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新闻聚焦 查看内容

快看,不说普通话的《新闻联播》也很美!

2015-5-21 15:03| 发布者: 殷玉鑫| 查看: 124| 评论: 0|原作者: 孟祥超 |来自: 搜狐传媒

摘要: "观众朋友们晚上好!今天是5月20日星期三,农历四月初三,欢迎收看《新闻联播》节目……"如果有一天七点打开《新闻联播》,听到的不是这样的开场语,看到的不是两位不苟言笑穿着正装的中年主播,而是一个眼睛明亮、 ...

  听说了么,"新闻联播"有新主播了!听说新主播不仅不是专业主持人,就连主持节目时都不说普通话、不穿正装。这样的主持人不仅没被换掉,反而被网友夸赞为"最美新闻联播女主播"!更奇怪的是,《新闻联播》里怎么找不到国家领导人的影子了?

2
《全国侗语新闻联播》 [保存到相册]
《全国侗语新闻联播》主持人吴会会
2
《全国侗语新闻联播》主持人吴会会 [保存到相册]

  文/孟祥超

  "观众朋友们晚上好!今天是5月20日星期三,农历四月初三,欢迎收看《新闻联播》节目……"如果有一天七点打开《新闻联播》,听到的不是这样的开场语,看到的不是两位不苟言笑穿着正装的中年主播,而是一个眼睛明亮、笑容甜蜜、穿着少数民族服装、带着特制头饰、有些微微害羞地说着让人似懂非懂"普通话"的漂亮小姑娘,你会不会揉揉眼睛,以为自己在做梦?

  这档《新闻联播》是近期贵州、湖南、广西3省6县的广播电视台联合开办的一档新栏目,名字就叫《全国侗语新闻联播》。混杂着大量汉语借词的侗语,没有国家领导人的伟岸形象,聚焦于侗族6县的民族文化、旅游、节庆、民俗等方面的新闻,力图将最美的侗族风情展现给热爱侗族文化的观众朋友们。

  这6县包括贵州黎平、玉屏,广西三江及湖南通道、芷江、新晃。栏目为半月一期,每期20分钟左右。

  为什么侗族地区的电视新闻人会有次创新之举?他们的动力何在,创新何在?为什么6县联创的节目冠以"全国"名号?身穿侗家服饰的女主播又是如何选拔?在全国200多万人口的侗乡里,这位已经被称为最美新闻联播女主播的侗族女孩是否代表了侗家人对于美的基本定义?侗族文化的传承究竟经历哪些起落?

  搜狐传媒就此对话《全国侗语新闻联播》发起人之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广播电视台台长张芳滨。

  搜狐传媒:当初是怎么想到要创办《全国侗语新闻联播》这么一档节目,且用侗语播出?为什么只有6个县合办就要冠以"全国"的名号?

  张芳滨: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侗族人口为287万人。黎平全县人口53万,侗族人口有38万以上,是全国最大的侗族聚居县。去年,我们县委书记提出了关于黎平发展的"三大战略"。第一个就是文化引领,通过实现文化旅游的率先突破把黎平打造成为"侗文之都"。

  提出这样一个战略之后,我们台就想,如何在文化引领这方面,做做我们广播电视媒体应该做的工作。一些朋友和同事也呼吁,能不能恢复"侗语广播"。

  上世纪90年代,我们这里曾经有过侗语广播,老百姓很喜欢这种接地气的播报方式,很受欢迎。但是因为人员变动,设备、资金这种问题。再加上电视快速发展,广播的影响也在减弱,很多地方有线广播都撤了。侗语广播坚持了三五年就停掉了。

  作为我们广播电视媒体来讲,就想这样(创办《全国侗语新闻联播》)对于传播侗族文化,也是一种好的方式。所以就有了这个初步的设想。

  同时我们也在思考,既然做侗语新闻,如果仅仅是我们一个县做的话,好像也就是自娱自乐的状况。还不如把全国其他几个侗族自治县整合起来,报团发展,扩大侗语新闻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做一档属于我们侗家人自己的电视新闻节目。那个时候,就产生了做全国侗语新闻联播的设想。

  "全国"的名字吧,可能有抢占文化制高点的想法吧。 

  搜狐传媒:在这个想法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问题?我们都知道一般来说跨地区的合作都比较困难,你们有没有碰到其他县不愿参与的情况?

  张芳滨:我们去年12月就向县里提出了《全国侗语新闻联播》这个设想。我们也在台里召集采编播人员开会研究。当时大家都认为这个想法很好,但是难度很大。

  说实话,我也有担心。以我们一个县发起的《全国侗语新闻联播》,如果别的侗族自治县不参与怎么办,后来一个县的台长给我打电话时就说了他们的理由,他们县是苗族侗族自治县,你的节目只做侗语不做苗语,怕会出现不同意见,所以婉拒了我们的邀请。

  我也很理解,但也很担心。如果再有一个县不想做,那你这个"全国侗语"就名不副实了。还好其他侗族自治县的电视台很快回复我们,愿意一起合作。

  同时,台里没有专门的侗语人才,资金、技术也非常有限。我们有好几档自办节目,设备、人员都有限。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要抽出专人和其他县电视台做联络员,还有翻译、制作、审稿、主持都需要人手。

  做这件事我们只能举全台之力。这个节目组我是组长,一个副台长是副组长。有两个人是我们台里专门调配过来的。加上主播有5个人。我们台还有名司机,他也客串过配音的工作。

  翻译、编辑、制作、合成等由黎平广播电视台完成,各侗族自治县明确专人负责新闻文稿、图像素材的传输和节目的播出。

  搜狐传媒:我们看到网上有不少对节目主播的表扬,说她是"最美新闻联播女主播",不过她好像并不是专业主持人,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她?她的服装头饰是经过专门设计的么?

  张芳滨:主播不但要年轻,能讲侗语,她的相貌也要很符合侗家人的审美。侗家人是依山傍水、青山绿水的生活环境,是一个非常恬静的民族。侗家姑娘的眼睛特别明亮,人非常温柔,笑容非常甜美,很有亲切感的那种。和其他民族的人不一样。这个主播不是很好找。

  开始我们定了台里的名工作人员做主播,但她的压力非常大。她会说侗语,长得也很漂亮。但是但是女孩子嘛,要面对三省六县的观众,她内心也非常的忐忑和担心,我就一边让她抓紧练习侗语和学习播音业务知识,一边在准备再找一个备播。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在局文化馆的演出公司里找一找。当天,一个副台长和节目制片带上我们的记者,让文化馆和演出公司的演员,都试着播一播侗语和普通话的新闻。基本上把年轻的、能说侗语的,都试了一个遍。

  后来大家一致认为吴会会不错。她青春靓丽,有民族特色,笑容也挺美的。小姑娘的相貌也符合我们侗家人的审美习惯。

  但是她还要出去演出,出门演出时我们不就断炊了嘛。后来经过局领导、文化馆领导在一起协商,认为这个栏目是县里面创办的一件大事情,(吴会会)一定要全力配合。同时,只要她把节目的出镜时间掌握好,她该演出演出。

  为了提高会会的积极性,我们从办公经费里每个月拿出500块钱,给她作为生活补助。两期播出后,各个县的反响都挺好的,观众的评价也挺好高。我们也在想办法为她解决待遇问题,争取把她留下来。

  我们台最初设想过设计出镜的服装,带有侗族元素和现代气息的那种。但是她把她演出的服装拿过来。我们一看,还是原生态的比较好。我们在节目上看到的就是她的演出服,头饰也是她自己弄的。

  搜狐传媒:除了主播得到表扬,两期节目播出后的实际效果怎么样?

  张芳滨:5月2号,第一期节目播出后,我们也派记者前往侗族的各个村寨,了解大家的收看情况和反应。反馈回来的效果还挺好。采访到一些专家和观众,他们都说,听着用侗语播新闻,看着侗家姑娘穿着侗家的服装做主播,感觉像在自己家里说话一样,感觉很亲切。反响很好。

  我们和其他几个县通过微信公共号发布,在网络上上传,各类网站链接转载,做推广覆盖,传播的方式很多。这也让散落在全国的侗家人看到这个节目。节目播出后,很多外地懂侗语的学者主动加我们的QQ,在里面免费指导我们哪里存在什么问题,哪个词用错了,怎么改。

  现在靠传统传输方式,用邮箱传输节目非常慢。我们的上级主管单位,从其他方面协调了购买设备的32万元经费。我们准备搭建一个数据库和远程下载平台

  节目播出后,一个县的台长跟我说,他们省委办公厅通过市委办公厅了解这个节目创办的形式,那就说明已经引起省里相关领导的重视了。我们县里面也通过别的方式向省文化厅做了汇报,也有上面领导在了解这件事。

  也有相关领导私下也聊过,其他的民族,苗族啊、瑶族啊,这个方案是可以推广之。也可以搞苗语、瑶语的新闻联播。这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搜狐传媒:看来你们在通过这个节目来传播侗族文化的想法很成功,那么在你的记忆里,侗族语言这些年的发展传承有什么变化?

  张芳滨:目前,我们贵州唯一一个入选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就是"侗族大歌",这是一个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合唱艺术形式,是侗族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我们侗家人过去有句老话叫"饭养生、歌养心",可见唱歌在侗家人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活动。以前在侗寨里,经常有老人教歌,大人唱歌,小孩学歌。

  改革开放以后,侗族的人员不断走出去,外来文化冲击也越来越大。人们开始唱流行歌曲、唱情歌,这样的形式越来越多。出去打工的人,侗语也基本用不上了。

  还有,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说自己是少数民族,或者说自己是侗族,好像缺乏一种自信一样,总之有不引以为荣的感觉。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出生的侗族人,很多人不会说侗语。我今年39岁,我身边很多的侗族朋友都不会说侗语和唱侗歌了。

  那时的侗语不单单是弱化的问题,关于侗族文化的传承也是举步维艰,许多专家、学者呼吁保护和传承侗族语言和文化,否则它就会有面临濒临失传的危险。

  这些年,人们对民族文化越来越重视,尤其是"侗族大歌"引起世界范围很多学者、音乐专家的重视后。省、州、县都出台了有关的文件、政策来扶持侗族文化的传播。比如我们县人大就出台文件,把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侗族文化引进中小学课堂里。

  很多侗族文化的传承人,经常被邀请去上海、北京或者国外去表演。这样大家学习的热情就开始高涨了。我的用语可能不太准确,叫做重拾自己的文化自信吧。

  小编有话说:

  在当下北上广深等地大谈新媒体与"互联网+"时,我们是否还记得在那些并不那么发达但却有着自己独特文化亟需延续的地区?在那里,网络传播的概念并不普及,以电视、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仍起到了传递信息、普及知识、传承文化的主要作用,这档《全国侗语新闻联播》就如同一朵清新的乡土之花,盛放在铺天盖地的网络新闻中。在当下这个少数民族文化面临弱化、消失的关口,能有媒体人站出来,在条件差、困难多的情况下依旧坚持通过创办原创新闻栏目来传递语言文化,确实值得钦佩。

  中国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至今仍能够熟练地使用自己本民族语言、使用自己的母语进行读、写,并且能够表达自己内心细微感受的少数民族年轻人却不多,因此,通过电视、广播等主要传播渠道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显得尤为重要。除了用少数民族语言直接翻译、重新编辑央视的电视节目外,少数民族电视工作者们制作自己原创的品牌栏目以满足特定受众需求也不可或缺。目前,一些大规模的少数民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都有自己的电视台,播出自制或翻译其他电视台的电视节目,在摸索中不断完善,寻找自己的定位,目前均已小有成果,甚至出现专门对这些少数民族语言节目的评奖活动;而一些小规模的少数民族,如文中的侗族,则开始寻求传播过程的新思路,联合多地、多方的力量,共同做新闻,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突破:民族规模小不代表其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毕斯塔曾说过:"每一种语言都代表一种绝无仅有的世界观、文化、哲学和思维方式,都是人类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的表现。"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来说,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弱化、消失,都是大家共同的损失。侗族的新闻工作者通过联合力量创办自己民族的电视新闻栏目,以报道自己身边的新闻,向全国人民展示侗族风情,让侗族这个小规模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延续下去,这是对其他少数民族媒体人的鼓励与激励,让越来越多的人有了行动起来的动力和信心,也让我们离少数民族文化百花齐放的那天更近一步。(文/郝思斯)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