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3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6级硕士马丽萍学术日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1-5 15:21: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术日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5-11-8 17:27:48 | 只看该作者
2025.11.3
上课。
2025.11.4
读《著作版权法》,写毕业论文的框架。
我的选题是——基于著作权法视角的AIGC粉丝创作伦理失范与协同治理研究
主要理论是亨利·詹金斯与盗猎隐喻——粉丝作为主动的意义生产者以及参与式文化的内涵——从消费到创造的社群实践。
以及著作版权法里的法条解释。
比如AGIC作品的独创性认定困境,AIGC生成内容是否构成受保护的演绎作品
对照《著作权法》第十三条与第三条,分析人的独创性贡献与算法的自动化产出如何区分?
文本盗猎指的是读者或受众在接触媒体文本时,不仅被动地接受信息,而且主动地寻找、提取、重组甚至创造新的意义和信息的过程。是亨利·詹金斯的经典理论——粉丝不是被动的消费者,而是积极的文化盗猎者和文本生产者。
这算是我比较熟悉的领域,享受过创作者的智力成果,也自己产出过。我觉得这个和情感劳动很像,因为热爱所以形成了一个网络社群,积极互动。
2025.11.5
在写我的新书,每天更新6000字以上,感觉比上一本书有所进步,但数据反倒差了一些,等我更新到30万字左右,再不行就切书跑路,开我的下一本。另外一个平台的短篇效益也一般,估计要日更,流量才会比较好,但一边写长篇一边写短篇太耗费精神了。
2025.11.6
上课,能源与法律,主要是法律相关内容。
2025.11.7
突发奇想,写了一个短篇放到小红书,900浏览量120个赞,这个赞阅比很惊人了,这种免费的文偶尔干干还行,反响挺热烈,可惜一分钱没有。
今天重温《呼啸山庄》,灵感爆发,写了一篇童话故事放到了我的小说里。有一个读者评论说她读到这里,最喜欢的就是这个童话。
随便原文摘抄一段《呼啸山庄》:你是不是被鬼缠住了,他凶暴地追问着,在你要死的时候还这样跟我说话?你想没想到所有这些话都要烙在我的记忆里,而且在你丢下我之后,将要永远更深地啮食着我?你明知道你说的我害死你的话是说谎;而且,凯瑟琳,你知道我只要活着就不会忘掉你!当你得到安息的时候,我却要在地狱的折磨里受煎熬,这还不够使你那狠毒的自私心得到满足吗?
故事并不复杂,可以简化成两代人的爱恨情仇,动人的是情感和人物。主人公纯粹地爱,纯粹地死,悲剧层出不穷,又使人觉得这悲剧合理极了。也许是人性如此,埃德加并不缺乏光辉与善良,但人们更多谈论鲜明狠毒的希斯克利夫。
2025.11.8
继续写毕业论文的框架。开始看刘海龙教授的《重访灰色地带》。
原文内容:对这段被遗忘的历史的考古,也可以让我们对新闻传播学界流行的辉格史观的学科发展进化论叙事有所警惕和反思。学科的发展未必都是向前线性发展的,甚至还会有倒退。如果任由政治和经济力量干预学科的发展,这样的倒退未必不会重演。80年代传播学刚进入中国时,新闻学、社会学和国际关系学同时对它产生了兴趣。最后新闻学取得了对传播学的专有权。如果在成王败寇的主流历史书写之外,同时将目光投向那些可能被遗忘的片段,我们不禁要提出这样的假设:如果没有发生本章所描述的断裂,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新闻学一起依然参与中国的传播研究,今天会是怎样的情形,是否会给这个学科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感悟:
“学科的发展未必都是向前线性发展的,甚至还会有倒退”,这句话振聋发聩。它打破了我们关于“学术总是在进步”的想象,点明了学科发展道路的曲折性与可逆性。这引导我们思考:我们今天所学的、所处的学术,是必然如此,还是历史力量角逐下的一个“偶然”?
2025.11.9
继续再看刘海龙教授的《重访灰色地带》。
原文摘抄:关于起源的故事总是容易变成神话。尽管传播研究被正式引入中国才进入第四个十年,但当前部分传播研究史的叙述已经有了这种倾向……典型的机遇叙事则认为社会环境的变化与需求是导致传播研究在中国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比如强调某个时期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或政策出现重要变革,导致传媒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对传播研究的需求。
尽管扩散叙事和机遇叙事看上去相互矛盾,但有的时候却同时出场,因为二者具有共同的前提假设:都把传播研究在中国的扩散看成是一个简单而被动的过程……也就是说,中国的传播研究者通过本地化策略,将与西方语境中相异的中国公众转化成传播研究的使用者。与此同时,听众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实践,提出新的需求,积极地改造传播研究,使它为己所用。
感悟:
机遇叙事将知识兴起归因于宏观环境,认为“时势造学问”。这掩盖了具体行动者在历史关口的选择、博弈与能动性。实际上任何理论的“本地化”都是一个必然且充满创造性的过程。 纯粹的、原教旨式的“理论移植”几乎总会失败。要理解一个理论的现状,必须回到它被引入和接受的具体历史情境中,去观察行动者如何因地制宜、学为我用。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7 09:26:59 | 只看该作者
2025.11.10
上课。
2025.11.11
写小说,每日更新,看完了《呼啸山庄》。
2025.11.12
开组会。看《重访灰色地带》。
原文摘抄:在这批新听众的左右之下,传播研究不但没有实现第一代学者所追求的学术自由与独立,反而被套上了市场的枷锁。更重要的是,不少学者对研究本身缺乏必要的反思,包括媒介商业化的后果。由于没有对管理学派隐含的科学至上观念和工具理性做深入探讨,也没意识到引进过程中对西方传播学的多重误读,导致研究不是“引领”和“纠正”市场,而是在“追随”市场,既缺乏独特的议题,也抑制了另一些议题。吕新雨批评说:“在中国当前的媒介研究里面,媒介经济管理的研究占主流地位,它的目标是帮助媒体做强做大,学术研究成了利益集团的某种合谋者。这些研究与中国大众传媒的市场化改革相互响应,其结果是大众传媒日益转向城市中心化,为追求广告目标受众而中产阶级化,这构成了中国社会整体转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感悟:传播学被引入时,第一代学者怀揣着“学术自由与独立”的理想,期望它能成为一种批判和启蒙的力量。然而,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它却戏剧性地走向了反面。这正是“灰色地带”视角的核心。我们引进西方理论时,往往是一种“多重误读”的状态——为了实用而截取,却忽略了其背后的批判传统和哲学根基。结果,我们只学到了“如何为市场服务”的技术,却丢掉了“为何要批判市场”。
2025.11.13
上课。
2025.11.14
看文献《“复数个人”的“共在”狂欢:社交媒介中的共情及其暴力》
原文摘抄:但在个体的表象下,他们实际体现的是群体的意志,只是不自知或假装具有独
立意志而已。这种看似作为施予者的共情也可以是借此在群体中获得安全感和存在感的方式。在群体共情的舆论洪流中,即便有个体意识的主体也容易被各种嘈杂的信息淹没,难辨真伪,更遑论本就想在群体的沸腾中寻找融入感的伪个体主义者。
感悟:社交媒介中的共情其本质如何?何以是一场群体狂欢?缘何演变成暴力?体现了社交媒介时代启蒙的何种难题?网络事件层出不穷,每个人都有权发表意见。很多人的意见只是想发泄情绪,并非关注事件本身。所以一个事件的舆情容易转向极端化。
2025.11.15
看文献《网络民族主义运动中的米姆式动员》
感悟:文献最指出了网络民族主义蕴含着两种潜能。
一方面,它可以是温和、富有创造性的共意动员。如帝吧远征所示,通过戏谑化的米姆(表情包)、有组织的刷屏,它将宏大的民族情感转化为青年一代喜闻乐见的符号游戏。这种方式在官方话语和大众情绪之间找到了一个巧妙的接合点,既宣泄了情感,又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行动的秩序和安全性,从而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另一方面,它又极易滑向冲突性社会运动。当这种高昂的民族主义情绪找不到确切的、可及的外部目标时,其巨大的能量可能在国内寻找出口。在阶层固化、社会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它与民粹主义合流,从对外的矛转向对内的刀,成为社会泄愤的工具。文中引用孔飞力《叫魂》——民族主义情感可能异化为弱者的武器,让无权者在爱国的合法外衣下,行使一种飘忽不定的权力进行报复或牟利。
2025.11.16
看文献《国族的想象:作为修辞实践的网络民族主义 ——对B站《中国历代疆域变化》弹幕的幻想主题分析》
感悟:文献分析展示了用户如何通过对“长安”、“霍去病”、“岳飞”等场景与角色主题的覆诵,共同编写了一部关于“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坎坷艰难而顽强拼搏的中国”的复合戏剧。最终,这些幻想类型聚合成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一强大的修辞视野。这个过程生动地诠释了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理论在数字时代的具体运作机制——共同体不是先验存在的,而是通过共享的符号实践被持续建构的。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2025.11.17
上课,去把论文交了。
2025.11.18
修正毕业论文的框架,大概看了几篇文献,有关于粉丝文化和著作版权法的。继续写小说。感觉这本要写到1月份去了。有了一个新灵感,下一本尝试第二人称。
2025.11.19
现在在看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原文摘抄:我情愿出生在这样一个国度。在那里,君主与人民只能拥有唯一的共同利益,因而国家机器的所有运转都朝着共同幸福的目标前进。为做到这一点,人民和君主必须是同一的。因此,我情愿出生在一个法度适宜的民主政府之下。 我想要生来自由,死亦自由。也就是说,人们如此服从法律,以至于无论是我还是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撼动法律那值得尊敬的枷锁。这是一个温和而有益的枷锁,就算那些最骄傲的头颅,也不无温顺地佩戴着,因为他们生来就不应该佩戴任何其他的枷锁。
感悟:“人民和君主必须是同一的”,提出了一个更根本的原则——“主权在民”。卢梭偏爱一个“年代已经消失在了时间长河之中”的古老共和国。因为时间的洗礼赋予了法律“神圣不可侵犯的古老性”,使人民珍视传统,鄙夷朝令夕改。稳定性是自由的前提,频繁的变动只会动摇共同体的根基。
2025.11.20
去上课。
2025.11.21
继续看卢梭的这本书。
原文摘抄:我认为在人类中存在两种不平等:一种我称之为自然的或是生理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是由自然造成的,主要体现在年龄、身体、体力、智力以及心灵方面;另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精神的或是政治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依靠一种公约,在人类共识的基础上被建立起来,或者至少为人类共识所认可,主要体现为少数人通过损害他人利益而享有的各种特权,例如更加富有、更加尊贵、更加强大,或者甚至让他人臣服。 我们不必追问“自然的不平等”的源头,因为“自然的不平等”一词本身就是答案了。我们更不必追问两种不平等之间是否存在实质性的联系,因为换句话说,这就相当于我们去追问发号施令的人是否一定优于服从的人,在同一人群中,人们的体力或智力、才能或品德是否总是与他们拥有的权力和财富相称。这样的问题适合那些被主人监听的奴隶去讨论,却并不适合那些追求真理的理性、自由的人。
感悟:卢梭尖锐地指出,这两种不平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身体强壮、智力超群的人,在自然状态下可能获得更多食物,但在社会状态下,一个孱弱的贵族却可以通过特权让强者臣服。他辛辣地讽刺道,追问这种联系是否合理,“适合那些被主人监听的奴隶去讨论”,而真正的自由人,应该直接去质疑这种政治不平等本身的合法性。
2025.11.22
终于看完了卢梭的书,开始做PPT
2025.11.23
休息一天。还得写小说。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