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PUPU Talk(ID:gh_c28f8594d272),作者:老计,原文标题:《Web 3.0是拯救人类走出经济低迷的神话,还是昙花一现》,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 `/ `6 X8 ]! `( d: H
6 I2 A' B3 b5 Z* }( q! {8 NWeb 3.0 可以说是 2022 年最火热的赛道,无数投资机构与创业者涌入其中,各路媒体大肆宣传,号召创业者和大厂高管广泛加入,一起推动人类社会经济走出低迷,BAT、FANNG也未能免俗,纷纷建立团队研发相关产品,唯恐掉队,被时代抛弃。
+ P1 J7 a6 q9 K% R( A2 d
+ p" g* N, `( B3 R& E- t7 E% i如果我们仔细审视 Web 3.0 的种种神话,似乎没能如大家所愿的那么美好。抱着对 Web 3.0 的审视,提出了一些思考与认知,不过这仅仅是一家之言,如果能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那么目的也就达到了。
2 \: M7 Y3 K2 l" j. _: K" C( z, X: m. {1 E( k
一、虚构的数据所有权,换汤不换药
r7 w% c/ a8 q
Z8 K" E# w& _! u* ~7 k- l) K% `5 p2 JWeb 3.0 有一个很宏大的构想,就是通过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把数据所有权还给用户,从而打破巨头的垄断。# P8 M# w# r8 M0 q6 t1 w
; m, n* {: X' B然而魔鬼总隐藏在细节之中,一旦我们深究数据所有权的细节,就会发现这个构想很难实现。7 \; c7 k l# L6 d2 X3 M0 S# |
1 Q& R$ @' t6 D% N' `所谓数据所有权,指的是拥有者自由支配的权利,法律意义上的物权。
$ `7 a( i! h& W- m2 {0 t, f3 @! K2 r8 u* e
在 Web 2.0 时代,平台拥有对用户数据的绝对支配权,包括:修改、删除、隐藏、降权、分析、回滚、转让、销售、抵押等各项权利。理论上,除了创建数据需要用户自己来完成,平台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c* Y* t9 H, b6 F
/ h |5 y) \ u, X1 {
与之相比,Web 3.0的用户权利却小得可怜。) R8 W- X5 R7 g" z
6 ^1 E4 ^& G: a x6 [% ^. C! c' [Web 3.0 声称夺回数据所有权,交还给用户,其实只是把数据存储在不可篡改的公链(或侧链),用户并没有对数据的实际支配权。相比大平台,其实相比Web 2.0 时代的用户颇有不如,一旦上链,用户无法进行修改、删除、隐藏等一系列重要权限的操作,甚至连创建都受到智能合约、社区规则及 DAO 的限制。, U" @7 H- o* g+ t/ E4 ^
7 o) r$ [" @; z9 l. T E在模式上,用户只是把钱(数据)从私有银行(平台服务器)转到了公有银行(共识节点),在理论上更安全一些(也仅仅是理论上),可最关键的所有权的性质并未发生任何改变,银行管理者(公链运营方)或大股东(算力方)依然掌握生杀大权(硬分叉,回滚,话语权)。
! P. g2 Q7 S5 L9 r9 L: b2 N. j Z' a
在收益上,Web 3.0 的模式(如空投)与 Web 2.0(如知识付费)没有本质区别,都是运营方和项目方来主导整体政策与执行策略,甚至 Web 3.0 代价更高(如 gas,NFT 铸造成本)。只是由于投机市场的存在,让现阶段 Web 3.0 的收益看似很美,但这不是健康的商业模式,其实是难以持久的。. W( ~: Z1 L* _( I) O
3 P. ^+ T/ r8 R' g' L5 ?
在组织上,Web 3.0 的DAO 与公司股东大会非常类似,都是凭股本拥有投票权,只不过初始股本的获取不一定需要付费。但同样的,小股东是没有话语权的,由于投票权取决于股本,而股本又可以在二级市场买卖,因此与传统的二级市场一样,必然会导致权力向鲸鱼、矿工、 大机构集中。) X4 D) ?% _3 ?8 s) B/ m
+ M: U- K0 j( {. u! a9 ^/ U- k8 ]有链上 FBI 之称的数据平台 Chainalysis 曾详细分析过十个 DAO 治理分布,发现在几个主要 DAO 中,不到 1% 的持有者拥有 90% 的投票权。
' s5 S% v/ h2 c: r T& f' ~
/ ~: K3 t$ l' F, V从更深层的权力结构来说,Web 2.0 的权力来源于资本,Web 3.0 的权力来源于算力,其实两者是一回事。0 u% R+ K- H# k8 ^
# O' M2 A4 O% O3 n) ?想要真正实现用户数据所有权,必须让权力来源于用户,也就是将数据放在用户自己的保险箱里(个人数据库),万维网创始人 Timothy Berners Lee 的 Solid 项目才是正确的方向。( C* T1 v5 R( P- p( o* z6 K
# J0 a A# C. C$ e% ?事实上 Web 3.0 的概念也是这老爷子在 2006 年提出的(最早的定义是语义网),区块链只是借用了这个概念。而中本聪开发区块链的本意是为了解决金融中心化的问题,和 Web 3.0 的目标风马牛不相及。
5 o, K9 y$ W$ ]" i. y# E' T, v
2 i: s6 ]5 W6 p) H& E将区块链技术与 Web 3.0 结合,背后的推动力量主要是 a16z 这样的资本,出于商业上的考量是可以理解的,给自己的事业冠以高尚的道德名义,这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史扩张的惯用模式。
- @7 }8 g3 E) S# z' c4 r
$ ?% i; S, h3 [不过,即便区块链借用了概念,也没办法实现 Web 3.0 的目标,因为从技术上就不现实。
, |, M3 e2 {( _8 W) d# G" c3 J( [$ |8 s7 b8 S8 u
二、Web 3.0 的技术限制,补充而非取代
) N# V8 S. a5 F# C3 X
6 F/ r+ M4 m# \目前两大核心主链,比特币区块容量在 GB 范围,以太坊在 TB 范围,而 Web 2.0 的数据总量为 ZB 级别,即 10 亿倍于区块链(1ZB = 1024^3 TB),并且每年以指数增长(根据 IDC 研究,2020 年人类一共创建或复制了 64 ZB 数据,到 2025 年,全球数据总量将达到 163 ZB)。
) ]* R$ O8 x. d; [" |* T+ J
" @8 P$ [+ i! }8 n5 D1 _/ Z* e: o- I以目前区块链技术能力,想承载这样庞大规模的数据量是完全不现实的,万分之一的规模都做不到。
' T" _, |$ W* S2 M, I- ]$ K) ~9 ?$ N" W1 z: p
众所周知,区块链的 TPS 主要受 ① 节点规模、② 区块大小及出块间隔、③ 交易字节量三个因素的影响。其中:6 \0 u' M: V! y( L ]# n0 @
7 S" |0 q- D* |% s d. l
① 决定了去中心化的程度,必然有个下限(1 个节点就成中心化服务器了)。" l( X% G& C+ |. D) Z
; N1 ~% d. A: B+ j
② 和 ③ 决定了节点的硬件与网络带宽要求,必然有个上限(如果要求太高,也会导致中心化)。
4 `9 o6 u6 k( K, X1 F9 K0 z' E6 `% d2 F
这也意味着,区块链的数据存储和计算效率在理论上必然存在一个极限,且远远低于 Web 2.0。: b! D( ~* z3 p+ |! O# R- v
. S7 J7 s. n4 v. `6 g6 f' h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聪明的开发者们想了很多扩容方法,比如隔离验证、闪电网络、RSK 侧链、分片、分层,以及调整共识机制的 DPOS 等。
/ M' L7 u- _! u& F% o$ \" W& Y- l+ Z3 L0 W4 s4 H* N% w5 Q
但这些思路绝大部分都治标不治本,由于 CAP 理论,想承载更多的数据,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把全部数据放在链下,链上只保留一个哈希值,通过零知识证明等密码学来证明真伪。
$ r5 R5 E. I# p; ~; \2 L c6 N! p: [+ c' a6 n
但这又引出另外一个问题,链下的数据怎么保证去中心化?
& K. Q+ C% |9 G7 N; [4 f8 v; l. g8 W' h }# r
于是这又涉及到各种去中心化网络协议,比如大名鼎鼎的 IPFS。
/ G0 W, M- D- s/ M4 z8 @. J* T# Q) k5 T2 S C
很多人把 IPFS 视为区块链最重要的基建,不得不说,这想法还是单纯了一些
q" s" ~, W; O' ]" h u8 E1 n! t6 }; V9 I
首先,从成本上,数据存储并不单纯是存储本身的问题,还包括了数据库、CDN、应用后台框架、前端等一系列基础设施,这整套系统云厂商都可以提供现成的工具和服务,如果换成 IPFS,整个技术体系都要重新建立,成本谁来出?小厂没能力,大厂自己就是中心,为何要革自己的命?
' x/ t- B/ \( p. _. p8 ^9 B
- j9 w- T; B8 ^4 a$ ^8 a其次,从供需上,一个去中心化网络必须要建立平衡的生态才能持久发展。Web 3.0 需求方倒是十分充足,毕竟大家都想不受限制的自由下载数据,但供给方是谁?在中心化的 HTTP 上,供给方大都是拥有版权的大厂,比如音视频网站,他们供给的动力是流量,但在去中心化网络上,并不存在流量中心的概念。
/ G2 P1 e" N( t" U
$ W" P/ f; u, s) d9 o5 u如果指望用户自己供给,就存在一个版权问题,如果只是出于无偿分享精神,上传没有版权的电影,还可以说处于灰色地带,但 IPFS 有 Filecoin 经济激励,还是触犯法律了。根据 Web 2.0 的经验,80% 的沉默用户,20% 的活跃用户,1% 的内容生产者,这种比例是无法维系一个供需平衡的生态的。
8 I W4 p8 r: H# @
1 E; b( \8 h& N5 N$ O. ~再者,从利益上,IPFS 是在割运营商的肉,Filecoin 如果做大,谁还会买运营商的专线?但问题是 Filecoin 的运行又必须依赖运营商的服务,这等于是吃人家的饭还要打烂人家的饭碗,别忘记当初运营商是怎么封杀 BT 的。
: J1 @! y3 P: k! N0 x
( L. r3 X7 ~# Z6 |0 B0 E最后,从监管上,IPFS 是没办法保证数据合法性的,黄赌毒各种非法交易横行,一旦与灰色产业挂钩,被封禁就是板上钉钉的事。; V7 Q* Y$ y4 G l
; z$ y* k: r+ z2 {" ]8 e
其实从技术上来说,IPFS 是一个革命性的产品,如果在互联网伊始阶段就提出并实施,也许真的能实现。但如今的互联网产业太庞大了,成本太多、利益太多,历史包袱和遗留问题太多,想另起炉灶几乎不可能。: ?# A. z; P% X' v4 t# \3 e
. L3 ~( \; ]4 p: v- y现在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思考一下其中的逻辑:4 V1 C$ C& h1 A: l9 ~
- z. ]( j+ D0 l% s! e7 c$ O5 _全球数据量太大,区块链技术无法承载,必须扩容;' P9 L- m4 c. d8 d& F& i6 C7 D
% y' v" G+ G$ n) a5 T2 z由于技术的制约,治本的扩容方案只能把数据放到链下,也就是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网络;- E+ x, |, r" Z$ N Q. z
z5 a) \; p8 y1 ]+ s& v
建立一个取代 HTTP 的去中心化网络不可行,因为全球数据量太大。' a) L7 F6 |/ o+ k
# v& R5 E9 H3 z1 j& M O
一个完美的死循环。
, G& A( [( [8 E" \
6 `/ P' w$ `3 {3 Y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 Web 3.0 取代 Web 2.0,成为下一代互联网,一如当年 Web 2.0 取代 Web 1.0 成为主流,这在理论上就不现实。如果 Web 3.0 只是作为 Web 2.0 的一种补充,在金融等某些领域发挥作用,那还是可以做到的。: P8 h8 K) k( b
1 ?& _% E% |* ^7 T$ ?不过这样一来,也不适合称之为下一代互联网或是新的宇宙了。
+ l& f2 h5 `' ]) e4 Q
q7 n% U" d4 O, j1 Y: S三、Web 3.0的产品困境,杀手级应用在哪里?
, p: i8 @9 }: G$ R3 R
9 r |& ^: B1 ~外界在质疑区块链产品时,有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为何没出现杀手级应用?" @7 m- K2 b8 x" U4 X' N
5 Z+ s3 Y$ W' |+ Q& \3 x, P. I5 C4 a为了不产生歧义,我们可以试着把杀手级应用做个定义:能够持续一年 MAU 超过 1000 万的应用。
) b5 s! G3 k6 m0 c) Q- X8 R. O* v( z2 }3 f- O7 }5 |
在 Web 2.0 的世界,MAU 大于 1 亿的应用比比皆是,而在 Web 3.0 的世界只有:
- D/ k/ {3 x" h' d4 T$ N* P6 @: [9 v- Y1 N2 z2 x
1. 交易所;
$ q" {6 r% @1 p: a. e7 H1 J
3 y! ~. m: c6 h% F# `1 B2. 钱包; u4 _& Q1 T8 R/ `6 d% s. X; r
) y# x% Y9 R. D3. 没了。
/ ^0 f+ d0 [: n: Z/ U, }3 y: f+ c1 s. L2 h
这可不像是代表下一代互联网,有无限未来前景的样子。 f' `" Q6 u% R. D
& N( v% G9 _' ~# d4 J- y用 Web 3.0 还处于野蛮生长期,基础建设不完整,这种借口是说不过去的。1 h" b7 ~- ~! o3 C* Y4 k( t
9 n) C! m5 ]/ }' K4 x- w
从 2008 年中本聪发明区块链技术到现在,整整 14 年;1 o1 N3 ~( p3 }2 f! f
0 q3 k4 F8 J( e+ f7 E a
V 神 2014 年创立以太坊并引入智能合约概念,8 年;" ^* K8 z5 f# P8 v
- f& Y" B0 w j1 g' JJuan Benet 2014 年设计 IPFS,8 年;
' E' ^% |% F( M( u3 M
v5 f& a. I8 DThe DAO 项目 2016 年众筹,6 年;" C4 C4 B, x2 E. |% E" C, r, ]
: N2 W# F1 d* `7 c1 s
第一个真正的 NFT 作品 CryptoPunks 在 2017 年诞生,5 年……% O- l0 C& {+ b7 V% S
$ ?5 ]9 F' c1 y( b5 s& y# S
我们再对比一下 Web 2.0 的历史。
0 K3 Z) ~5 r+ X8 V8 C4 P3 T3 V$ ]0 n$ c% D( `1 ]/ }, S# ~
iPhone 1 于 2007 年上市,在 2008~2010 短短几年间,WhatsApp、Uber、Instagram 等纯移动端产品就如同雨后春笋一样纷纷涌现,各大厂也相继推出移动端产品;iPhone 4 于 2010 年上市并进入中国市场,腾讯 2011 年推出微信,新浪微博 2012 年全面转向移动端;中国 4G 基站于 2014 年基本建设完成,2015~2016 年间,滴滴、抖音相继成立……: ?/ a' T1 Z% Q8 n" p
' |4 d& i- M1 a% n+ H5 ]
相信80后、90后这一代人,都清晰地记得当年移动应用市场的繁荣。反观 Web 3.0 ,每天都有数百个项目上线,不到一年消失殆尽,除了交易所和钱包,你能讲出 2~3 个自己常用的产品吗?
+ r9 t4 s! x, g$ z) t7 a) Z3 _) k, |+ v) ^
这是为什么呢?
9 M$ K( h- Q R( a6 C0 V5 f! l- X7 `: V* b- v9 g6 N W
因为 Web 3.0 是没有用户红利期的。
; N2 @3 u; m: U+ F* D% N( u, m( h/ N4 P$ I# C# z5 ]3 g* f, ~4 o4 A8 u
道理很简单。互联网经过 30 年的发展,在需求端,用户已经完全饱和了,无论是用户规模、习惯、时长、还是衣食住行各场景下的应用,都已经发展到了极致,用户每天的空闲时间和消费能力就这么多,无论出现什么新产品,都不可能再挤出水来。
1 Y- ?% }& R2 y3 P0 {7 ^' `1 i# Q5 ?
这和 Web 2.0 取代 Web 1.0 的环境完全不同。: Z$ O# o" G3 V6 k
. A2 E2 ?6 V4 _; v4 w; Y
在 Web 1.0 时代,手机还不普及,用户一旦离开电脑,就有大把的空闲时间,而诸如打车、外卖、社交、娱乐等各种生活需求,直到移动互联网发展后才逐渐丰富起来。因此,Web 2.0 有长达 10 年的红利期,用户规模、时长、消费需求都迅猛增长。
' l0 C" X9 o+ L6 H0 D$ \ o9 |$ i. Q" @# m. f- c( J
Web 3.0 却没有这个红利期,一上来就是和 Web 2.0 的零和博弈。0 K- G/ ?' Y* }. q
9 q6 e" d' `, T$ D3 ?7 u
用户每花在 Web 3.0 的 1 分钟和 1 元钱,都要相应的减少在 Web 2.0 的投入。想玩元宇宙游戏吗?那就少开黑。可是王者荣耀比什么元宇宙好玩多了,为什么要选择后者?5 \$ m9 a9 U% |/ v6 u* p. F
& o( c: G3 K& H- G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 Web 3.0 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用户为什么选择你?
' t9 e+ z! r% d4 k y" N4 z) v
. C8 M% {8 W2 d* R; }" K Y由于我们之前谈到过的技术问题,Web 3.0 在效率上远远无法同 Web 2.0 相比,而效率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服务和用户体验,因此在 Web 2.0 的应用已经全面渗透各个领域的背景下,Web 3.0 的产品想找到爆发的机会,很难很难。3 ?$ R: q/ i8 D% X! C5 x
2 h! z+ v8 O$ w! A5 ]5 D% HWeb 3.0 真正的杀手锏是数据所有权和对应的收益,即把所有权归还用户,由此而产生的收益也从大厂那里夺回来给用户。 k" z% y% X; d* E! i( c, t
& {3 r# q' s* K这个逻辑听上去挺打动人,但我们之前也已经分析过,所谓数据所有权就是个噱头,真正的卖点还是钱。
; w* o% M8 V# @. U! L
# [( E/ b0 H! ?其实每一个从事 Web 3.0 项目的同学都心知肚明,白皮书的愿景是写给谁看的,用户是来图什么的,只不过没人捅破这层窗户纸罢了。
( {. e, p0 w( y- @; q2 _' w. V/ y j! U' S* S
当然图财也没什么不对,钱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刚需,只不过 Web 3.0 又不是印钞机,给用户这钱从哪儿来的?又能否持久?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 s1 R' [) h. [* {; y+ j0 ~! n8 _
四、Web 3.0 的商业陷阱,去中心化的数据不值钱: h- O. _& `2 I$ {5 ^! M
" b1 L5 D% x3 ~, m
我们先来看 Web 2.0 的经济模型:, O$ m6 F [$ N) R0 N
- S) E1 E0 M4 ~3 L0 t
在用户端,个人贡献数据,并获得免费产品服务;
$ A! `: I8 ^$ H* C& P m: O$ z9 U. N% @& m$ U0 j
在平台端,数据被打包卖给广告商,并获得收益;
5 }& t' Y- [7 e) S; M+ g$ J2 r% |7 d' o" l- B2 v5 G8 j, j. o
在企业端,付费投放广告卖出产品,并获得收益。
- [* q/ |6 `* S$ M2 _
. }1 k3 i% n- K而 Web 3.0 的经济模型是这样的:4 \* [% u( V# k1 n% g+ R
$ i% B9 ?7 F- L+ L, v, j3 L5 h" m" M在用户端,贡献个人数据获取激励,并通过手中 token 升值获益;
; |% n0 A0 \) j3 \; Z5 _+ y4 U& [$ J+ o" H
在公链端,运营方提供共识机制,矿工提供记账服务,并通过手中 token 升值获益;
: v6 E6 `0 f$ Q D3 i
/ z$ F7 B1 d. _: q在项目端,项目方提供产品服务,并通过手中 token 升值获益。
& N& X- U- ]9 y; Z2 F( D
8 t/ |$ _3 [- \两者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9 z0 t' s. E. b; x* H* a. b
2 q- B" F# z& ]Web 2.0 的钱是有锚定标记的,就是企业所销售的产品成本。简单来说,数据的价值 = 产品销售价格 - 广告成本,如果这个值高于产品成本,那么企业就会花钱投放,如果低于,就没人买广告了。8 Y2 h+ Q: w& s/ D b) \
/ [0 @" J- Z7 M) h- ~; p9 f这和宏观经济学中的黄金储备或石油绑定是一个道理,有锚定物,市场波动就是可控的。为什么在黑市中个人数据如此不值钱,几百块就可以买到数百万条?就是因为有产品成本这个压舱石。+ d" Q) X" I3 G& s; Y
# T5 p2 L4 c) @$ O
在这种传统的经济模型中,普通用户的收益很小,但是稳定持久。比如知识付费,用户的收益来源于企业的产品销售利润,企业挣了钱会花更多的钱买广告,平台收取广告费,再拿出一部分来激励贡献更多数据的用户,产生更大的广告价值,这样经济就流通起来了。
0 }+ x, V; @) S8 N
, I9 ?) j. e# c5 J$ G3 m但 Web 3.0 却不是这样,数据是没有锚定物的,可以随意叫价,比如一块虚拟土地可以卖几十上百万美元,价格的波动完全取决于市场共识。
9 L( @) c" i' r; R
4 L& S# ]: G* e由于各利益方都希望通过手中 token 升值获益,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投机市场,大 V 的一条 Twitter,资本的左手倒右手,庄家的利好或利空消息,随便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市场的剧烈变化。; i+ k; _. R5 O9 [! g: `) n
, X6 D: X0 y: J1 Y* I1 _) b4 m在这种新兴的经济模型中,因为资金、技术、信息、话语权等因素的制约,普通用户几乎不可能获益,即便挣到了一些钱也不是从大厂那里夺回来的,而是其他后来的用户。所以很多人认为 Web 3.0 是庞氏骗局并非完全没有道理。1 V4 {* j- \: B( p' ]+ _
1 |1 P/ {! g3 k2 o
一个好的经济模型,不应该是一小群投机客的狂欢,而是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从中获取到价值。
8 A& L3 T# }8 x4 ^3 G
% h3 H' u. O6 B' A/ p2 W当然我们不能太苛责一个新兴的事物,毕竟 Web 3.0 的经济模型还在摸索阶段。
; k$ ^* R2 t- q+ ^
( Z6 K6 G9 L. X& W0 M6 \ W" s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对于广告这种经济模式来说,Web 3.0 的数据天然不如 Web 2.0 值钱,变现价值极低。; t* m* ]3 x; b( O4 u5 X
/ ~4 E3 X+ `2 w2 H, u5 y: ~" L. ^" Y这又是为什么呢?很简单,Web 3.0 的数据维度太少。
% w# @/ q* ?) ^1 N( p; y# o' n1 y4 u2 f4 i* o3 }
Web 2.0 的个人数据,包含了三个层面:$ `- d% y$ y+ Q8 b; t+ f! G6 I3 Z
) n+ V) z. F, ]4 |6 n8 J; @
① 用户属性数据:设备号、手机号、地理位置、好友关系等;
. }/ E/ `+ W/ E6 m9 M
$ Y$ p8 d1 y( c② 用户行为数据:浏览、点击、关注、点赞、转发、收藏等;
& c0 _1 G3 ?+ Q
* @, v" ]) O: O* H③ 用户内容数据:用户主动发内容,图文与视频。) q: a- Q* m3 _4 w5 v& b! I' l
% D$ R0 ?2 r$ w/ @( n! A6 `①② 共同构成了互联网广告的基础,通过 API + cookie 记录,中心化数据库实现用户分析。反而是 ③ 没那么重要,因为规模太小,仅占比 1%(当然,对于平台来说很重要,因为需要获客)。
8 }, N! I& |$ [4 S# I- j( u; |) u0 S" w: Z2 M
但对于 Web 3.0 来说,缺乏 ①② 数据(至少链上没有),只有 ③,且不是结构化数据,无法直接应用,那么在广告商看来,就没办法帮我精准获客与销售,即便你数据都是真实的,可找不到潜在消费者那又有什么意义?
/ W) x. ^9 O. H+ C3 ^9 b' S2 [5 t) ]6 Z/ z- \% p
更关键在于,Web 3.0 的去中心化与匿名机制,与广告这种经济模式是相悖的,因为广告的本质就是中心化。广告,就是广而告之,真正有价值的不是用户数据本身,而是经过结构化处理,并做标签分类、分析和建模的用户数据库。只有一堆非结构化的数据,难道需要一个个去和用户单聊吗?
/ s0 t$ a W9 k8 ]& f: t# W& i( z; v' S& H6 ~3 a
广告是 Web 2.0 时代最核心的商业模式,如果想套用,那么 Web 3.0 就需要大幅增加个人数据的记录,但这又涉及我们之前讨论的区块链数据容量,一切又绕回去了。
( @9 T) b2 ?5 y; |, Q% W. \) B
! J" ]0 u0 h- H6 x# O五、Web 3.0 的社会价值,追求效率还是公平* S6 ~+ R/ m- ~/ G! d
# ]) u; F: L# B" {- k# w目前对于 Web 1.0~3 的定义都是错误的。
2 g1 a0 n. j. @" A4 H6 z' t
* T6 D G* O$ C. o# t早在 Web 1.0 时代,互联网就已经实现了可读 + 可写 + 可拥有。% W- y, n E5 r5 g
' G8 M8 }6 H: q. c; ?4 _+ I' h第一批用 14.4K 猫上网的老网民都应该记得,在雅虎、新浪这些门户出现之前,新闻组、论坛、聊天室、IM、游戏及个人站就有了,那时的互联网才是真正的去中心化,所有数据都是用户创造(自己搭站),用户存储(租 ISP 服务器),用户收益(站长广告),只是当正规的商业公司兴起后,权力才开始逐渐集中。
% ^$ ^; c, }9 B: U; O$ L( {4 }# E- N0 h! v ~
为什么互联网会从早期的去中心化演化为今天的中心化?, u( T( d6 C9 X9 p& ~
: V% V# f2 I w a
其真实原因简单的令人发指:因为大家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d9 x3 E1 E( e7 c
4 P! c# n2 z7 }" C1 S
在 PC 时代,各种网站层出不穷,网络小白记不住那么多域名,只能留几个最简单的常用,每一类的网站有一两个就够了。
3 g* a: V3 D2 p, Q- O6 l7 h/ o
r+ X1 v( v+ U( Y& W在 APP 时代,虽然不用记域名了,但手机容量和性能的制约,每一类的 APP 依然只装一两个。
- a, J5 P! I% z% j! j# z6 y* |( }+ M9 r; X: m6 O
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任何一个垂直赛道都只能容纳 2~3 个竞争者,剩下的连汤都喝不到。因为不记得你是谁啊。3 ]8 b5 _ |1 e5 O
+ b% [2 F( G F" Y) n
这个道理朴素到都不好意思展开讲。
4 `& A$ e& [0 Q' x+ u
5 A* ~! a) C4 K5 V0 b1 j% I2 f不过如果我们稍微深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同样的道理在 Web 3.0 也成立,因为用户没变化,还是这些人。
* P& @. }; x: N: ~5 ?" J( w% [9 ]% ?7 x
套用大刘的黑暗森林理论来说,就是:! G; B: T5 S5 e( O
/ |/ ~4 S! }& U9 A# y第一、生存是产品的第一需要。
2 J( R7 r$ f l. b0 ^- J
, g% R) }+ T# i4 i6 j- V第二、产品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大家的总注意力保持不变。
# p$ C y# N) V8 C$ B
4 C3 U0 g4 u9 F! J8 K1 H$ R5 N尽管很多 Web 3.0 的参与者抱着美好的愿望,希望创造一个全新的去中心化互联网,但很遗憾,不管多么努力,最终的结局一定是走向垄断。
2 D; b1 Q. [& L. \$ _7 D) d, M# G, ?+ i5 E1 X5 `
无论 DeFi、GameFi、SocialFi,任何一个赛道最终只会有 2~3 个玩家做大,形成垂直领域的垄断,一如社交的微信,短视频的抖音,O2O 的美团。 ~- K B5 O# w9 G
4 U, v2 {. L) c( c
其实互联网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是十分自然的,因为互联网的核心竞争力是效率,通过数据化来解决现实世界的信息流通问题。在这种竞争环境中,越是中心化就越有效率,越能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毕竟大平台的资金与资源是小团队没法比的。
% i, h1 I" W& P
2 _ O H. n8 k+ B从更宏观一点的视角,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发展就是在不断追求效率的提升,绝对的自由与公正只在原始社会昙花一现,之后就一路迈向效率的道路狂奔不止。& _) w X6 r" E
9 q3 [; z# U6 v8 ] y这不是说大家不需要公平,而是效率的优先级更高,至少在服务领域如此。7 }# O" O% k% x/ H9 f- f( X+ K. X
4 f9 }* O' e# E O, Q* L
只不过,在内卷时期,大家对公平的需求会比平时多一些。区块链已经诞生 14 年, Web 3.0 概念已经提出了 16 年,为什么到了这两年才火?因为经济下行了嘛,大家对公平开始重视起来了。
- e3 ?, c! N; z( q+ F( G( Y3 l/ G' t P: i
* a1 h+ @2 ?) ~$ j" @2 p& i' O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Web 3.0 的火爆得益于历史周期的波动,但长期来看,实在是违背宇宙和人类社会的自然规律。也许,在另一个宇宙,会是不同的故事。
" ?% [) D* O* l7 L# q) ~' v" W* D% ?& E$ a& {
来源: PUPU Talk
$ F* M4 j! G* k3 N& @0 o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Ek_2Y2LzMy4FGlgBVXMSw q& _- L/ W% V7 |. _: U
编辑:张铭麟 . Z& f( m9 B# W/ f: W( T
! @! I1 [- |6 [#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