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新闻聚焦 查看内容

鞠靖:请对新闻保持敬畏

2015-1-20 19:27| 发布者: 殷玉鑫| 查看: 267| 评论: 0|原作者: 鞠靖|来自: 壹起社会研究中心

摘要: 正如诸位所见,进入新年以来,已经接连发生了数起因为报道而将媒体自身变成当事人的事件,包括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人物》杂志报道庞麦郎事件以及最近的姚贝娜事件。

原谅我因为各种主观、客观的原因,拖到今天才写这些话。但世事变迁,现在倒恰是说这些话的最好时机。

正如诸位所见,进入新年以来,已经接连发生了数起因为报道而将媒体自身变成当事人的事件,包括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人物》杂志报道庞麦郎事件以及最近的姚贝娜事件。

我相信这些事件、特别是其中对媒体的批评一定引起了诸位的关注。但凡关于此类争论,我们常见的表述方式,一是掉书袋,各种引用;二是心灵鸡汤,各种情怀。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希望在这里简单地阐述我的一些观点。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其间引起争议最大的是《南方周末》和《新京报》的报道,前者报道了复旦大学遇难学生的一些生前事,信息来源主要是这位学生的朋友、同学及其微博微信;后者则不仅报道了这位学生的生平,还刊登了她的照片。

有批评者说媒体应客观报道现场,而不应去纠缠个人。从新闻专业的角度来说,现场不是一幅展现在面前的枯燥的图画,即便是,文字报道也无法展现这种图画。现场是由一个个人物、一个个片段、一个个故事构成的。我们常说好的报道要见人、见事、切口小就是这个意思。一些主流媒体的典型报道中通篇都是赞美之词,却看不到一个真实的人或者真实的故事,正是其报道缺乏感染力、影响力的原因。我相信,这个观点对于各位即将开始的工作是有帮助的。

那么,报道一个复旦大学的遇难者就能够起到这样作用吗?是的。如果反省我们自己,往往会发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即便是一个死亡上百人的矿难,在我们心目中留下的印象也很快会被下一个新闻事件所覆盖。只有那些铭刻人心的人物或者故事能够让我们冥思良久。

640.webp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值得人们长久追问其真相、追究其间的责任,让那些本不应离开这个世界的花季少年萦绕在人们心间,恐怕是最好的办法。一个没有媒体持续关注、追踪的事件是很难持久保持热点并最终获得真相的。据我所知,一部分遇难者家属在其后的善后处理中受到了他们自认为不公正的对待,遗憾的是,他们已经找不到媒体来报道了。

当然,我认为此类报道应该是有限度的。复旦大学校方第一时间公布了遇难者详细身份,使之成为公开信息,而遇难者本人的社交媒体信息同样是公开信息,使用这些信息并未违反伦理。但是,公布遇难者照片的做法值得商榷。

有一件事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注意到,财新对上海踩踏事件的最新报道中提及,出事当晚,部分黄浦区参加活动的领导在外滩源附近一家高档餐厅“空蝉”用餐。这个细节实际上成为当天最热门的新闻,热门程度甚至超过了踩踏事件本身。这些领导在高档餐厅用餐和发生踩踏事故有必然联系吗?我相信即使他们当晚在单位食堂用餐,事故恐怕也无法避免。没有人质疑报道这个细节的必要性,公众反而对此津津乐道,这就很值得人们深思。

640.webp (1)

关于姚贝娜事件,引起对媒体最大批评的是其间《深圳晚报》的“所作所为”,引起媒体最大反弹的是一篇《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这两件事都值得新闻小学堂的各位学员铭记在心。

关于《深圳晚报》的“所作所为”,如果网络所言属实,则确实必须谴责。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认为要有基本的职业素养。首先,需要全面掌握事实之后,才能下判断、做结论,尚未知道事实全貌就开始评论,这是十分不负责任的行为,我们有很多评论员就在日复一日的重复这种错误。

其次,即使对网络传言,也要有基本的逻辑梳理能力。在一个空间很小的手术室里,记者穿上白大褂就可以成功伪装成医务工作者吗?记者拍到了姚贝娜的遗体就可以登上报纸吗?既然是偷拍,为什么要带目标那么大的单反呢?如果考虑到这些问题,我们就要扩大这件事中的怀疑对象的范围,而不仅仅把眼光放在媒体记者身上。(本文成文后,《深圳晚报》发出的致歉声明已经解答了其中部分疑问。)

至于《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一文,已经有太多的批评和反驳文章,我只希望诸位记取,公众的知情权是不可侵犯的,而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是公众知情权的代理人。不能因为某些媒体有违新闻伦理的采访行为,就否定媒体的报道权、侮辱记者的采访权。

关于《人物》杂志的庞麦郎报道,我对这篇文章并不喜欢,因为报道内容本身让我不快,我见惯了诸如此类的新闻现场,依然觉得文中的描述让我寒毛直竖。但我接受该文编辑的解释中关于“阶层错位”的部分。一个报道之所以有其价值,是因为事实背后有更为深刻的时代印记。而这种时代印记并不是明确无误地写在新闻当事人的脸上的,新闻当事人自己都不知道事情何以至此。

马克斯·韦伯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新闻只有厘清这张“意义之网”才能揭示真正的真相。今天更多的新闻要么是忽视了意义之网的存在从而使得报道肤浅,要么是没有厘清意义之网从而使得报道混沌。我们可以责备《惊惶庞麦郎》“用力过猛”,但应记取文中的匠心。

这三起看似孤立的事件,恰恰从一个侧面驳斥了“新闻无学”的观点。我一直认为,合格的新闻报道最基本的标准是真实、准确、平衡和及时

真实是技术问题,它意味着准确精细地拆分复杂事件,通过各种手段获得反映事件全貌的材料;

准确是表达问题,它意味着用合适的方式言明真相;

平衡是规范问题,它意味着公正对待报道中涉及的各方;

及时是效率问题,它意味着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这四个标准中的每一项都包含着大量的知识和方法。

关于前面说到的上海踩踏事件,其实,还有一场小范围的争论,公众未必知道。《新世纪周刊》和《南方周末》各有一篇关于上海踩踏事件的深度报道,前者反思重点在于外滩跨年灯光秀停办之后的信息传播失灵,后者的反思重点则在外滩跨年活动的安保失误。

其间真正的分歧在于,即使公众知道跨年灯光秀停办了,外滩是不是依然会人群密集?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新世纪周刊》的报道是准确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新世纪周刊》的报道就至少是不全面的。对此类问题的梳理和判断实际上是对记者极大的考验。

以姚贝娜事件为例,仅就真实而言,我们至少需要像一个狗仔一样了解姚贝娜和她的经纪公司,需要像一个法律工作者一样了解角膜捐赠的法律问题、医学伦理问题以及以姚贝娜名义成立基金会的合法性问题,需要像一个媒介研究者一样洞悉整个事件中的众声喧哗,需要像一个社会学研究者一样理解这种众声喧哗背后的社会心理根源,只有这样,我们才知道该采访谁。当然,接下来,我们还需要像一个知心大姐一样说服那些对媒体充满敌意或戒心的当事各方接受采访,仅这最后一条,其难度已经超越了其他任何一个人文社会学科。

更为重要的是,一旦姚贝娜事件尘埃落定,我们今天获得的上述所有知识可能就此再也不会触及。我们所遇到的下一个选题,又是全新的领域,而留给你掌握它的时间,往往只有短短数日。

所以,新闻是一个值得敬畏的行业,即使其中有一些人的行为并不专业甚至可耻。但正如其他所有行业自认的——“害群之马”只是少数。

让我们敬畏新闻这个职业,也让我们珍惜在新闻小学堂的时光。

【注:[壹起•讲]新闻小学堂是由广州市壹起社会研究中心发起的新闻青年学人公益计划。】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