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怎么才能当一个不平庸的好记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4 23:56: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案例】
怎么才能当一个不平庸的好记者?
写在大地上的诗行
——梁衡“新闻四部曲”启示录
A.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梁衡崇敬范仲淹,范仲淹崇敬严子陵。范仲淹曾这样赞美严子陵。有人借用这句话来表达对当代著名新闻人梁衡的崇敬,他受之无愧。无论人格魅力还是学识才华,或是忧国忧民的情怀,他都是中国当代新闻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之一。
梁衡的母校的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为梁衡出了一套很特别的书,叫作梁衡“新闻四部曲” ,分别是《记者札记:没有新闻的角落》《评委笔记:新闻绿叶的脉络》《署长笔记:新闻原理的思考》与《总编手记:版面背后的故事》。《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是梁衡的新闻学术代表作,20世纪90年代推出后反响很大,成为当时的新闻入门必读书。这次出版的“新闻四部曲”在这三本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总编手记:版面背后的故事》,讲述了从2000年到2006年底,作者在《人民日报》担任副总编期间的策划和改稿记录,以及退休后为报纸写的部分时评,精选了作者任副总编期间对新闻工作的感悟和思考。
“新闻四部曲”记录了共和国40年的历史变迁,展现了新闻推动历史的巨大力量。梁衡不只是作家、记者、评委、署长和老总,也是一位历史人物。在创造记录历史的过程中,他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新闻行业里的著名作家,作家队伍中的新闻名家,是梁衡独有的名片。
在事业上不停息地发掘、开拓新的领域,进行多学科、跨界别的探索和实践,是梁衡特有的才能和追求。他曾如此表白,“新闻四部曲”其实是自己一生所亲历的四种新闻业务人身份的忠实记录。在这近百万字的丛书中,有消息、通讯、评论、报告文学、随笔、杂文,还有严肃深刻的理论文章,这是他一生新闻经验的结晶。他的真知灼见已成为新闻领域的指导要领,许多名言在业内流传,有的被挂在编辑部墙上做为业物标准。
从民间到大学殿堂,从边缘城镇到北京,从新闻学子到业界“大咖”等等,全国研究“梁衡现象”的机构与人士涉及社会各界,持续发热已是数载,其人著作等身,其文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
新华社著名记者操凤琴对梁衡向来敬佩有加,她在2019年第7期《中国记者》杂志刊发《梁衡:为文铸魂的新闻人》一文中,借用梁衡在《觅渡》中写瞿秋白的话,她形容这位当代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他既是一座平原上的高山,令人崇敬,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他的思想纵横交错,他的人格又坦荡如白纸。他是真豪杰!”
B. 点燃新闻人的思想火把
梁衡曾经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举行其文集赠送仪式与座谈会上,发表了《新闻是一个理想的人生平台》主旨演讲。他说,新闻业是一个社会责任很重的行业。它担负着为全社会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的责任,是整个社会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必须使用的桥梁和纽带。新闻业至少承担着如下几个社会责任:社会信息的传播,社会道德的建设,舆论监督和社会及历史文化的积累,它甚至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新闻事业呼唤特殊的素质的新闻人,他强调,首先,新闻工作者应该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第二,新闻工作者应该是一个勤奋的人;第三,新闻工作者应该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第四,新闻工作者还应该是一个有追求,有事业心,最终又是一个有所成就的人。
不为立业,而为成人。“人生就像一块石头,从山上向下滑落,有的搁在山腰,有的落在沟底,甚至有的挂在树杈上。这是命运,是机遇。我很感谢命运安排我这块石头落到新闻这个平台上。”他感怀,“它教会我对人生的态度就是负责、勤奋、思考、追求。”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兼任评论部主任卢新宁曾作同事与梁衡共事多年,她在丛书代序《新闻人的思想火把》一文中,认为“新闻四部曲”可以看作是梁衡先生的新闻传记,其中的《总编手记:版面背后的故事》初版和再版时,就是她自己手头的工具书,“小纸条竟随手夹满了书缝”。她还在代序中分享了自己与梁衡共事期间所遇到的版面背后的难忘故事。 “我觉得真正耐读的不只是这本书,更是梁总这个人。”仔细琢磨,梁总不同于他人处有四。
一是精研业务。论身份,梁总先为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后为《人民日报》副总编,是正宗的高干了。但他不以官为官,反以官而无学为耻。他曾有诗言:“文章千古事,纱帽一时新。君看青史上,官身有几人。”他还为我们评论版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居官无官官之事》。这是引古人的一句话,就是说做官的人不要太把官当回事。在任上,他强调以稿为本,带领大家认真办报。一次值夜班,他发现一篇稿缺少“新闻眼”,就半夜三更打电话追到银川、找到南京、问到南宁,转遍大半个中国。这种痴劲,谁能有之?居新闻官而又这样痴于稿,敬于业者,谁能有之?古人云,“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梁总能成为新闻大家和文章大家,就是因了这种不为官身所累,孜孜而求业务的精神。这在当今官场和业务场中真是难能可贵了。
二是精研理论。他自喻“打着灯笼走路”,决不盲从。自入新闻行以来他从未停止过思考。他在《谈经典》一文中说,实践并不能指导实践,只有理论才能指导实践。他提出名记者的4条标准,其中一条就是要有理论著作。新闻是“火花”而非“火光”,消息要“七分肉三分骨”,新闻与文学的12个区别,文章的“三层五决”,等等。梁总提出的一系列理论,何止是“灯笼”,已成为新闻人照路的思想火把。需要特别感谢梁总的是,他的不少思考,当时就化为我们评论版上的精彩文章。他不分管评论,却与评论部结下了不解缘——自他调入报社至今,仅给“人民论坛”一个专栏,就写了34篇文章,为历任老总之最。当然,他也没少给其他版写文章。比如,虽不分管文艺部,却给副刊写了许多好稿。
三是苦心积累。行内常说,新闻是易碎品,甚至新闻无学。但是你捧读《总编手记:版面背后的故事》,却能感到它沉甸甸的,绝对经得起岁月的打磨。我和梁总一样同是从冷僻的专业拐入新闻口的,他学的是档案,我学的是古典文献。我感叹,梁总能将档案研究的方法用于新闻,将十几年前的版面、文章、标题,宝之无佚,边工作,边研究,理论与实践双丰收,实在令人佩服。说到这里,我真有点自惭不如,“忘了初心”,废了旧功。不徒这本《总编手记:版面背后的故事》,“新闻四部曲”中的前三本也是他几十年来,于记者、评委、署长等不同位置上的思考结晶。
四是赤子之心。梁总在社内分管的最重头工作是记者管理。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本书中,除对记者的业务指导外,还有大量的编辑、策划、版面、夜班,甚至还有发行方面的内容,无所不谈,且资料满满。他又从新闻而辐射到政治、社会,如提醒官员答记者问时的“14个不要”,痛斥文化贴牌无异于自杀,甚至屡屡上书中央建言献策,书生报国之心跃然纸上。他在《用其力还是用其心》中写道,“用其公心,忧国忧民、不以权谋私;用其诚心,不弄虚作假、招摇撞骗;用其忠心,负责敬业、恪尽职守”,这里说的是用干部,又何尝不是谈人格呢?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功夫在诗外,梁总的这种境界早已超出新闻之外。
与前述“四重标准”对应的是,梁衡曾说: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光,他就会坚定地点燃自己。
C.“新闻四部曲”启示录
梁衡的人生之路、新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大的挫折,有好几次:中学时代热爱文学,17岁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却被分到档案系;正要沉下心来干专业,1968年大学毕业时,却又逢“文革”,他被分配到内蒙古偏远小县临河当农民,防汛护堤、放马。他慢慢做到县里的宣传干事、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驻山西记者。
说到敬业精神,梁衡有一句名言:“记者出门跌一跤,也要抓一把土。”战士要有每战必胜的信念,记者要有每采必得的思想。采访是一件很艰苦的事,一个记者如果没有这种顽强的意志和对收获的贪婪,便会平庸终生,一无所获。
怎么才能当一个不平庸的好记者?梁衡说:是记者就要是学者。学问能拉开记者的档次。一个记者,当他只是一名“记者”时,他就只能是一个“传声筒”。一个学者型的记者,不只是传递消息而是研究问题,而且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知识广度。中年之后当他要改行,他要起飞,学问便是他飞行的翅膀。
“积以时日,当我告别新闻平台时便有了现在这个‘新闻四部曲’。它不是作品集,是作品加剖析;也不是回忆录,是回忆加反思。它是我自己几十年在新闻之路上使用过来的一盏照路的灯笼,或一根跋涉用的拐杖。”梁衡在“新闻四部曲”总序中直抒胸臆,强烈地表达了自己观念思维与理想追求。
人生路上,梁衡一次次掉进井底,又一次次自己抓着井绳爬了上来。他写诗自勉:
宠而不惊,弃而不伤。
丈夫立世,独对八荒。
天生我才,才当发光。
不附不屈,慨当以慷。
2000年,梁衡从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的岗位调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做《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甘苦自知。他曾有一首词写在值夜班的日子写了《一剪梅·报纸夜班》——
遥夜如水孤灯照
窗外星光,桌上电脑
夜班昨夕又今宵
钟摆漫摇,键盘轻敲
闲拍电话等电稿
车声迢递,东方破晓
长夜最是把人熬
白了青丝,黑了眼梢
担当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期间,梁衡几乎每天都是凌晨两三点签完大样才能下班,而白天又常有会议或活动,24小时连轴转是常态。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也曾说过:“我在这个吃苦受累的岗位上,苦熬了7899个日日夜夜。”梁衡与南振中用的竟然都是同一个字:熬。
退休后的梁衡又用6年时间写了本书:《树梢上的中国》。选材标准一向苛刻的商务印书馆,2018年出版了这本书。他一生都在永求创新。一个文科生写一本《数理化演义》,一个记者写了《树梢上的中国》这样的林业专题散文,最近又被邀请到几个林业大学去讲《人文森林学》。
梁衡的这些重要成果和建树,使他成为新闻界的名人大家,但他却低调、清醒,淡然处之。2018年12月,他在获得“范敬宜新闻奖”上的致辞,让听讲的人们无不动容,让许多媒体人热泪横流。他说:“……每一个名人的背后,都有一双看不见的新闻手,都站着一个新闻群体……凌霄阁上群英像,不问作画是何人……新闻是一种最讲责任,最能吃苦,也最有风险的职业……平时甘为孺子牛,国有难时拍案起,这就是新闻人”。这是梁衡对新闻人和他自己职业生涯的总结。
在《徐霞客的丛林》中,梁衡以深蕴的寓意,诗意浪漫地写下结尾:在就要永远告别丛林,也即将告别这个世界之时,他把自己写秃的毛笔挥手掷入山涧,他想听一听生命的回声……那支笔,化作一株空谷幽兰,依在悬崖上,千百年来一直淡淡地绽放着异香。人们把它叫作《徐霞客游记》。
他说:“为文不酸,为人不弯,才是真文人。” 文毕,梁衡为徐霞客赋诗,末句云:“风尘一生落定时,文章万卷留后人” 。
从大学毕业到退休,梁衡这一生的公务年龄都是在新闻这个平台上度过的。全部时间中正好有一半是做新闻业务,一半是做新闻管理。 梁衡曾在《中国记者》杂志卷首语《新闻并不都是易碎品》一文中表白:陶,烧过一定的温度就是瓷;铁,百炼之后就成为钢。新闻作品及新闻人是可以超越新闻的。
这,就是梁衡一生的追求。
这,就是梁衡带来的启示。
(来源:梵净云天新闻客户端
作者:记者张勇)
来源:长江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SUM8MiqXsYh7R1mTKBnlA
编辑:屈妍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