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有意外,你们就当我是战地记者牺牲了。假如现在需去战场采访,我第一个报名,否则就不要当记者。”面对家人、朋友的担心,陆兰婷这样说。 并非危言耸听,舆论监督报道不好做,陆兰婷的每一个采访现场经常如同“战场”。 不怕“碰钉子”的她,有过冒着生命危险与贩卖枪支弹药的犯罪分子接头的经历,有过暗访地下食品加工窝点、假烟窝点的经历,有过单独与卖火车票的票贩子周旋的经历,还有过一个人进入赌场暗访被跟踪恐吓的经历。 所有的这些经历,都是为了把真相传递给社会。为了揭露某人寿保险的虚假宣传推荐会,在明知是骗局的情况下,陆兰婷会自掏腰包花了2万元买保险产品。为了一个简单的群众投诉电话,她可以一次次地往返于市区和郊区。为了采访取证,她更是一次次冒着危险,深入虎穴和违法人员周旋。 陆兰婷今年56岁,成为一名记者时,已经34岁。这个年龄的许多女性,更愿意过“安稳”的日子,完全没有任何新闻工作经验也并非新闻科班出身的陆兰婷,选择了从零开始拼。她说:“那时候,孩子还很小。每天一大早,我抱着孩子从天山路的家转公交坐到外滩,再步行一段路到北京东路的单位。为的是能第一个到办公室,抢到好的新闻线索。” 说是抢好线索,事实上却是经常挑走许多人不愿意做的那些“脏活”、“累活”、“苦活”,比如拆迁、垃圾场投诉等。一个大热天,她接到投诉后一个人跑到郊区足足有五六个足球场大的垃圾场,高温下散发出阵阵恶臭,陆兰婷的鞋子走一遭就报废了。当时,恰好该区的副区长在电台做夏令热线,陆兰婷现场联线,说:“我只是把我看到的现场描绘一下。”“亲眼所见的现场”经过电波传播,正是最有说服力的新闻。几十年如一日“不计成本”的现场报道经历,也让当年那个零起点的大龄职场新人,如今成为了上海东方广播中心采访部所有新人入职的“第一关”。在新闻中心采访部现在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新进的记者,一般都先要到“听众热线”栏目锻炼一段时间,第一个老师就是陆兰婷。 她从事舆论监督报道23年。其中有不少报道先后获得十余项全国和上海新闻奖一、二、三等奖,陆兰婷也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和上海市长江韬奋奖。她说自己还要继续拼下去。“我最想拿一次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比起对新闻奖项“大满贯”的渴望,更没有人会怀疑陆兰婷“拼”背后的真正意图。“当把新闻事件传递给社会后,能为老百姓解决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应该秉承的职业精神。”(记者 李君娜)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