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新闻工作者,瞭望周刊社原总编辑、高级记者、离休干部李耐因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5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李耐因同志逝世后,新华社社长蔡名照、总编辑何平、副社长龙新南和秘书长刘正荣到他家中吊唁。 根据他的遗嘱,不举办遗体告别仪式,不举办追悼会。 李耐因同志,原名张宝业,1926年1月出生于山东省禹城县。1939年至1944年就读于山东省济南市省立农业学校,1944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山东渤海军区二分区津浦大队文书、分队长,渤海军区前锋报社报道员、见习记者、记者,第三野战军三纵队(22军)麓水报社记者,新华社支社记者、广播编辑; 1950年8月到1952年8月,任新华社第三野战军总分社记者、中国人民志愿军东线记者组记者、新华社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分社编辑; 1952年8月至1979年2月,任新华社国内部军事组、报纸研究组、《新闻业务》编辑室编辑; 1979年2月至1983年1月,任新华社国内部文教组副组长、组长; 1983年1月至1988年3月,任国内部副主任、《瞭望》第一副总编辑(主持日常工作)、总编辑。1988年3月离休。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李耐因同志几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党的新闻事业。抗日战争期间,他一手持枪,一手握笔,一面战斗,一面报道。解放战争时期,他采写的通讯《覆灭之夜》,描述了淮海战役末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陈官庄全歼国民党杜聿明军的情景。作为新华社首批派出报道抗美援朝战争的记者,他随前线部队转战朝鲜多地,写出了《不朽的友谊》《追击线上》《站在战斗前列的人》等名篇。 1958年3月,李耐因同志被错划为右派,被开除党籍、军籍,被降职、降级,直至1978年12月始得平反。这21年间,他承受着巨大精神压力和生活磨难,心不改,志不渝。 上世纪70年代末走上领导岗位的他,追求事业的激情不减当年,常亲自编写新闻精品,《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豫剧〈唐知县审诰命〉在京演出》、《党组织为马寅初平反恢复名誉》等作品堪称短新闻的楷模。长篇通讯《他为祖国献青春》等新闻作品,鼓舞了一代人。 李耐因同志受命担任新华社报道组组长,旁听了审判“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过程,撰写了充分、翔实、大量的报道:《伪证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大快人心的时刻》等多篇记录历史的通讯,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1983年底,李耐因同志主持《瞭望》新闻周刊的工作。他作为《瞭望》新闻周刊的主要创办者之一,坚持“政治家办刊”,胸怀大局,带领《瞭望》团队锐意创新,勇于开拓,使《瞭望》在众多新闻报刊中快步前进,异军突起,成为全国从多级领导到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主流报刊之一。 李耐因同志一贯重视培养与提携年轻记者、编辑,许多已经退休的老编辑老记者,至今念念不忘他的教诲与“传帮带”。离休后,他依然夙夜不懈地为培养新人而努力工作。就在他逝世前3个月,还应邀在“新时期新华社调查研究培训研讨班”上作专题报告,细述他数十年来从事调查研究的经历和感悟。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