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2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Web 3.0是拯救经济的“神话”,还是昙花一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7-25 13:42: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PUPU Talk(ID:gh_c28f8594d272),作者:老计,原文标题:《Web 3.0是拯救人类走出经济低迷的神话,还是昙花一现》,头图来自:视觉中国0 P5 @6 N. v7 i& K) P
; N% M, ~4 n0 ^8 k, D" g& T9 E
Web 3.0 可以说是 2022 年最火热的赛道,无数投资机构与创业者涌入其中,各路媒体大肆宣传,号召创业者和大厂高管广泛加入,一起推动人类社会经济走出低迷,BAT、FANNG也未能免俗,纷纷建立团队研发相关产品,唯恐掉队,被时代抛弃。, [; l- c3 J4 o, [% h! u- ]

, n# q; i1 }! D9 \7 V如果我们仔细审视 Web 3.0 的种种神话,似乎没能如大家所愿的那么美好。抱着对 Web 3.0 的审视,提出了一些思考与认知,不过这仅仅是一家之言,如果能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那么目的也就达到了。( v: E) l+ s- j: q1 R, c
8 y! E6 x7 j# V0 u# K
一、虚构的数据所有权,换汤不换药: L& y! D& @' w1 d2 l
! N: O5 W, M+ i6 F3 A9 \
Web 3.0 有一个很宏大的构想,就是通过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把数据所有权还给用户,从而打破巨头的垄断。
% a% S  S# O6 O" n
6 D$ |4 z. X, ~% q然而魔鬼总隐藏在细节之中,一旦我们深究数据所有权的细节,就会发现这个构想很难实现。, S& {  x  j2 |9 }- l2 u# C  @
' F4 i0 @# g, u$ d( ~7 Z; g
所谓数据所有权,指的是拥有者自由支配的权利,法律意义上的物权。# K2 m/ i' Y& Q6 U
" z; X4 k2 ]. U; c! k/ t
在 Web 2.0 时代,平台拥有对用户数据的绝对支配权,包括:修改、删除、隐藏、降权、分析、回滚、转让、销售、抵押等各项权利。理论上,除了创建数据需要用户自己来完成,平台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2 Q( i/ w7 V' @
- U% x7 l" [/ Y! h
与之相比,Web 3.0的用户权利却小得可怜。
' r, ^9 @- ~$ S) k6 G6 @# k. L: f1 q7 g
Web 3.0 声称夺回数据所有权,交还给用户,其实只是把数据存储在不可篡改的公链(或侧链),用户并没有对数据的实际支配权。相比大平台,其实相比Web 2.0 时代的用户颇有不如,一旦上链,用户无法进行修改、删除、隐藏等一系列重要权限的操作,甚至连创建都受到智能合约、社区规则及 DAO 的限制。- b% @: G" j  [- q1 G" P

  G! N4 r+ m4 T( f9 m. f. x! o在模式上,用户只是把钱(数据)从私有银行(平台服务器)转到了公有银行(共识节点),在理论上更安全一些(也仅仅是理论上),可最关键的所有权的性质并未发生任何改变,银行管理者(公链运营方)或大股东(算力方)依然掌握生杀大权(硬分叉,回滚,话语权)。$ V' V8 y0 Q+ S
7 N! c8 n+ |: L6 Y% e1 r6 K
在收益上,Web 3.0 的模式(如空投)与 Web 2.0(如知识付费)没有本质区别,都是运营方和项目方来主导整体政策与执行策略,甚至 Web 3.0 代价更高(如 gas,NFT 铸造成本)。只是由于投机市场的存在,让现阶段 Web 3.0 的收益看似很美,但这不是健康的商业模式,其实是难以持久的。: F0 U% r& ]9 ]& d; I
$ }  m" b0 m" U" j' B
在组织上,Web 3.0 的DAO 与公司股东大会非常类似,都是凭股本拥有投票权,只不过初始股本的获取不一定需要付费。但同样的,小股东是没有话语权的,由于投票权取决于股本,而股本又可以在二级市场买卖,因此与传统的二级市场一样,必然会导致权力向鲸鱼、矿工、 大机构集中。) s4 `# x: u) k
7 i( q2 s( m  }8 y# R
有链上 FBI 之称的数据平台 Chainalysis 曾详细分析过十个 DAO 治理分布,发现在几个主要 DAO 中,不到 1% 的持有者拥有 90% 的投票权。
) J8 C) ^4 ^9 @6 W& g# v. _9 B$ J9 {
从更深层的权力结构来说,Web 2.0 的权力来源于资本,Web 3.0 的权力来源于算力,其实两者是一回事。
, x0 `  r, C2 m1 Q
" i& O# |5 S& s2 @; u  [想要真正实现用户数据所有权,必须让权力来源于用户,也就是将数据放在用户自己的保险箱里(个人数据库),万维网创始人 Timothy Berners Lee 的 Solid 项目才是正确的方向。
) Q/ ]: [( u; w: R& M2 _
* v% \1 M2 F( o8 p8 j6 R5 ?# R事实上 Web 3.0 的概念也是这老爷子在 2006 年提出的(最早的定义是语义网),区块链只是借用了这个概念。而中本聪开发区块链的本意是为了解决金融中心化的问题,和 Web 3.0 的目标风马牛不相及。
9 O& }' L. L* x; X' @! x; S
3 f. ?% A0 S; h3 O$ r将区块链技术与 Web 3.0 结合,背后的推动力量主要是 a16z 这样的资本,出于商业上的考量是可以理解的,给自己的事业冠以高尚的道德名义,这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史扩张的惯用模式。9 x9 G2 C  L) L3 y0 V

# E1 c7 o/ ~/ l7 s不过,即便区块链借用了概念,也没办法实现 Web 3.0 的目标,因为从技术上就不现实。- }- B) i5 Z; R0 H: [2 v3 @8 y2 u

' K. p4 S& m$ ^7 _5 |二、Web 3.0 的技术限制,补充而非取代- e# X/ P( z( A  x
5 T- M$ Y! k2 `) J
目前两大核心主链,比特币区块容量在 GB 范围,以太坊在 TB 范围,而 Web 2.0 的数据总量为 ZB 级别,即 10 亿倍于区块链(1ZB = 1024^3 TB),并且每年以指数增长(根据 IDC 研究,2020 年人类一共创建或复制了 64 ZB 数据,到 2025 年,全球数据总量将达到 163 ZB)。' t. {. |8 Q  R* H1 m

) S5 ]! }+ ~! _0 T  j" c3 q以目前区块链技术能力,想承载这样庞大规模的数据量是完全不现实的,万分之一的规模都做不到。
$ |/ H  |5 ?8 M, s' q8 p- V# i
3 ?8 Q5 k0 I) G  `6 x众所周知,区块链的 TPS 主要受 ① 节点规模、② 区块大小及出块间隔、③ 交易字节量三个因素的影响。其中:# e: O% U4 h5 F+ D/ t; W- x5 M0 T
4 C1 N+ p2 ~, B  C! Q
① 决定了去中心化的程度,必然有个下限(1 个节点就成中心化服务器了)。* o7 W. ]9 [( Q% }7 r. j

: {7 U/ `1 I* o② 和 ③ 决定了节点的硬件与网络带宽要求,必然有个上限(如果要求太高,也会导致中心化)。* w& Z' ~; x" y+ b& Y' F/ B% U

" F( p( ~4 J* b2 T" H这也意味着,区块链的数据存储和计算效率在理论上必然存在一个极限,且远远低于 Web 2.0。* W3 q" O( j+ H! a, y5 v
4 J- w8 L3 a1 A4 E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聪明的开发者们想了很多扩容方法,比如隔离验证、闪电网络、RSK 侧链、分片、分层,以及调整共识机制的 DPOS 等。
- x7 B' U1 ^9 j7 A; k3 I9 P/ E
6 A, \% ~; W) V, L0 c但这些思路绝大部分都治标不治本,由于 CAP 理论,想承载更多的数据,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把全部数据放在链下,链上只保留一个哈希值,通过零知识证明等密码学来证明真伪。
$ h& V; N  V& S* g) z, B: o! ]. q" _9 |4 i7 O& C* x5 Z8 F
但这又引出另外一个问题,链下的数据怎么保证去中心化?3 ~: o+ k* K& U; U& v# `1 R
% q. @# l! j* K/ A: t2 C
于是这又涉及到各种去中心化网络协议,比如大名鼎鼎的 IPFS。) M- Y9 o* i0 G& ]3 U2 Q
* l( m* w" e1 Y6 B
很多人把 IPFS 视为区块链最重要的基建,不得不说,这想法还是单纯了一些, i# s' u: F; a" F5 r4 V
0 e$ }) u* U* A9 _
首先,从成本上,数据存储并不单纯是存储本身的问题,还包括了数据库、CDN、应用后台框架、前端等一系列基础设施,这整套系统云厂商都可以提供现成的工具和服务,如果换成 IPFS,整个技术体系都要重新建立,成本谁来出?小厂没能力,大厂自己就是中心,为何要革自己的命?
; i/ c/ `8 S' X$ _0 {# `- k' D9 A6 E
: d0 z* q5 F0 T3 p( Y其次,从供需上,一个去中心化网络必须要建立平衡的生态才能持久发展。Web 3.0 需求方倒是十分充足,毕竟大家都想不受限制的自由下载数据,但供给方是谁?在中心化的 HTTP 上,供给方大都是拥有版权的大厂,比如音视频网站,他们供给的动力是流量,但在去中心化网络上,并不存在流量中心的概念。
- T5 T0 j2 l; F( B$ q( h. B% n6 u7 z2 {+ z
如果指望用户自己供给,就存在一个版权问题,如果只是出于无偿分享精神,上传没有版权的电影,还可以说处于灰色地带,但 IPFS 有 Filecoin 经济激励,还是触犯法律了。根据 Web 2.0 的经验,80% 的沉默用户,20% 的活跃用户,1% 的内容生产者,这种比例是无法维系一个供需平衡的生态的。4 V, g( t3 L. {5 `0 N# t
* G) J! X9 @9 E3 }
再者,从利益上,IPFS 是在割运营商的肉,Filecoin 如果做大,谁还会买运营商的专线?但问题是 Filecoin 的运行又必须依赖运营商的服务,这等于是吃人家的饭还要打烂人家的饭碗,别忘记当初运营商是怎么封杀 BT 的。
/ `8 i" N8 S' ?  J. U8 ], t( }1 m  n/ u1 }
最后,从监管上,IPFS 是没办法保证数据合法性的,黄赌毒各种非法交易横行,一旦与灰色产业挂钩,被封禁就是板上钉钉的事。
' L' M! K+ l3 k% v3 b3 h: H( H! K8 ^, ]7 R- x
其实从技术上来说,IPFS 是一个革命性的产品,如果在互联网伊始阶段就提出并实施,也许真的能实现。但如今的互联网产业太庞大了,成本太多、利益太多,历史包袱和遗留问题太多,想另起炉灶几乎不可能。0 `: K/ G' R0 v) w1 p0 I

4 }) r# ~: d" L2 n7 l( c: ]现在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思考一下其中的逻辑:% @% [( Z: ?+ L* \

. w6 a+ }1 Y! T7 a全球数据量太大,区块链技术无法承载,必须扩容;
/ c$ ?0 U3 n/ n5 m, r$ y
5 D. p3 `! t! D" A. P5 F由于技术的制约,治本的扩容方案只能把数据放到链下,也就是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网络;- n4 P( S1 Y3 l% a* N, T) p" {

# f% V# r  @* ?% P8 [; A建立一个取代 HTTP 的去中心化网络不可行,因为全球数据量太大。& L1 V. p0 E" R1 G7 p; v

6 e; t6 y/ q9 Z' f" ^1 |  A7 x一个完美的死循环。3 g. A* i  C6 h' k! L
0 w) l- O7 B1 I3 ~" g- B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 Web 3.0 取代 Web 2.0,成为下一代互联网,一如当年 Web 2.0 取代 Web 1.0 成为主流,这在理论上就不现实。如果 Web 3.0 只是作为 Web 2.0 的一种补充,在金融等某些领域发挥作用,那还是可以做到的。
* {- D7 @2 b, }6 M9 k. q1 b
" G. U; E9 Y8 `1 F, u* c不过这样一来,也不适合称之为下一代互联网或是新的宇宙了。# w& O" N, r0 T3 E  u

2 Y* E3 t) S% f: h. w" ]. J三、Web 3.0的产品困境,杀手级应用在哪里?
5 @$ z: C3 m2 b( o# I0 L( \6 f" ^. ]7 H) q5 g- K
外界在质疑区块链产品时,有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为何没出现杀手级应用?% B* |9 t# L8 z# i

  @3 t) s) y3 m" r为了不产生歧义,我们可以试着把杀手级应用做个定义:能够持续一年 MAU 超过 1000 万的应用。3 R3 H9 a1 z  A& Z7 `
! a& z( r! z! `: c
在 Web 2.0 的世界,MAU 大于 1 亿的应用比比皆是,而在 Web 3.0 的世界只有:# K  M  `/ }, _. p7 J8 _/ t
$ y$ y3 p" M& M' v- J
1. 交易所;" j. D, [4 J. H5 o9 T* P( p
# a% l% f/ X! t1 {
2. 钱包;1 X  M: ]" O1 F, {4 g/ E

( ]* y; O! v! S/ p3. 没了。3 `& `% m) Y, H, {1 I

' x" h$ e$ G9 i/ H* T/ L这可不像是代表下一代互联网,有无限未来前景的样子。$ ~8 R, W" g( G: Q. V2 v! k
2 D: p- U* @  h+ v: q
用 Web 3.0 还处于野蛮生长期,基础建设不完整,这种借口是说不过去的。- z. V3 S" X/ |  ^1 \$ O$ G

4 i# U- E, v; L1 F8 ]/ |6 u从 2008 年中本聪发明区块链技术到现在,整整 14 年;# ^4 l) \" C* O0 X6 ^( D! F7 ?5 R; D% {

9 d% ]7 ]* M5 BV 神 2014 年创立以太坊并引入智能合约概念,8 年;
& H8 K) P! C6 m! c* u( \6 x" Q' d% i# u/ O7 C
Juan Benet 2014 年设计 IPFS,8 年;
3 p3 D( x4 x- T4 K1 N$ n9 O- V2 T0 x/ ~2 G# m1 l/ |
The DAO 项目 2016 年众筹,6 年;) b7 R; L/ B+ ~; M, J6 x, c
. i2 h8 a2 g0 |; l7 ?5 V
第一个真正的 NFT 作品 CryptoPunks 在 2017 年诞生,5 年……6 F0 m1 I( n7 F; r! \
' T' o* Q6 |$ w% g: y
我们再对比一下 Web 2.0 的历史。
; C& }; C& E% a4 H6 @# a' Z' I: u; X/ Z0 \
iPhone 1 于 2007 年上市,在 2008~2010 短短几年间,WhatsApp、Uber、Instagram 等纯移动端产品就如同雨后春笋一样纷纷涌现,各大厂也相继推出移动端产品;iPhone 4 于 2010 年上市并进入中国市场,腾讯 2011 年推出微信,新浪微博 2012 年全面转向移动端;中国 4G 基站于 2014 年基本建设完成,2015~2016 年间,滴滴、抖音相继成立……
# O( w$ i3 a4 Y: ~7 U0 Z7 m  S, X3 a
相信80后、90后这一代人,都清晰地记得当年移动应用市场的繁荣。反观 Web 3.0 ,每天都有数百个项目上线,不到一年消失殆尽,除了交易所和钱包,你能讲出 2~3 个自己常用的产品吗?) m! N4 \% i  b  k# [

& n4 ~5 E. a5 W  r5 q* N8 u这是为什么呢?
- m) Z4 Z0 ?- w0 k# E' r& E+ g8 [4 W
# u1 c; h, f7 {7 ~( [因为 Web 3.0 是没有用户红利期的。
; P8 j2 o% K. `; C2 ]5 F. K  l) f' K( r2 Z
道理很简单。互联网经过 30 年的发展,在需求端,用户已经完全饱和了,无论是用户规模、习惯、时长、还是衣食住行各场景下的应用,都已经发展到了极致,用户每天的空闲时间和消费能力就这么多,无论出现什么新产品,都不可能再挤出水来。
) U' K9 O  V5 ?' [
6 |& x$ A! m* |3 I7 i; P这和 Web 2.0 取代 Web 1.0 的环境完全不同。
  u8 i2 t9 f3 Y0 U7 F  y
# K$ s2 M' t/ i在 Web 1.0 时代,手机还不普及,用户一旦离开电脑,就有大把的空闲时间,而诸如打车、外卖、社交、娱乐等各种生活需求,直到移动互联网发展后才逐渐丰富起来。因此,Web 2.0 有长达 10 年的红利期,用户规模、时长、消费需求都迅猛增长。
! l  F8 W( ~0 W! f9 K5 t
/ m$ N; A( G7 t+ Q% KWeb 3.0 却没有这个红利期,一上来就是和 Web 2.0 的零和博弈。
. {+ S, _$ x" ^; A
* A) i* k$ t6 L用户每花在 Web 3.0 的 1 分钟和 1 元钱,都要相应的减少在 Web 2.0 的投入。想玩元宇宙游戏吗?那就少开黑。可是王者荣耀比什么元宇宙好玩多了,为什么要选择后者?* n& T$ O. b4 q6 V0 G

) b4 o1 \) {2 Y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 Web 3.0 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用户为什么选择你?
9 K7 D, S3 F9 V( V$ U* j! Q0 z4 e- K) ^) x4 k" S. H
由于我们之前谈到过的技术问题,Web 3.0 在效率上远远无法同 Web 2.0 相比,而效率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服务和用户体验,因此在 Web 2.0 的应用已经全面渗透各个领域的背景下,Web 3.0 的产品想找到爆发的机会,很难很难。/ d! v0 C6 \- J

/ H3 I4 l0 h# BWeb 3.0 真正的杀手锏是数据所有权和对应的收益,即把所有权归还用户,由此而产生的收益也从大厂那里夺回来给用户。
* c. q' b$ |, r5 [, _0 h
& f1 V+ ~# m! e1 `8 I& U) i这个逻辑听上去挺打动人,但我们之前也已经分析过,所谓数据所有权就是个噱头,真正的卖点还是钱。# [# p4 Z7 L: [# d0 T5 ]8 V9 P0 [

% Q7 e4 U2 z  b# t: l, @. C  D. c其实每一个从事 Web 3.0 项目的同学都心知肚明,白皮书的愿景是写给谁看的,用户是来图什么的,只不过没人捅破这层窗户纸罢了。
) ?2 Y- K% C1 [4 \, Q$ ?3 u7 X4 r) e7 j* u+ O% m* e& Q
当然图财也没什么不对,钱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刚需,只不过 Web 3.0 又不是印钞机,给用户这钱从哪儿来的?又能否持久?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 W2 z4 u! V% L0 c' m
. m% h2 W$ f2 L0 t: {7 O0 Q' a1 s四、Web 3.0 的商业陷阱,去中心化的数据不值钱. w1 ~$ n' A1 p7 Y
% W  e! i, {: H
我们先来看 Web 2.0 的经济模型:- z; K; m5 i# z

% w/ O: C. \- ^/ w5 p在用户端,个人贡献数据,并获得免费产品服务;- r0 m! f: d7 x4 Y1 t- R  J

+ o+ Z9 Q4 ]6 ^: f* z* C' |在平台端,数据被打包卖给广告商,并获得收益;
" K5 T8 n7 M0 K" U
2 \' t1 S* n, }" x在企业端,付费投放广告卖出产品,并获得收益。
( X3 s0 \" t+ Z: V4 ]$ ?6 Y* z. h
8 q; o) A% F: M4 [而 Web 3.0 的经济模型是这样的:$ c* r' f- p! u* T, u: L
; D5 F0 k% P( J, Q* N5 T7 t
在用户端,贡献个人数据获取激励,并通过手中 token 升值获益;& J1 c* n( f; C: h" Z  f; f
* U3 X5 P" l" h- \3 n0 R% |2 R
在公链端,运营方提供共识机制,矿工提供记账服务,并通过手中 token 升值获益;/ f' h( q* l+ k9 S. W& @  I$ }" B

) F5 E- Q& N  [' G+ U; A7 j3 K: p0 v在项目端,项目方提供产品服务,并通过手中 token 升值获益。0 Q2 B! \3 C: b& h! i. S
1 K4 \: d% S$ O; m, G9 O
两者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
) p7 n$ M5 W' F0 v$ e9 h2 ]( ]- Y! |1 }6 z4 }  x6 |+ F( X( }
Web 2.0 的钱是有锚定标记的,就是企业所销售的产品成本。简单来说,数据的价值 = 产品销售价格 - 广告成本,如果这个值高于产品成本,那么企业就会花钱投放,如果低于,就没人买广告了。
5 t/ Q; f6 W2 v
  f& @+ Y8 b) @这和宏观经济学中的黄金储备或石油绑定是一个道理,有锚定物,市场波动就是可控的。为什么在黑市中个人数据如此不值钱,几百块就可以买到数百万条?就是因为有产品成本这个压舱石。
' ~; D% a' E" u$ g2 [( ?0 J
! P; U5 k, y% C7 W: I) f在这种传统的经济模型中,普通用户的收益很小,但是稳定持久。比如知识付费,用户的收益来源于企业的产品销售利润,企业挣了钱会花更多的钱买广告,平台收取广告费,再拿出一部分来激励贡献更多数据的用户,产生更大的广告价值,这样经济就流通起来了。; |3 h6 n* E1 g" L* ~, C. H
' W3 A. _5 j* T+ H# W
但 Web 3.0 却不是这样,数据是没有锚定物的,可以随意叫价,比如一块虚拟土地可以卖几十上百万美元,价格的波动完全取决于市场共识。
/ Q( _% ~: e5 M) V/ q% s: ]2 ~' z
6 A% X* u) [9 Z* v, ]由于各利益方都希望通过手中 token 升值获益,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投机市场,大 V 的一条 Twitter,资本的左手倒右手,庄家的利好或利空消息,随便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市场的剧烈变化。
. |- E" R5 {: ]  n* ^4 X2 |# L5 J, u
在这种新兴的经济模型中,因为资金、技术、信息、话语权等因素的制约,普通用户几乎不可能获益,即便挣到了一些钱也不是从大厂那里夺回来的,而是其他后来的用户。所以很多人认为 Web 3.0 是庞氏骗局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 s+ h( u$ A& h( D% s# ]) s
: `: r, j5 k% \( j  |一个好的经济模型,不应该是一小群投机客的狂欢,而是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从中获取到价值。/ p0 {8 G. r/ k/ r2 r  [
; c9 F' O- H$ {, ?
当然我们不能太苛责一个新兴的事物,毕竟 Web 3.0 的经济模型还在摸索阶段。! }0 n5 |+ u% e% Y7 Z

* r& z: v: P( Z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对于广告这种经济模式来说,Web 3.0 的数据天然不如 Web 2.0 值钱,变现价值极低。6 @  {9 b( p% F1 ~
& {. l  Z/ O; X3 p! `3 h2 n. {
这又是为什么呢?很简单,Web 3.0 的数据维度太少。
2 y3 \) T$ y. |2 ]) c; b1 k( C" A: [6 Q3 S5 X1 s7 M( h
Web 2.0 的个人数据,包含了三个层面:0 z) j- Y/ L' a7 Z7 T/ }
' k$ j4 T( x) `  ~- B2 a
① 用户属性数据:设备号、手机号、地理位置、好友关系等;: j% c& e& U1 L1 Q2 t
- s! D1 H5 Z) ^( E* k, E1 n* l
② 用户行为数据:浏览、点击、关注、点赞、转发、收藏等;8 y$ A/ r9 ^3 Y2 v& Y2 W

7 i7 ~* D& p) ]! }5 g7 Z! I* d③ 用户内容数据:用户主动发内容,图文与视频。2 R+ g. ?) n- ^& r0 L# t8 V$ T
$ C+ G- O; @, u
①② 共同构成了互联网广告的基础,通过 API + cookie 记录,中心化数据库实现用户分析。反而是 ③ 没那么重要,因为规模太小,仅占比 1%(当然,对于平台来说很重要,因为需要获客)。
/ A) T, g+ P; `8 [
  O! t# D+ H9 u# `: |但对于 Web 3.0 来说,缺乏 ①② 数据(至少链上没有),只有 ③,且不是结构化数据,无法直接应用,那么在广告商看来,就没办法帮我精准获客与销售,即便你数据都是真实的,可找不到潜在消费者那又有什么意义?: b- b) b. z( Y

: Y+ w/ ^! z- T. v$ G$ ]更关键在于,Web 3.0 的去中心化与匿名机制,与广告这种经济模式是相悖的,因为广告的本质就是中心化。广告,就是广而告之,真正有价值的不是用户数据本身,而是经过结构化处理,并做标签分类、分析和建模的用户数据库。只有一堆非结构化的数据,难道需要一个个去和用户单聊吗?
9 |( u% z, J. c$ D' y
7 l" f% @8 m" m% S: c% M3 W广告是 Web 2.0 时代最核心的商业模式,如果想套用,那么 Web 3.0 就需要大幅增加个人数据的记录,但这又涉及我们之前讨论的区块链数据容量,一切又绕回去了。
: C3 q2 a' w) w8 X" J7 N5 z, f* r9 a7 C5 W+ g( R
五、Web 3.0 的社会价值,追求效率还是公平# b* I# Y) Q+ o" x' h0 }& x! N
5 X6 Y$ t( p  b2 w- Y
目前对于 Web 1.0~3 的定义都是错误的。+ J: |( H+ O9 |  ]) Z: b
9 q2 c, Y( H$ @  ?0 J1 E4 a
早在 Web 1.0 时代,互联网就已经实现了可读 + 可写 + 可拥有。
" }, t* w9 P" j- ?0 Q" T1 l. V+ N0 h0 m$ W3 _0 O- _& l" @
第一批用 14.4K 猫上网的老网民都应该记得,在雅虎、新浪这些门户出现之前,新闻组、论坛、聊天室、IM、游戏及个人站就有了,那时的互联网才是真正的去中心化,所有数据都是用户创造(自己搭站),用户存储(租 ISP 服务器),用户收益(站长广告),只是当正规的商业公司兴起后,权力才开始逐渐集中。
( R+ q6 K. N, j- E! t
* E- b" E$ x# O- M# [4 F4 t为什么互联网会从早期的去中心化演化为今天的中心化?1 q7 S  t2 h) g

- d( l; U; v1 z  X) ~* t: X. e其真实原因简单的令人发指:因为大家的注意力是有限的。5 x% m' c% P  R4 Z

1 D4 Q! g& p! o1 V6 L; p在 PC 时代,各种网站层出不穷,网络小白记不住那么多域名,只能留几个最简单的常用,每一类的网站有一两个就够了。
  t$ H/ W. D8 o3 ^& U4 J3 N! ~+ _) p" u2 X1 Z
在 APP 时代,虽然不用记域名了,但手机容量和性能的制约,每一类的 APP 依然只装一两个。
% s4 u8 t  u9 H# X. h$ m1 u& A1 Z  B
  g. v, x/ i6 o) _" ^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任何一个垂直赛道都只能容纳 2~3 个竞争者,剩下的连汤都喝不到。因为不记得你是谁啊。
7 s7 t6 D' W& ^* ?% [! X: v5 `6 `  _) J
这个道理朴素到都不好意思展开讲。: y5 H3 u1 Q$ J! o. _
* r# \8 U4 T) S* r
不过如果我们稍微深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同样的道理在 Web 3.0 也成立,因为用户没变化,还是这些人。
' X. i/ f' x/ ^0 a' i4 d% h$ j* \8 g4 c* G* W' _9 f( @: s
套用大刘的黑暗森林理论来说,就是:
% n2 D8 ]2 ?' B5 @* l! t4 D9 n' V. g; Y' D7 Y7 n2 a
第一、生存是产品的第一需要。4 E9 M' n  m2 c6 R0 L/ }  O, v% c

3 F/ {) u% `; Z4 a第二、产品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大家的总注意力保持不变。
1 f- w! o  H: m% {2 O# d
" ]( ~' N6 n& u4 y尽管很多 Web 3.0 的参与者抱着美好的愿望,希望创造一个全新的去中心化互联网,但很遗憾,不管多么努力,最终的结局一定是走向垄断。
- S* Y& ~% m5 n; G1 ~* T% l
/ d1 c9 w1 D; s无论 DeFi、GameFi、SocialFi,任何一个赛道最终只会有 2~3 个玩家做大,形成垂直领域的垄断,一如社交的微信,短视频的抖音,O2O 的美团。
) y/ ~6 k( ^5 r0 a
' ]7 a4 u% @" A. \' y其实互联网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是十分自然的,因为互联网的核心竞争力是效率,通过数据化来解决现实世界的信息流通问题。在这种竞争环境中,越是中心化就越有效率,越能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毕竟大平台的资金与资源是小团队没法比的。& ^$ H! p' r$ s8 }
" f) N0 P) ^8 A! b. c3 p
从更宏观一点的视角,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发展就是在不断追求效率的提升,绝对的自由与公正只在原始社会昙花一现,之后就一路迈向效率的道路狂奔不止。
" Q8 X' q8 Q5 o! d& A# f  \* E- y2 Q) Z& I! b
这不是说大家不需要公平,而是效率的优先级更高,至少在服务领域如此。# k9 N( b7 g1 E4 [$ Q

3 }! f* p+ S9 {4 |  ?+ X* D6 g" B只不过,在内卷时期,大家对公平的需求会比平时多一些。区块链已经诞生 14 年, Web 3.0 概念已经提出了 16 年,为什么到了这两年才火?因为经济下行了嘛,大家对公平开始重视起来了。
& m) d) u* N! G1 f+ d" F
4 P- t6 V+ w( }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Web 3.0 的火爆得益于历史周期的波动,但长期来看,实在是违背宇宙和人类社会的自然规律。也许,在另一个宇宙,会是不同的故事。
* ~8 }+ s6 s& I$ W
6 y1 j; y/ `5 H  I! J1 {7 v1 V来源: PUPU Talk
0 I/ Q3 c" @$ i7 p+ j9 z, y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Ek_2Y2LzMy4FGlgBVXMSw0 P4 a/ K" u- d: _, y3 v8 b
编辑:张铭麟

1 M0 i" X2 V8 [; U! i# G! M; V& [; U# ?# z3 f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