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新闻聚焦 查看内容

不平凡的“平凡热”——透视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热播现象

2015-3-29 09:59| 发布者: 刘艺| 查看: 123| 评论: 0

摘要: 新华网上海3月28日电(记者许晓青)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同名小说的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近日在中国电视荧屏热映,收官阶段收视率在全国同期播出的影视作品中名列前茅。与此同时,小说《平凡的世界》再度脱销 ...

 新华网上海3月28日电(记者许晓青)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同名小说的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近日在中国电视荧屏热映,收官阶段收视率在全国同期播出的影视作品中名列前茅。与此同时,小说《平凡的世界》再度脱销、加印。

    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分为三部,1986年至1989年发表,于1991年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小说讲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面对社会变化、现实压力和人生抉择的时候,以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为代表的一群普通人坚守梦想、追求美好生活的故事。

    距离路遥当年开启这部小说创作已有约30年,究竟是什么引发了新一波的“平凡热”?近日多地举行专家研讨会,透视不平凡的“平凡热”现象。

    文学评论家雷达用“穿透时代的生命力”来形容已故好友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雷达在看了电视剧后很感慨。他坦陈:“在上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盛行的时候,自己还无法完全意识到这种生命力。”

    也有人担心,路遥散文诗式的语言究竟适不适合影视改编?在最早发起这一影视拍摄项目并进行全国首播的上海、北京两地,专家们认为“电视剧的魅力,首先得益于小说自身的魅力”。

    曾参与审看剧本的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说,“原著中的一些精彩细节都被电视化了”,“播出之后,时间越长,它的发酵越大”。他认为,大家从电视剧里发现自己和时代的联系,发现自己和主人公的关系,这个现象非常值得思考。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史诗,具有‘阳光穿透云层、融化冰雪’的力量。电视剧热播再次证明,在今天的中国,依靠勤劳奋斗来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主题不会过时,而且可以再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府参事毛时安说。

    在多场研讨中,不少专家将《平凡的世界》与2014年秋季以来曾引发收视热的《北平无战事》《老农民》《红高粱》等进行比较。一些专家认为,这些作品虽然题材各异,但有一个共通点——一种“中国式审美”正在电视荧屏逐步回归。

    “今天当我们创作农村题材时,往往会去写宗族大姓之间的不和谐,或者就是脱离农业生产,完全娱乐化了,但《平凡的世界》里却完全是对‘善良’的呈现,这恰恰是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力量。”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阎晶明说,人们可以从这部电视剧中找到当代生活与普通中国人自觉的传统文化勾连。

    青年剧评人李星文认为,这部电视剧忠于原著,也“刷新了原著”,导演组构筑的服装、造型、选景等都竭力还原散文诗式的路遥风格;而对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又进一步增加了温暖的元素和英雄主义的表达,可以连接起不同时代中国人的审美。

    尽管对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使用方言及画外音等,观众有不同看法,但来自视频网站的数据显示,“80后”“90后”并不排斥这部“乡土剧”,甚至成了追剧主力。专家分析,青年观众中有的当初就是路遥的忠实读者,有的则是第一次通过影视剧接触《平凡的世界》,而绝大部分人都可从中找到精神共鸣。

    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李国平认为,路遥的写作看似平铺直叙,却是写给未来的。《平凡的世界》可以关照到当代人的情绪、呼应着当代人的诉求。

    电视剧临近尾声时,还保留了路遥原著中提及的“外星人桥段”,不少观众感到惊奇。李国平说,外星人的出现一点也不荒诞,反而可以增进青年观众对那一代人的理解和认同。“那个时代,我们订《飞碟探索》,关注星空,充满求知欲和想象力。没有那个时代的空气和土壤,路遥不会横空出世。”

    关注青年收视群体心理变化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分析,《平凡的世界》其实是当代中国的一段青春记忆。“从另外一个意义讲,今天我们的青年并不缺正能量,而缺的是唤醒这种正能量的可能。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真正能够触动青年人灵魂的一些东西。”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