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的专业化:问题与建议——从新闻网站核发记者证说起 ● 张志安 武 茜 明年1月起,我国将在新闻网站正式推行新闻记者证制度,首批实施范围是经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批准、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一类资质并符合条件的新闻网站。首批有资格获得记者证的新闻网站,主要是中央和地方新闻单位设立的新闻网站以及一些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一类资质的行业网站。申领人员应为新闻网站编制内或者正式聘用的专职从事新闻采编工作且具有一年以上新闻采编工作经历的人员。因此,新浪、搜狐、腾讯、网易等有网络新闻发布功能的商业网站,因为只有二类资质,并不在核发记者证的范围内。 新闻网站存在的问题 有评论认为,新闻网站采编权的开放,使网站记者与传统媒体记者具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这对于新闻网站而言,既是利好,又是挑战。新闻网站拥有采访权,意味着拥有更广阔的报道空间。以前一些对网络媒体限制的机会,一些传统媒体独享的资源,将不再因为独立采访身份的缺失而被阻隔。与此相对应,网站记者也要承担起应有的义务,这实际上对网站记者的政治素养、新闻素质、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① 今年是中国正式接入世界互联网20年,网络新闻和网络媒体自上个世纪90年代兴起之后深刻改变了中国新闻业的结构。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认为,“互联网技术的迅速迭代和运营模式的提升正在解构和重构着新闻机构的组织流程和商业模式,同时也冲击和改变着媒体组织和媒体从业人员的现状,也在改变既有的价值体系”。② 笔者认为,将新闻网站的从业者人员纳入新闻采编队伍管理,正是用制度化方式来确认其职业地位,推动其职业认证,提高其职业门槛。其背后也充分证明了新闻网站作为主流媒体的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以此为起点网络新闻操作如何逐步走向专业化,如何克服新闻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认为,当前的新闻网站存在以下问题: 1.新闻网站尚未成为理性对话的舆论平台 传统新闻生产强调事实至上,在信息源的筛选过程中,新闻记者主要靠人际关系网从信息源那里获取新闻线索,而且对不同类型新闻线索的依赖和习惯背后是新闻作为社会建构的“框架”,是社会权力结构的“再现”,公众舆论在传统媒体的话语建构中很容易被制造或代表。但在互联网时代,以新浪、腾讯等为代表的商业网站,虽没有时政新闻的采访资质,却尝试在整合新闻的基础上形成巨大影响力。同时,商业网站提供的互联网平台已经成为中国社会舆论场的主要空间。 不过, 由于网民的在线表达还缺乏足够的理性思维、不信任社会情绪的集中爆发以及碎片化的网络传播机制,都容易导致网络舆论的极化或非理性现象。再加上部分网站为吸引点击率而采取的“标题党”手法或者对网络新闻的煽情处理,都更加容易加剧网络上的民粹倾向。总体上来说,网络新闻平台尚未建立理性对话的规则和氛围,网络舆论也无法真正发挥促进社会共识的功能。 2.新闻网站从业人员的职业满意度不高 在互联网时代,新闻多数是非原创的,网站编辑对新闻的选择、整合和挖掘决定了新闻产品的质量,也决定其能否吸引更多的受众。不过,从整体行业生态看,新闻网站从业者的职业满意度并不高,由此影响了他们的职业认同和工作热情。 据《中国网络新闻从业者生存状况调查报告》③显示,网络新闻从业者对现在工作的总体满意度处于中等附近水平,特别是对于“工作报酬”、“福利待遇”、“升迁机会”、“工作时间弹性”、“考核制度”的满意度比较低。大多数从业者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中等偏下阶层,仅有0.55%的人认为自己属于社会高等阶层。在职业认同方面,受访者对于“自己是一个新闻工作者”有较高的认同度,但他们觉得这一身份并不被传统媒体同行和政府所认可,主观与客观存在着较大差距。工作忠诚度方面,28.5%的从业者想“在5年内转行”,有3.5%的人“现在就想离开”。在职业伦理方面,受访者对于“接受被报道者现金馈赠”、“在企业兼职”、“为企业担任公关工作”的做法最不认同,但认为这些现象在网络新闻界客观存在甚至有一定普遍性,有一些行为如“接受被报道单位或个人的招待用餐”、“主动淡化不利于重要广告客户的新闻”等现象较为普遍。 3.网络新闻实践中存在专业失范和伦理困境 首先,商业网站的新闻生产主要受市场化主导,因而容易出现“标题党”、大客户保护名单等违背新闻职业伦理的现象和行为。尤其当商业利益和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新闻网站很可能将商业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就笔者观察来看,大部分的新闻网站在内部都没有建立编辑部和经营部之间的“防火墙”,甚至不少重点新闻网站、媒体网站的频道都采取了业绩考核制度,都需要承担创收任务。这,导致网络新闻的公关化和软文化,对新闻生产的专业原则和独立性伤害极大。 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曾指出,作为新闻平台的新媒体,其行业规范、道德自律、社会责任感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标准还差之甚远,具体表现如下: ——编辑安排与标题制作均过于迎合,追求“抓眼球”,缺乏专业新闻应有的严肃与审慎。 ——堆砌而缺乏选择,特别是缺少对准确性的选择,缺少价值把握,更谈不上价值一致性。 ——情绪化,极端性,简单化。 ——缺乏专业主义气质和文化,缺乏自由而负责任这样一种终极追求。 ——公司内部缺乏维护新闻独立性和保持自律的制度安排。④ 其次,伴随着对互联网监管力度的强化,对网络媒体的内容监管和舆论治理正在走向“行政化”和“法制化”合力的趋势。这在2013年打击网络谣言的行动中表现得尤其突出。一则,监管主体更多联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公室”来主导,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协同。过去网络新闻业“多龙治水”的局面不复存在;二则,管理权限更加集中。现在由于主流的商业网站和新闻网站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尤其在北京地区特别集中,由此导致网络新闻的监管呈现“属地化”特征;三则,监管方式本身强化了“事先审查”和“自我审查”。外部管理的强化,辅之以过滤和审查技术的升级,更容易导致网络新闻生产过程中的自我审查。 综上所述,新闻网站的专业化面临诸多挑战。从微观层面看,采编把关过程中尚未建立足够清晰的专业规范,过度量化考核的机制催生其煽情主义的表现手法;从中观层面看,新闻网站的采编之间存在联动,促使网络新闻容易滑向公关乃至有偿不闻的危险边界。从宏观层面看,新闻网站并未形成理性对话的机制,其网络舆论难以发挥公共空间功能。 新闻网站发展建议 如何在赢得市场的同时坚守专业底线?针对新闻网站的未来发展,我们试提下列建议: 首先,新闻网站应建立质化量化结合的评价体系 新闻网站竞争激烈,对于网站新闻的评价体系大多以点击量和浏览量为主,这种不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使从业者处理新闻时更倾向于采取吸引眼球的手法。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要关注量化标准,但更应该关心质化标准,遵循专业标准、提高新闻质量。为新闻网站从业人员颁发记者证,正是在赋予新闻网站从业人员采访权的同时,为其工作质量和专业化程度设置门槛。与此相匹配,新闻网站内部也应该逐步建立起以专业为导向的评价和考核体系。 其次,新闻网站要建立经营部门和采编部门之间的“防火墙” “防火墙”是新闻媒体组织的基本制度,它建立在分工的基础上,广告经营部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影响新闻采编部门,新闻采编业务必须独立于广告利益,要杜绝所谓大客户保护名单。同时,要取消新闻网站从业人员收入与广告销售挂钩的错误做法。 最后,探索网站新闻报道的融合机制和表达形态 有西方学者在研究互联网时代的《纽约时报》新闻生产过程中指出,即时性、交互性和可参与性是网站新闻的最重要特征。新闻网站从业者要遵循和把握这些规律,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融合报道机制和表达方式。比如在重大突发新闻发生时,新闻网站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尝试新闻可视化、图解新闻、地图新闻等视觉手段。同时,注重全时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征,运用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呈现方式,探索专业化的融合新闻生产机制。 在新闻网站核发记者证,意味着网络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地位得以进一步确立,其专业化程度也应该会相应提高。传统媒体时代形成的新闻专业主义,在不同的网络媒体新平台上依旧需要坚守和践行。 【本研究受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媒体融合发展研究”智库资助】 注释: ①艾丹:《珍视采编权背后的权威和公信》,《湖北日报》,2014年10月31日 ②《胡舒立世界互联网大会发言 谈新媒体与价值观》,财新网,http://china.caixin.com/2014-11-19/100752765.html,2014年11月19日 ③周葆华等:《中国网络新闻从业者生存状况调查报告》,2013年12月 ④胡舒立:《新媒体、新闻业和新闻人》,腾讯网,http://news.qq.com/a/20121130/000003.htm.2012年11月30日 (张志安: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武茜: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硕士生)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