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查看评论
引用 admin 2012-6-30 13:22
刘海明:别把外地人当“外人”

2012年06月30日09:14  环球时报

  刘海明

  近日在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发生的事件令人深思。事情的起因只是一名四川籍小孩与当地小孩打架,最后演变成300多名四川籍民工等外地民众齐聚当地村委会和镇政府,并与警察发生冲突的群体事件。

  6月28日,沙溪聚集滋事事件已经得到控制,此前在微博上流传的“打死人”的谣言也不攻自破。但我们恐怕还不能松一口气,这个事件的发生反映了某种深刻的背景。

  表面上看,这起事件只是两个少年的肢体冲突演变成群体性事件。但假设是沙溪镇本地的两个孩子打架,后果恐怕不会如此严重。因为不谙世事的孩子打架,并不稀奇。关键这两个孩子正好一个是本地的,一个是外地的,而他们的冲突燃起了跨地域人群长期相处积累下来的不和谐情绪,打破了当地人和外来者之间被证明是相当脆弱的心理平衡。

  排外可能是人的本性。一个人在孩提时代,潜意识中就有“利益领地”的概念。表现为孩子们普遍喜欢独占,不希望外人使用、占用他(她)的资源,甚至对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也很吝啬。这样的心理,在成人社会仍然存在。一个地方的人,对于本地人有着天生的好感,对于外地人的到来,从心理上天然是有所排斥的。在遇到摩擦时,这方面的心理就会表现得更加强烈。比如在沙溪事件中,最初孩子打架,外来的孩子占了上风,当地居民不是平等拉架,而是参与殴打。治安员介入后,也未能秉公评判,而是用暴力手段处置那个四川籍男孩。假如沙溪镇的成年人只是拉架,假如治安员没有惩罚外地孩子,沙溪事件也就不会闹得那么大。

  然而,人毕竟是理性的社会动物。对人性中的弱点,应主动予以规避。如何平等对待外地人,考验着地域文明的程度。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在一点点地被打破,人员流动乃大势所趋。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已经没有绝对的“本地人”了,我们可能因为读书、工作、旅行,很容易地变成“外地人”。尊重外地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权益,遇到纠纷时秉持公平、正义的原则,不因地域、血缘的远近而区别对待。这样,一个地区的口碑才可以树立起来,而这种软实力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无形中有着巨大的好处。相反,只享受外地人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却不能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们,最终会付出沉重的社会代价。

  现在在我们的媒体上,“农民工”、“临时工”、“外来务工者”、“某省人”等词语,出现的频率较高。这些词造成的心理反应不能低估。它们就像一个个篱笆,把人按照地域、等级割裂开来,给某些人带来优越感的同时,也让外来者感到不平等的压抑,甚至埋下仇恨的种子。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仇恨也是逐渐积累起来的。顺便说一句,在沙溪事件中,媒体不能不有所自省,微博的自律及如何更好地接受法律约束也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有句话说得好: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对于现代公民来说,何尝不是在哪里纳税,就在哪里享受福利呢?别再把外地人当“外人”了。

http://news.sina.com.cn/pl/2012-06-30/091424687570.shtml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