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龙新电视 查看内容

2013-2014下龙新播报第七期

2014-7-4 18:19| 发布者: 新闻1202班张浩| 查看: 614| 评论: 0|来自: 龙新电视

摘要: 内容提要 1、“胸器”袭来,媒体风气要扭正 2、BBC已故主持人吉米•萨维尔性侵儿童达500多起 3、互联网上的交锋,微软小冰被封杀 4、本期名人带你走近“美国电视新闻第一夫人”,芭芭拉•沃尔特斯。 ...

第七期播报总稿

一、动态(录音:左淇)

伦理

【题目】“胸器”袭来,媒体风气要扭正

【记者】马俊婷

【导语】近日,台湾某电视台主播陈海茵在现场直播新闻的时候,由于胸部太过有料,导致上衣纽扣飞脱。一夜间,这条新闻成为各媒体的热门点击,将陈海茵推向了炒作的风口浪尖。

【正文】早在201366日,陈海茵在某知名社交网站贴文,表示自己早上赶着出门,忘记穿内衣。经常拿“胸部说事”的陈海茵,让粉丝们挖出去年胸部一马平川的她,今年胸围暴涨,最近更是让人不断刷新眼球,一次“大胸爆钮”,一次“忘穿内衣”,不禁让人感觉陈海茵故意拿胸做秀,以此博取粉丝眼球,为自己增加人气。

【结语】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却频频利用这样低俗的炒作手段,实在令媒体界蒙尘。新闻主播是广大观众可以信赖的资讯出口,应该承担着维护健康的社会舆论大环境。

 

【题目】BBC已故主持人吉米•萨维尔性侵儿童达500多起

【记者】肖菲

【导语】近日,英国“全国防止虐待儿童协会”发布了一个报告,称英国英国广播公司已故主持人吉米•萨维尔,性侵儿童达500多起,其中,最小的受害者仅2岁。

【正文】在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英国,主持人吉米•萨维尔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在3年前已经去世。

    早在2011年,吉米•萨维尔的性侵“超级丑闻”在英国社会炸响,主要受害者为精神病患者和未成年人。萨维尔在世时,至少7名受害人向警方报案。然而,所有案件都因为“证据不足”了结,萨维尔没有受到指控。

    “性侵丑闻”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英国首相卡梅伦也对这件事感到震惊,要求彻查案件。

    迄今为止,调查人员已累计获得500多起有关萨维尔的性侵报告,受害者年龄集中在13岁至15岁,年龄最小的只有两岁。

根据多名受害人的叙述,除了吉米•萨维尔,白金汉郡斯托克曼德维尔医院的3名医生也涉嫌猥亵儿童。

 

管理

【题目】互联网上的交锋,微软小冰遭封杀

【记者】吴汶洁

【导语】最近,微软和腾讯两家公司在互联网上打得火热,原因呢,就是腾讯全面封杀微软旗下一款名叫微软小冰的产品。

【正文】529日,微软发布了一款智能聊天机器人,取名为“微软小冰”,号称“史上最强”。30日举行产品发布会,拜师德云社,并借助奶茶妹妹章泽天的风头造势,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但好景不长,三天后,微信官方就宣布全面封杀小冰,认为,该软件涉嫌泄露用户信息、损害用户体验、涉及多项违规行为。此后,微软和腾讯就开始打起了嘴仗,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互联网展开。

有分析认为,微软是PC时代的霸主,但到了互联网时代,就没有那么大的优势了,只有努力改变,才能适应新的潮流。从小冰事件上能够看出微软的进步,一改之前的严肃风格、娱乐性增加、产品发布周期更快、消息回应也更快。但是,产品发布之前不和腾讯做好沟通,预期需求不足、服务器繁忙,更犯了用户在信息安全方面的大忌,最终也只是昙花一现。

 

【题目】不做选择性失明的新闻

【记者】付勇安

【导语】新闻的灵魂在于真实,一味追求利益而糊弄受众,让受众从错误的新闻中得出更加错误的认识,真是悲哀啊。

【正文】很多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会全然不顾新闻的客观性与全面性。一个事件的发生,不能做到准确报道。

      比如海南省校长猥亵在校学生,给人的感觉是涵盖了整个海南省的学校校长猥亵在校学生。江西的村主任嫁女举办豪宴,给人感觉江西的村主任都很富有。这种选择性失明,很容易造成一种错觉,只能给受众一个大体的印象,或者,让他们把个别的事件当作普遍现象。

 

名人

【题目】美国电视新闻第一夫人——芭芭拉•沃尔特斯

【记者】

【导语】芭芭拉•沃尔特斯,美国电视新闻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性联合主持人,尼克松首次访华团中唯一的女主播,她采访过自尼克松以来每一位美国总统和第一夫人,五次获得艾美奖,当选过“历史上最伟大的流行文化偶像”、“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妇女”,今天我们一起走近“美国电视新闻第一夫人”,芭芭拉•沃尔特斯。

【正文】芭芭拉•沃尔特斯生于1931925,在美国纽约和迈阿密市长大,大学毕业后便进入NBC工作。1963年,沃尔特斯开始了自己的电视新闻主持人生涯。当时负责主持日间新闻节目“今天”的主持人被解雇,公司决定雇佣沃尔特斯临时顶替13个星期。没想到,她这一做就做了13年。1972年,她作为NBC采访组成员,亲历并全程报道了尼克松总统对中国的历史性访问。她于1976年和美国ABC电视台签约,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电视新闻节目女主播,当时年薪100万美元,轰动美国朝野。

在美国的电视荧屏上,芭芭拉•沃尔特斯是一个金字招牌,一棵常青树。作为美国最知名的访谈节目主持人,她采访过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流行歌王迈克尔•杰克逊、克林顿绯闻中的女主角莫妮卡•莱温斯基。在750个独家采访后,芭芭拉•沃尔特斯在访谈类节目中的名声已经到了无人可以匹敌的地步,并形成了其特有的犀利的风格。

芭芭拉没有富于魅力的容貌,或一个好莱坞的名声,但她有一种与任何人都不同的风格。在接受她采访的人们中,很少有人因为她那些尖锐的的提问而生气,这可能是他们感到了她对他们表里如一的兴趣。在其他主播们各显神通、“后浪推前浪”的压力下,年龄渐大的芭芭拉表现出更强烈的竞争性。她工作极认真,极看重自己的观察力和交际能力。

她颠覆了过往女性只能在电视新闻中“端茶倒水”的惯例,一举坐上主播台,奠定了女性在职场上的重要地位。“百万年薪”曾把她推到风口浪尖,令她措手不及,她毫不畏惧,甚至愿意放弃主播台的位置,手握采访本奔走在世界各地,追逐事件的真想,并最终赢得作为新闻记者应得的尊重。

 

 

资讯

【题目】《舌尖上的中国》将拍大电影 春节上映

【记者】姬亚亚

【正文】京华时报讯526日,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和东海电影集团在京启动《舌尖上的中国》大电影项目。导演高群书、薛晓路等到场助阵,据介绍两人有意执导。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正在热播,最新一期《秘境》收视率达2.01,央视趁势宣布联合东海电影集团推出同名大电影。 

据东海电影董事长倪政伟介绍,大电影将拍摄成一部美食爱情喜剧片,讲述一对情侣在寻访美食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且电影版会延续纪录片的人文风格,纪录片中出现的主人公也有可能出现在电影中。影片投资5000万,预计今年春节档上映。

 

【题目】新华社与北京大学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

【记者】左鑫

【正文】继光明日报社与中国政法大学合作,共建“光明新闻传播学院”之后,新华社与北京大学528日宣布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合力培养一流新闻传播人才,共建高校新闻学院成为潮流。打造教学实习基地,培养从业人员基地,开展共建,以此来促进新闻人才队伍建设。

 

二、传媒解读(录音:李艾采)

【题目】(暂缺)

【记者】吴小涛 王美涛

【导语】65日,《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透露,BBC团队日前主动来到央视,商讨了共同研发“舌尖”适合国际市场的制作模式,双方有可能一同打造《舌尖上的英国》。《舌尖》系列将中国纪录片带向了一个较高的位置,但是中国纪录片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期传媒解读将从美食、历史人文以及自然纪录片的拍摄来分析中国纪录片与国外的差距。

【正文】《舌尖上的中国》自从第一季播出以来,备受大家关注,第二季在观众的呼声中播出,收视一路飘红。但是大家在关注美食的同时,也引起了大家对纪录片人文故事以及画面拍摄方面的思考,先后发现了“换树事件”和“弹琴女孩身世造假事件”。画面组接等手段引发广大受众的热议。中国纪录片的生存状态一直都是个问题,《舌尖》系列被称为“拯救”中国纪录片的大作,却引发了如此多的争议。

对比中国与外国的纪录片,我们发现,即使是同一题材、同一主题,我们的作品也与其他国家的作品有较大差距。

美食记录片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它主要介绍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第一季与第二季均分为七个板块,展现了人与食物迁移以及薪火相传;向大家展示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的、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元素;帮助观众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第一季主要讲述人对食物的处理制作,第二季更注重人文方面,在片子中讲述了食物对异乡人的抚慰心灵的作用。总体而言,《舌尖》是从传统与传承方面来解读中华美食。

对比BBC拍摄的《BBC中国美食》,我们可以看出在《四川麻辣片》28分钟的视频中介绍了四川的许多麻辣美食。整个纪录片的节奏紧凑而明快,给人一种愉悦的享受,跟四川麻辣一样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在拍摄过程中镜头一直对准厨房,辣椒成为《四川麻辣篇》的主角。节目详细讲述了麻辣食物的做法,让观众在看节目的同时可以学习到许多美食知识,丰富自家食谱。

历史人文纪录片以《成吉思汗》为例。BBC和中国都拍摄了关于成吉思汗的纪录片。BBC纪录片中以第三人称“他”讲述成吉思汗的故事,认为成吉思汗是一个历经种种磨难最终成就霸业的正面英雄人物。纪录片从他在文学、法律和文化传播等领域的贡献来讲述成吉思汗的一生,视角独特。拍摄是在蒙古进行,真实而且耐人寻味,没有一般纪录片给人的枯燥感觉,俨然是一部历史电影。中国的《成吉思汗》则是以时间为叙述线索,以神秘的原始文化特点、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生动的影视动感画面再现古老、神秘的成吉思汗祭奠的产生、延续、变迁、保护、传承历史,准确地反映成吉思汗陵所传承的成吉思汗祭祀文化内涵。

而在自然纪录片中,BBC会根据片中“故事”内容的不同会采用多种灵活的主持方法,不拘一格。既有以第三人称为主的解说,也有旁白和话外音,还不乏以第一人称出现的主持人。就BBC拍摄的以自然为主题的纪录片中,其主持人风格清新而自然,灵活解构自然和科学信息。BBC的自然类纪录片运用各种方式灵活解构自然和科学信息,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运用景别和镜头调度,巧妙构建视听空间。BBC的自然类纪录片对每一个视听空间的构建都非常严谨,音效、音乐、景别的运用及镜头设计兼具美感与内涵。另外,bbc在拍摄自然类的纪录片的时候能比较系统的讲述一个自然系统,讲述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相比BBC而言我国自然科学类纪录片拍摄在自然条件上有些优势,如幅员辽阔方便了纪录片取材,物种丰富。但总体而言,我国纪录片的制作水平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严肃“说教”的叙述方式。国内的作品往往以一种“传道授业”的思维来叙事,总想通过作品折射出一些东西,容易陷入生硬的宣教模式。而BBC在这方面做得更成功。例如在纪录片《植物私生活》中,主持人大卫·爱登堡用手指轻轻弹一下白藤的茎部,镜头特写蚂蚁的活动,“这些蚁……啊!会叮疼人!我知道……噢!我知道要远远地避开它,森林其他生物一定也会敬而远之。”被蚂蚁叮痛的爱登堡认真地对着镜头说。活泼有趣的处理让人对动植物的共生现象印象深刻,使镜头因此充满了亲切与自然的温馨。第二、根深蒂固的文学叙事思维。我国纪录片受传统文学影响深厚,追求思想性和宣教性为我国纪录片创作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如在《在水一方》纪录片中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水乡的生活和水紧密相连,水乡的生活就是水做的生活,这条河贯穿古镇,这条河仿佛就是一棵大树。。。。。。”(出视频画面)

自然类纪录片目前在我国数量较少,除《森林之歌》等少数精品外,在题材选择、艺术表现、拍摄制作等方面都与国际上的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冠以“中国”字样的纪录片品牌更是少见。其在拍摄题材选取和节目形式的设置上敢于突破传统模式,在自然类纪录片领域探寻新视角,学习和吸收了国外优秀自然类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和经验,在“说”好故事上下了功夫。

我国与国外的纪录片相比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播出渠道更为稀少且其播出频道的影响力不大。中国纪录片想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妨拓宽自然类纪录片的播出渠道,采取增设频道或在具体频道中增设播出板块等措施,提高质量,加快自然类纪录片的制作步伐。

 

三、调查(录音:夏霜)

【题目】探寻大学生相亲

【记者】赵阿香 加依娜

【导语】随着近几年“剩男”、“剩女”的增多,大学生相亲在中国的各大高校中,屡见不鲜。

(视频)《非诚勿扰》视频资料,可用开场时的画面,总体上表现他人气高的资料。

【题目】探寻大学生相亲-父母说:“走,让你相亲去”

【正文】早在2010年的时候,受到《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一系列相亲节目的影响,国内就掀起了一股相亲潮。在这一时间段,大学生相亲人数急剧上升。有些家长认为在大学毕业后,自己的孩子已经接近大龄青年了,再不抓紧时间物色对象,很有可能成为“剩男剩女”。 也有部分家长竟然逼迫孩子去相亲的。不少在校大学生叹道,“被相亲”使他们的节假日变成了“苦难日”。 当然这样一种大学生“相亲热”的现象也让很多人开始思考,在大学这个阶段去相亲到底适不适合? 那些担心孩子婚恋问题的父母是如何看待大学生相亲呢? 在大学阶段就鼓励孩子去相亲的父母又是出于怎样的想法, 采访中许多父母都表示了不同的态度

    在上大学之前,父母都担心着恋爱会使孩子沉陷在恋爱的甜蜜中,影响了学业,而在上大学之后,父母又转而认为孩子已经成人了,要是不尽快物色一个,就会错失机会,将来孩子年龄大了再想找对象就变得更困难了。实际上谈对象、结婚生子在父母那一辈都是进行的比较早,由于那个年代思想观念的影响,即便是到了现在,父母辈的人依然会惯性的认为早点结婚才好,这也成为了他们催促孩子尽快谈恋爱,不得以就动用“相亲”这个手段的原因之一。(面这两个引用语可以用动画视频或者群众演员给玩具小人配音的形式来插入“说好带我去逛街,没想到竟被妈妈‘骗’去相亲,真是尴尬啊……”、“我爸发狠话了,让我毕业3年内必须结婚。”许多大学生抱怨着父母不择手段,也说出了自己面临的压力。

父母们这种迫切希望孩子能早日有个归宿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可不要逼迫孩子,让相亲成为孩子的枷锁,部分家长甚至把孩子的恋爱当成机遇来抓,认为不及时“抢购”就会错失恋爱佳期,这种误区,反而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很多子女在大学阶段可能也并不会着急谈婚论嫁。或许顺其自然的找到真爱,才是他们最为期待的。顺其自然的成长规律更有利于孩子,家长应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信任。

【题目】探寻大学生相亲-同龄朋友秀恩爱,单身何了?

如今,大学生恋爱早已不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了,大学情侣领取结婚证也已不是什么“禁区”,虽然大学阶段的情侣大多都没有经济基础,恋爱、婚姻、家庭,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我们身边还是有未毕业就结婚的情侣,而这些甜蜜的情侣们也让还是单身的大学生羡慕不已,看着身边那些已经结婚的同龄朋友,小俩口日子过得滋润,对单身的大学生也是一种刺激。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身边已经结婚和即将走上婚姻殿堂的情侣们的生活现状

【同期声】

【题目】探寻大学生相亲

【正文】北京一所高校的校园网上关于“如果让你去相亲,你会怎么办?”的调查显示:在参与投票的1279人中,“欣然接受”的占48.88%,“会接受”的占19.33%,“视情况而定”的占23.39%,“不接受”的占6.73%,“不知道怎么办”的占167%。这也说明了大多数大学生对相亲还是持积极的态度,有些大学生中也有单身为耻的思想,有些是看到出双入对的情侣,自己也渴望找到自己的幸福,有些则是受父母的鼓励或催促而去相亲,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联谊会或者相亲会来物色心目中的另一半,这也受到的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有人说在校大学生的主要的任务是认真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连经济基础都没有,谈什么爱情呢?有人说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驱,容易接受新事物,个性也比较张扬,相亲这一方式可能会导致他们自由感的缺失。也有人说相亲能让大学生认识更多的人,扩大自己的交际圈。还有人说爱情是我们自己的事,应当由我们自己做主,而不是听由他人安排。那么大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到底适不适合恋爱或结婚?在恋爱问题上,什么样的方式才适合大学生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有什么看法。

【同期声】

【题目】探寻大学生相亲-大学生要理性看待相亲现象

【正文】心理学专家秦广林指出,大学生相亲低龄化不是金融危机下的偶然现象。随着大学生观念越来越开放、社交圈在变小,大学生开始寻求新的方式来找自己的另一半。值得肯定的是这是一种观念和行动上的突破,对大学生增加了解社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丰富社会经验有一定的帮助。

【结语】大学生作为一个身心发展逐渐成熟的人,有权利为争取自己的幸福而努力。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大学生应该学会自修恋爱、婚姻这堂必修课,懂得爱自己,懂得爱别人。相亲只是恋爱途径的变化,但恋爱的本质并没有变。学校、家长在这其中应扮演引导的作用,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的认识人和事,恋爱应该作为人文教育的一部分,给予重视。

好了,本期龙新播报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收看,下一期我们将推出英文播报,观众朋友们可以登录龙新网,进行收看。再会。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