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新闻聚焦 查看内容

评新华全媒头条《十大“烂尾新闻”,烂在哪儿了》

2015-1-27 16:42| 发布者: 殷玉鑫| 查看: 106| 评论: 0|原作者: 牛春颖 |来自: 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摘要: 通观这些“烂尾新闻”,大多背后有几种套路: 第一种套路是对舆论热点“鸵鸟式”回应。奉“多说多错,不说不错”为法门,惯见伎俩包括“挤牙膏”“踢皮球”。新华社曾追问一笔糊涂账“城市停车费去哪了”,至今 ...

 □本期点评人:牛春颖

  “你使三板斧,我打太极拳;你用回马枪,我有拖字诀”

    通观这些“烂尾新闻”,大多背后有几种套路:

    第一种套路是对舆论热点“鸵鸟式”回应。奉“多说多错,不说不错”为法门,惯见伎俩包括“挤牙膏”“踢皮球”。新华社曾追问一笔糊涂账“城市停车费去哪了”,至今一些部门仍未公开;同样,甘肃庆阳民警酒后打断女子手指,在一些部门沉默推诿中,至今未见处理结果。

    有些部门也许认为,舆论监督只是热乎一阵,于是以静制动,坐等“新闻”变“旧闻”,幻想尽快淡出舆论和公众视野。

    然而,在愈来愈开放的舆论环境下,“装鸵式”做法显得越来越不明智,于是出现第二种套路——“热回应冷处理”。

    有些部门和单位在新闻事件曝光后“第一时间”做出回应,反应倒是迅速,但缺乏实质性后期跟进调查或处理措施。“迅速”背后显然并非出于“给人民群众一个真诚负责任的交代”,而是以“危机公关”“积极应付”,娴熟运用一套流程打磨公众耐性。其特点:表态快,处理慢;发布多,真相少;重道歉,轻问责。河南南阳艾滋病拆迁中,官方虽然多次通报,然而究竟谁指使了艾滋病人、背后真相如何,至今依然迷雾重重。甚至连公开通报,都有了一套流行的说辞,如:“第一时间”“高度重视”“相关部门”“亲临指挥”……

    围绕公共事件的信息公开,已经沦为一场公众舆论和某些责任方比拼耐力的角逐游戏:你使三板斧,我打太极拳;你用回马枪,我有拖字诀……你来我往中,公众迫切要了解的真相和结果模糊依旧。

    (《2014十大“烂尾新闻”,烂在哪儿了》,有删减)

    如果给你一个任务:用2500字写出一篇文章,不仅要陈述年度十大“烂尾新闻”,还要为这些新闻分门别类,并分析其成因,最后再提出解决办法,你会怎么写?

    金字塔式结构,会显得拖拉;“三段式”写作,会显得守旧;华尔街日报式写作,又会有些故弄玄虚……焦头烂额之间,不妨读读新华社新推出的新华全媒头条《2014十大“烂尾新闻”,烂在哪儿了》,文章发表在2015年1月15日的《新华每日电讯》上,同时可以通过登录网站、微信扫描等形式阅读。

    初读,语风犀利

    都说文章中的引号多了,让人看得累,这篇文章却是个例外。文章不长,引号却洋洋洒洒几十个,除却少数的引语和特定称谓,20余处用在了比喻上。

    在对河南“艾滋病”拆迁一事质疑时,文章写道:“艾滋病拆迁”这条“裤子”里究竟藏了多少“腿”?

    在讲述相关部门、单位对烂尾新闻的处置态度时,文章写道:“你使三板斧,我打太极拳;你用回马枪,我有拖字诀。”

    在剖析一些部门等待新的舆论热点冲淡事件关注度时,文章写道:“2014年下半年,先是昆山爆炸事故,让麦当劳、肯德基等跨国快餐企业从供应商黑幕曝光中‘脱身’;紧接着,黑龙江省3名罪犯杀人越狱,又为这起爆炸事故充当了‘新闻救兵’……”

    在许多大家的文学作品中,比喻是一个看家本领。鲁迅的杂文中,就有大量新鲜贴切、生动形象、尖锐泼辣、深刻有力、言简意赅的比喻。新闻作品与文学作品虽有本质不同,但如果将比喻运用精当、贴切,也能化繁为简,使表达更为有力,令读者感到酣畅淋漓。在这方面,《2014十大“烂尾新闻”,烂在哪儿了》一文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文中的多个比喻可谓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甚至有些比喻是多数人心中有笔下无的,比如将不作为比喻为“鸵鸟式”回应、将热点变换快比喻为“散光现象”等。

    再读,布局巧妙

    《2014十大“烂尾新闻”,烂在哪儿了》的妙处在语言,更在逻辑。如果按照“事件—原因—分析—解决”这般写作,一篇关于烂尾新闻的盘点几乎没有什么出彩几率。逻辑,是记者必备的“写作工具”,这篇文章的“胜出”就在于甘泉、刘阳、双瑞、梁军4位新华社记者的逻辑。

    其一,将十大烂尾新闻“打散”处理。文章的第一个小标题为“网民关注2014年十大‘烂尾新闻’”,按照常理,读者会以为是十大“烂尾新闻”的“堆砌”。其实不然,文章直接点出网民对一些问题的处理并不满意,并通过“意见”带出“烂尾新闻”:一是“有的回答”未见实质,引出两条新闻;二是“有的回答过于程式化”,引出一条新闻;三是“有的干脆连个起码的回应都没有”,引出一条新闻。全文共4个小标题,十大“烂尾新闻”则分布在3个小标题下,这种处理方式的最直接好处是,以新的观点和表达在几秒钟之内留住读者,而不是让读者一口气先看10条“旧闻”。

    其二,平行中隐藏递进关系。初读文章,由于十大“烂尾新闻”的“零星”分布,会让读者感觉文章的4个部分是平行的,实际上,4个部分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先说表面现象——相关部门的回答不令人满意;再说成因——是哪几种回避套路促成了这种不满意;再说心态——相关部门或者事件当事人为什么选择将新闻拖“冷”的“战术”;最后说解决办法——住建部门治理“烂尾楼”的点名、问责做法值得治理“烂尾新闻”借鉴。

    逻辑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逻辑学对编辑、记者而言尤为重要。什么样的逻辑表述最好?应该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逻辑混乱不能称好文,逻辑像“吆喝”,第一、第二、第三地表示下去,也难成精彩之文。如《2014十大“烂尾新闻”,烂在哪儿了》般“低调而奢华”就不错。

    但是,还要多说一句,作为全媒体产品,《2014十大“烂尾新闻”,烂在哪儿了》还有很大的操作空间。目前而言,该文通过二维码扫描之后,在手机上呈现出来的全媒体产品过于简单,只是文字与图片的结合,并没有想象中特别。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