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30余名记者无故被解聘 向报社讨说法 ![]() 山西30余名记者无故被解聘 向报社讨说法 ![]() 山西30余名记者无故被解聘 向报社讨说法 ![]() 山西30余名记者无故被解聘 向报社讨说法 ![]() 山西30余名记者无故被解聘 向报社讨说法 近日,微信公众号“phototimes”爆料了山西《三晋都市报》部分记者提出的诉求,摘录如下: 记者,这是个顶着“无冕之王”光环的职业。然而,他们从来不是什么王。记者们常常帮助农民工讨薪,却没想到也要像他们一样去为自己维权,甚至可能面对劳动仲裁或者还要诉诸法院的尴尬。 山西日报报业集团三晋都市报社的30余社聘记者,经历了三年多记者生涯,一直以该报社记者身份采访、报道,有人也因此获得过各类新闻奖,但该报社始终未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现在该报业集团以此为由,不承认其记者身份,致使这些社聘记者面临被“清理”的局面。 正规考试招聘的记者,却被要求交纳订报款数万元和购买报社存酒数十万元,才能转为社聘记者。这是否合理合法?如果被清理,这些钱款怎么退?三年多未签合同,报业集团是否非法用工?他们不得不向报社向报业集团讨要说法,走上了维权的道路。 2015年4月2日,三晋都市报上凡是社聘记者的署名,均把原来“记者”的称谓删除,只留下了名字。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大家的警觉。四下打听之后,才知道是山西日报报业集团欲“清理”社聘记者,不再承认他们属于该报社员工了。4月3日,大家发现,该报纸版面上由社聘记者采写的稿件,连名字也删除了,只剩下了“本报记者”。 其实,这样的结果早已显露苗头。直到4月份,三晋都市报社的社聘记者们仍然没有收到2月份和3月份的工资。由于该报社不是独立法人,其财务结算、工资审批由山西日报报业集团管理。据说,此次的工资问题就是因为该集团管理财务的领导不承认社聘记者身份,不予批复而导致的。 该报社的社聘记者们纷纷表示,“其实这本不该是我们考虑的问题。我干活了,你就该给钱,到时间了,你就要发工资。当然,目前的情况很不正常。集团不承认招聘过新记者,那么,之前三年多的工资都能批,这是否是承认过社聘记者?为什么现在又不承认了,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 社聘记者在三晋都市报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从实习转见习,从见习转社聘,包括频繁的调动部门,每次都有公布的红头文件。 2012年,在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李蜀昌兼任三晋都市报社社长一职后,先后于2月份和10月份招聘了两批实习记者,共计三十余人。这些记者均是在通过了该报社的笔试、面试后,从数百人中选拔出来的。 这些实习记者以“实习记者”身份,持有该报社印发盖章的工作证开始采访撰稿,并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同时领取该报社发放的工资,享受与正式记者同等的福利待遇,各类补贴、保险除外。 随后,这两批人于2012年7月和2013年初先后转为见习记者,继续记者采编工作。期间,报社为了扩大报纸发行量,以“为转正加分”为由,要求见习记者向报社交纳200份报款。绝大多数记者为了这份工作,忍痛向报社交纳了每人一万多元的报款。 在2014年1月份和10月份,三晋都市报社将数十名见习记者又分批转为社聘记者(期间该社新媒体部招聘了多名实习记者)。为此,该社出台了考核方案,即在个人产量、平时参与活动、订报和经营任务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方案规定,每人订报或购买报社顶账回来的酒一万元,可获得2分。 最终,有的人交了3万元订报款,有的花了10万20万30万元不等的价钱买酒,也有人直接交了数万元,以换取经营任务分数。总分提高了,达到一定分数的人共26人,便顺理成章地转为社聘记者了。 而交不起这些钱的人,因为分数低,未能转社聘记者,被分派到经营部门继续试用,报社也不再给其发放工资,更没有声明解聘,这些人与报社的关系至今不甚明朗。他们也参与了此次讨说法行动。 报社一直以“交钱提高考核分数”为诱饵,诱使众人以为转为社聘记者,就离得到报业集团的劳动合同不远了。为此,各人想尽办法,向家人要钱,向朋友借债,将数万数十万元巨款纷纷交给报社。让人难以想象的是,最终换来的是被报业集团不发通知而无声地“清理”的结局。 传媒大观察转载此文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此文不代表传媒大观察观点。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