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好稿20240205期
农历新年前的最后一期点评,我们着重推荐两篇稿子,一个是大连普兰店收回土地,一个是浦东机场拒绝网约车。这两个稿子的背后,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处。先是自媒体发文“请郑秀利到浦东机场接人”,再有记者挖出“郑秀利”的更多信息,探究她为何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开设多家公司,遍布中国多个机场,成为浦东机场唯一的出租车运营方。当然,媒体的接力刚刚开始,远未识得“庐山真面目”,甚至烂尾的可能性超过99%,但已经很不容易了。
这其实是需要一些勇气。记者李微敖在一篇文章里说:“这些年的工作经历告诉我:即使是文字报道,即使记者可以完成大部分的前期工作,有好的编辑,有优秀的媒体平台,同样不可或缺,甚至更加重要。”
对于记者来说,一年365天都是工作日,本来就没有过年不过年的概念,在这个每个人都容易倦怠的几天里,记者是最不能倦怠的人。
最后,祝各位记者新春快乐,过年期间也能写出好作品。
标题:洗冤35年之后:“无罪”
作者:刘言 来源: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 时间:2023-12-27
一起没有实锤的冤案,就这么砸在了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身上。无罪者虽不是英雄,但他们生命中的这种坚韧,足以让人佩服。但同时又很汗颜,因为我们不应忍受一个让人无故遭受不白之冤的社会。追责追责追责!尽管很多专家提出,冤案追责会阻碍冤案平反,但我还是想看到一起冤案形成的机制和因素。若无追问,何来警醒?(澎湃新闻首席记者谭君)
标题:女孩被性侵后,成了“不洁身自好”的人 | 深度报道 作者:纪佳文 来源:北青深一度 时间:2024-02-02
未成年人性侵案具有较高的公共关注度,同时也具有比较高的报道伦理要求。对于本案,硬核的报道方向应该是调查案件为何会反转,缘何从不立案到立案、到嫌疑人被处理,这样的调查报道对于类似案件的理解和处理更具参考价值。
这篇报道关注的另外一个话题,即“受害者有罪论”,当然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议题,一直以来,“受害者有罪论”在网络和社会话语中都不绝于耳,给受害者也带来了无尽的伤害。但如何报道这一话题对于媒体来说是比较难操作的,尤其是涉及未成年人。
此稿能够出炉,我想首先应感谢当事人及其家人愿意接受采访,并愿意跟记者再次揭开伤疤,这个伤疤包括性侵本身,也包括后续遭遇的各种辱骂。
但除了感谢之外,我更多的是对女孩儿的心疼。虽然说本报道的意图是让大家关注“受害者有害论”对当事人带来的伤害,以引起学校教育、未成年人保护以及社会观念的改变,但毕竟流言蜚语难挡,且这一观念也早已成为一种文化或认知的基因,短时间,甚至是长期都很难消除。而“晓琪”遭多人性侵这件事儿则需要一次又一次地被展示在公共话语论坛,这对于一个未成年人来说是极其残酷的。
就这一点看,媒体究竟该如何报道这一话题,尤其是对一个本就缺乏有效监护的未成年人来说,是一个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这样不断的回忆和曝光,甚至是一些细节的回忆和曝光,对于女孩儿的恢复和成长,对消除社会恶意究竟会产生如何的影响,需要做进一步的反思和探讨。 (浙江大学新闻系教授、传媒研究学者李东晓)
标题:“逃脱”浦东机场网约车禁令的叫车平台 作者:施璇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2024-02-02
“郑秀利是谁”“全网寻找郑秀利”能成为热点,南周这篇报道功不可没。什么是优秀的记者,在我看来,就是始终能够比同行多想一步。浦东机场禁网约车,为什么禁,有什么依据,各大叫车平台什么反应……这些属于大家都能想到的。这篇报道多想了一步,抓到哪个平台还能接单,为什么能接单这个点,做出了不一样的新闻,火是必然的。(顶端新闻&河南商报副总编杨韬)
标题:一群急诊大夫把这件事坚持了12年 作者:魏晞 来源: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 时间:2024-02-01
很温馨和让人感动的一篇文章。采访了多位医生,涉及不少医学专业名词,很下功夫。看完会让人更加理解急诊科医生面临的偏见,坚持的不易。
但前三段的内容有些同质化,都是什么疑难怪病差一点被误诊,外地的医生来参加这个交流会。第四段除了没有病例,内容也差不多。读完了感觉有点缺乏递进。我想问:急诊医生们坚持交流会12年,这12年的成果有没有积累下来,有没有成为全国的急诊科医生随时可以通过网络查询的案例库?
另外,稿子最后的结尾一下子转到一位急诊科医生对自我专业的肯定,似乎也值得商榷。媒体毕竟还是给大部分普通人看的,而不是写给一个专业小群体。(资深媒体人、前每日人物执行总编冯翔)
标题:银行大“劫”案:盗窃2.53亿元,集资诈骗35.55亿元 作者:翟星理 实习生杨昕 季子楦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2024-01-31 银行大“劫”案:盗窃2.53亿元,集资诈骗35.55亿元
银行业务经理伪造银行存单替换真实存单,然后用真存单盗取储户存款,同时高息集资,并不高明的手段以及早就出过纰漏的预警,最终却能酿成盗窃2.53亿、集资诈骗35.55亿元巨款的大案,同时一面是损失惨重的受害人,一面是置身事外的银行,一面又是从中受益又讳莫如深的官员及亲属,记者层层梳理抽丝剥茧,展现出案件背后一副荒诞不经的世间图景。
尤其结尾,扑面而来的窒息让人无可奈何。此刻,法律是否真的成了挡箭牌?(新京报社会部副主编王瑞锋)
标题:大连普兰店欲收回价值十亿土地,民企称政府行为致土地闲置
作者:高鑫 来源:顶端100℃ 时间:2024-02-04 大连普兰店欲收回价值十亿土地,民企称政府行为致土地闲置 (链接:https://www.sohu.com/a/756337559_121434717)
9年前,刚成立的一家公司,用其四家全资子公司,以招拍挂的形式一举获得了大连普兰店区的34宗土地,并全额缴纳了近十亿元土地出让金。然而此后多年,这些土地却一直处于闲置状态,7年后,普兰店区政府以“闲置土地”为名准备无偿收回这些土地,由此双方陷入了纠纷。
本文在企业积极配合采访、政府部门“缺席”的情况下,力求公正,通过相关材料的辅助,清晰梳理出了这起纠纷的来龙去脉,尽可能呈现了双方的观点。通过这篇报道,双方围绕土地闲置的原因互相扯皮一览无余,但闲置原因究竟是什么,背后是否另有隐情,读后不免让人疑惑,建议刨根问底,进一步深挖。(新民晚报时政中心主编、新民周刊副主编杨江)
标题:“郑秀利”11天内在全国5个城市设立汽车租赁公司 重庆公司无法联系
作者:李茂佳 罗惟巍 来源:封面新闻 时间:2024-02-04
“郑秀利”11天内在全国5个城市设立汽车租赁公司 重庆公司无法联系
上海浦东机场禁止网约车运营的事件始于交通委的一纸文件,在被汹涌的舆情推向风口浪尖后,也终于交通委的一纸文件。
整个事件中,沪上媒体基本没有发声,更多的媒体做到了及时、全文转载了文件。
封面新闻的这篇报道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发出的。通篇报道并没有回答任何实质性的问题,例如那家空港出行公司是如何被指定为唯一运营商的?这种政府部门指定的行为是通过什么样的行政审批流程做出的?这种行政行为是否违反《反垄断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甚至连最基本的郑秀利到底是何方神圣、到底是男是女都没有给出一个答案。
通篇报道就是援引了“企查查”的公开数据和信息,对此加以了分析和解读。如果说有一点突破的话,就是根据公开的信息给“空港出行”重庆分公司等级地址打去了电话,询问了一下是否有这家公司在那里办公。
从技术上说,这篇报道不难写。
为什么要点评这篇稿件呢?因为在整个“浦东机场禁止网约车”的事件中,有太多的为什么需要探究;有太多的利益纠葛需要去厘清;有太多的可疑之处需要去问个明白。 (资深媒体人王洪禹)
原标题:每周好稿|最不能倦怠的人来源:磨稿子(公众号) 编辑:李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