面,即便文字硬一点。偏杂志风格的深度报道,很容易打着深度的旗号而走向了偏颇甚至臆断,特别是案件新闻,尤忌春秋笔法。
正如这篇报道,即便通过这么多律师的还原,我们仍不懂吴谢宇,而在他死后,也许永远也没有真相。又如何?就像一位读者留言:“读完还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一声叹息。”就够了。(红星深度国内新闻主编蓝婧)

标题:“我脱下衣服,给躺在路边的女孩盖上”,南通小学生大巴车事故现场救援者亲述
作者:原点
来源:上观新闻
时间:2024-05-12
“我脱下衣服,给躺在路边的女孩盖上”,南通小学生大巴车事故现场救援者亲述
如果抛开这篇报道的文本价值不谈,仅从突发事件新闻介入的公共性来说,这是一篇有价值的报道。
最近清华大学劳东燕教授的担忧发人深省,她说,公共事件的事实越来越无从得知,重大事故频出,是否涉及刑事责任或其他法律责任的追究之类的话题,完全从公共领域中消隐了,似乎这样的事故仅仅是一场不幸或是天灾。相反,私人事务越来越多地被拉入公共领域,在显微镜下细细加以察看,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被上纲上线,想想也是挺荒谬的。
所以,具体到这篇报道,在追踪突发热点事故、还原现场的同时,它发掘出了事故背后所隐藏的城市化管理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和缺位,比如红绿灯故障得不到及时维修,比如渣土车在限行路段招摇过市被监管所忽略,这一切像埋下的定时炸弹,在某一刻会被引爆,造成难以挽回的悲剧。而此类悲剧,放在一个更大的层面,绝非个案。(资深媒体人王强)

来源:磨稿子(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