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网新闻中心主编李大明(传媒大观察图片 大陆\摄) 编者按:3月16日,由传媒大观察与新媒体指数联合主办的2015年全国两会新媒体报道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今日头条、人民网、新浪网、中国青年网、南方都市报等多个媒体形态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两会报道经验总结分享,数十家媒体代表逾50余人出席研讨会。以下为新浪新闻中心主编李大明发言实录。
首先感谢主办方诚挚的邀请,很高兴有机会出席这样一个活动,和大家分享新浪新闻中心在今年两会期间做的一些报道。特别感谢主办方安排我第一个出场,抛砖引玉一下,我的主题是我们如何做到革故常新的。
首先解释一下革故常新这四个字,套用了一个成语,革故鼎新,再加新常态。我们也考虑过是否像其他门户一样直接用新常态作为两会专题的主题,后来觉得还是应该讲究一点韵味,新造了这样一个词。
这四个字代表什么意思,有一个解释:革:改变思维打破定式,打破常有的门户网站报道两会的方式。故:学会讲有情怀的故事,两会对于大家来说离我特别远,会议议程略显枯燥无味,我们想通过人物故事拉近两会和受众的距离。常:指的常规操作,万变不离其宗,两会围绕哪些议题都是事先设定好的,我们想怎么在常规操作里呈现精彩的内容。新:这是我们今年着重要做的,通过各种形式的创新,包括报道方式,包括元素设计,用各种这样的手段打造属于新浪新闻的品牌。
我从事两会报道有十一年,之前十年在新京报,这十一年做下来的感受是:像现在的两会报道模式,媒体和受众之间是分开的,对于媒体而言,他们有自己的话语权,自己的传播力,更有强大议题设定的能力。他们专注于两会这样的议程,围绕这样的东西进行阐述和报道。带来的结果就是我报道什么,读者你就看什么。这样的一个后果在近两年显现得特别突出,受众扮演的是看客的角色,是被动接受的。可能会导致一个恶性循环:就是我不关心,我就不看,我不看更不关心,如此循环下去。
今年我们在做两会头脑风暴的时候提出了这样一个思维:用互联网思维去报道两会。我相信在座各位很多人都听过关于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小米的黎万强在<参与者>一书中曾提出过两个观点:其一是尖叫,你的产品是否引发用户的尖叫。另一个是你的产品是否能让用户愿意去分享给他的朋友。
分两个维度来看,尖叫,主要包括创意,超出预期,用户体验,这三者决定了用户是否愿意去分享你的产品。分享这一块,用户最愿意在朋友圈分享的东西,必须是他关心的,好玩的,有趣的,有价值的,可以作为谈资的。我后面讲的新浪在今年两会报道中做的一些工作,基本都是围绕这两个纬度进行的。
这是我们今年两会开始之前做的一个海报。今年我们按照互联网的思维秀了一下,毕竟在互联网时代“会叫的孩子才有奶吃”。
现在把四个字进行分解:
革,打破常规颠覆式创新,给用户不一样的体验。
不知道大家在两会期间是否浏览过新浪新闻的首页?上过的应该注意到我们在头条区加了一个横切,这一块区域是最抢眼的位置。3月5日,李克强做报告的当天,我们在横切这一块推荐了6条新浪独家重磅的新闻。
接下来要讲的是我们今年两会专题报道里最大的两个亮点,第一个是主打个性化的聚合头条,这是我们在这种两会报道里的一个尝试。我们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在这一块是把决定权交给用户,让用户决定他看什么,这是一个尝试,以往PC端报道还没有尝试过的。
这是我们关键字的订阅系统,聚头条会根据用户选择的一些关键词适时进行不断的变化,这一块有实时的热门关健词,都是根据此前用户在每一条点击中更为关注的点搜集并总结出来的,比如对反腐,一点马上出现就是专门定制的新闻首页,不像过去编辑做出头条给你看什么就是什么。现在就是把决定权给用户,让用户自己掌握。
第二个是我们这次推出的地域推送功能,很多人此前用过地域推荐,我们没有用这个概念,而是改为地域推送。假如根据IP分析,你在北京,那么北京发生的事情是否就一定是你最关注的?如果用这概念,无疑会缩小内容的范围。我们这次换了一个概念,叫北京人都感兴趣的事情,一下子就从一个特别小的区域扩展到你这个群体身边的人都在看什么东西。
通过这样一个点击,对北京用户看过的内容进行一个实时的排行,来自北京的用户可能会对以下的内容更感兴趣。左边是地域的推送,关于两会的资讯,这是对用户行为提炼的内容进行二次推送,形成一个闭环。
故:
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故事,我们在两会期间推出的一个栏目,叫民生10问,从每个人身边发生的事情和用户所关心的内容提炼出了十个领域,比如养老,落户,股市,收入,房价等等,从十个领域通过采访,将个人故事融入社会大背景和整个宏观政策面下进行展示。
两会面孔是我们今年两会推出的聚焦会场内外焦点人物的栏目,一共推了五个人,两会面孔:赵本山,因为之前赵本山能不能来两会是最大的悬念,我们在春节前在沈阳和铁岭呆了两个礼拜,但这个稿子一直没有发出来,最终于两会面孔结合起来,把赵本山单纯的传言产生的影响放在两会背景下,我们同样做了赵冬苓、蔡达峰、蒋洪、黄宏的人物故事。
常:
常规报道的创新是从页面设计开始的,2015独家策划,用九宫格的方式进行呈现。点开一个之后,用卡片化的方式进行排列。对于大家而言,本来两会就很烦燥,如果都是专题都是一陀一陀的文字连,无疑大家兴趣会降得更低,怎么让页面更好看,用卡片化的方式更简洁明了。
这也是今日重磅,也是卡片化的模式。进行减法,让人更有心情阅读。今年强调用户体验,起码看的时候心情愉悦,不是苦大仇深的去看。
这是我们做的政府工作报告,要点分析等等。这是图片的一个结合,包括最现场,资讯台等等。
两高发言人解读报告,实现商业门户的第一次。以前这样的活动都是由传统媒体干,从报告出来的十二点左右到传统媒体把稿子发出来,差不多要超过12个小时。对于现在的时代而言,12个小时无疑太长了。如果读者等待12个小时再看这样的解读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我们主动和两高进行联系,他们有这样一个诉求,也愿意第一时间进行发声,一拍即合。
新:
报道模式创新,用更多的产品让用户尖叫。这两个图是我从产品上截图下来的,这是我们今年重点打造的,入围者有五百到五千的微博红包。
这是门户首个新闻众包产品,我们报什么由大家来决定。选题进行了九天,有效选题六千多个,最终入围五个。我们后台编辑都已经疯了,从来没有见过用户这么踊跃,不知道是产品的成功,还是红包的成功。
我们第一期做的主题是燃放烟花炮竹,当天有超过十个的网友选择了这个主题。第二期全面放开二胎。第三期是养老,第四期反腐,还有立法法。
通过我们对六千多个选题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囊括了过去一年新闻热点,依法治国,新常态,这些东西都有,从用户反馈来的东西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关心民生问题,关心自己身边的事。比如养老、收入、食品安全等等,这些领域说明了其实大家并不是不关心两会,只是害怕看不到我关心的东西。只要找到了这个点,大家还是愿意参与两会的选题制作和讨论的。
我们把入围的用户称为代班主编。整个活动的流程是这样,我们作为发起人来进行三端推广,吸引用户参加。选题到来之后,我们会在这些海量的选题中进行筛选,选十条左右最有价值、最有分量的推荐给选题小组,这个小组有5个人,包括新浪网总编辑在内,由他们确定当天的选题。
为什么选择这个选题,不选择那个?我们对于选题的把握有两条,第一跟大部分人利益相关,第二是两会当天的热点,还要考虑到制作周期,因为这个栏目是按天计算的,如果一个选题用一周做,就不会在这里呈现。
我们把当天选题确定之后,一般是十一点半左右,安排专职的编辑团队按照主编给出的采访方向进行一个写作。写作之后不是立即发布,我们还会和选题的提供人,代班主编进行联系,大致讲一下文章是什么样的格式和内容,然后再进行发布,这以后再推广,吸引更多人参与,形成闭环。
我们想通过这样的行动,体现门户网站报道两会的差异性,让用户真正参与到选题中来,让用户对新闻有兴趣,强化新浪新闻的品牌,增加用户黏性。
接下来是我们这次两会推出的新鲜东西。
使用可穿戴设备,第一视角呈现两会的安保、服务、会餐,委员的活动等,第一时间把现场信息拿出来,进行一个剪辑。
这是另一个产品,谈了很多代表委员,最后答应的有四、五个,有崔永元、王刚等。别人手机里会拍什么?大家都有一个好奇心,我们就想做这样一个产品出来,代表委员手机里两会,其实和我们普通人也没有什么,各种追星,各种拍美女,各种好玩的,把这样的图片拿出来进行整合,呈现给用户。
这是我们的一个产品,强哥的KPI,KPI的噱头不太好,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什么,下次如果再做肯定要换一个词。对强哥过去一年满不满意,满意就给一个小红花。
我要讲的东西就这些,谢谢大家!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