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新闻聚焦 查看内容

南香红:记者职业的生命线可以有多长?

2015-3-20 12:57| 发布者: 刘艺| 查看: 109| 评论: 0

摘要: “ 记者的生涯 ”   多长时间才能造就一个好记者?在和一个资深媒体人讨论时,他给出的答案是:起码十年。经验、阅历需要锤炼;学识、智慧需要积累;人生况味需要体悟。但是,现在有多少人能耐住十年的寂寞?    ...

“ 记者的生涯 ”

  多长时间才能造就一个好记者?在和一个资深媒体人讨论时,他给出的答案是:起码十年。经验、阅历需要锤炼;学识、智慧需要积累;人生况味需要体悟。但是,现在有多少人能耐住十年的寂寞?

  2014年的中国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除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遭遇挑战外,让人心里更慌乱的是新闻人才的流失。

  “纸媒已经招不到好人了”,我认识的好几位老总摇头感叹。不仅招不到“好人”,更留不住“好人”,记者跳槽改行几近常态。媒体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抽干”,留下的也心旌摇动。这种状况对于中国的媒体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让人扼腕叹息的事。

  在中国,真正的新闻专业主义并没有长成“势”。无“势”之群体,必然无法形成整体上的“高原”之态,就算其中的个体不乏优秀者。而行进在路上的中国媒体和媒体人又遭遇如此舛变,让人不得不有后继无人、无高人的担忧。

  “ 记者的角色意识 ”

  我曾经总结过“杀死”记者职业生涯的几大原因,比如:1.新闻理想与现实的冲撞。2.很难找到成就事业之感,不断重复自己的厌倦让人心灰意冷,很多人为此而苦恼、抑郁、迷茫。3.这个职业所承担的职业风险和收入、社会认同相比严重不等值。

  在中国谈记者的职业空间让人觉的是一件奢侈的事,尽管中国遍地都是新闻。记者在中国很难作为一个终身的职业,是现实,也是传媒人的共识。每每在中外媒体共同采访的场合,我们会看到,中国媒体基本上都是30岁以下的人,而外国媒体多白发人。二十多年来,中国媒体和媒体人周而复始地动荡、流动,使记者成为一个吃青春饭的职业,而年龄的大限似乎不超过 35岁。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媒体的集体尴尬。

  在现实没有提供更多的成就职业化记者的条件下,个人的坚持就更加珍贵,而之所以能够坚持,我想清晰的“角色”认识必定是其重大的动因。记者无论在任何社会里都是一个值得做的职业,只不过在中国,更要想清楚做记者的失与得,想清楚自己要在记者的路上走多远。

  《南方人物周刊》前段时间在招记者的时候,使用了一个词:“笃定的写作者”,这是他们要寻找的人。笃,就是忠实,就是一心一意,就是笃信而不动摇。没有这些品质,在这个嘈杂的社会,不可能有一份写作的心境,自然也不能有所成就。

  “ 记者的修炼 ”

  记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流浪者,他总是在这个世界上不停地游走,哪里有新闻他就去哪里。但是记者需要在纷杂速死的新闻里发现一些 “永恒”的要素。

  一个在他所关注的领域能够站到制高点,掌握话语权的记者,表现之一就是他能够俯瞰式地把握全局,对这个领域所发生的事和将要发生的事了然于心,对这个领域对于社会的影响,对于这种影响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准确而又敏锐。他对于这个领域的发言就是媒体的标准,他的存在控制着媒体发言的可能高度。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