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新年的第一天,国内的主流媒体多会以刊发社论或致读者的新式,迎接新年的到来。作为当下国内最受关注的四大主流都市报,新京报、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华商报,其每年的新年致词更是深受媒体业界关注。 从总有一种力量,到大河奔流,从澎湃到情怀,这些媒体的新年献词,总会给我们留下记忆。与往年不同的是,邱兵今年终于开始谈起了报纸,不再讲故事。他在文中说道:凡是经过激烈市场竞争生存下来的媒体,都是新媒体,无论纸媒也好网媒也好,反之,都是旧媒体。 今年18岁的南方都市报,则在社论中写道,18年后的今天,曾经的女婴已然出落成风姿绰约的少女,曾经的小报也已然壮大为枝叶繁茂的报系。岁月静好,诗琪的青春在脚下铺撒;风雨来去,南都的理想在路上徐行。 新京报新年社论:时间未老,理想仍在 来源|新京报 不愿温顺走入那长夜的人们,都要来欢欣地迎接新年。这是2015。一切仍如你所见,时间未老,理想仍在。
时光深沉悠远,让我们一再陷入迷思:我们所抵达的今天,是否就是我们曾经向往的明天,曾经梦想的彼岸?
就像双手捧着光芒。我们走过的2014,饱含敬畏,充满力量。
又一个甲午之年。这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100周年,也是“二战”全面爆发75周年。
这是新中国成立65周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诞生60周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30周年,一位叫做邓小平的中国人诞辰110周年。这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90周年,中英签订《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30周年,柏林墙倒塌25周年。
时光流转之中,在过去未来之间,我们续接了什么,又开启了什么,可曾辜负,又是否真正获得了祝福?
虽不去向历史寻找某种镜像,但这一年必定深刻于历史。我们一起走过的2014,石印或是铁痕,无不深藏功与名,也寄予梦想与光荣。
这是深改之年。这一年,户籍制度、财税体制、公车制度、城乡养老并轨等一批重大改革方案相继出台,简政放权持续加码,改革在全面深化。
这是反腐之年。巡视升级,打虎拍蝇,清理裸官,海外追逃。十八大以来,已有4位副国级以上的高官落马。重拳更兼整风之下,民心或有昂奋,官意难免怵惕。
这是洗冤之年。蒙冤8年的念斌等来无罪判决;枉杀18载之后,呼格吉勒图同样迎来无罪宣判。与此同时,最高法院指令复查聂树斌案。
这也是融合之年。APEC会议在北京举办,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中国在“主场”与世界融会贯通。
权力是否规束,权利是否无恙。司法是否找到了公正与程序,法律是否成为了信仰与文化。令人欣慰,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宪执政之方略。
这一年互联网仍在继续创造新的奇迹,成就新的梦想。这一年,有传统媒体和媒体人的告别,同样也有理想的坚守,和跨越介质的媒体融合。
这一年的失联事件频繁发生,恐怖事件时有出现,灾害事故依旧频仍。但我们从未丧失对苦难的感同身受,对于正义的心醉神驰。
一个大国的叙事,如何深度契合每一个个体的感受,而我们是否真的可以坦然讲述这一切?无论如何,这是我们的2014,我们的血肉故事与心灵风暴。
不是所有的告别,都能以赞美结束;但一切的开始,都要以祝福开启。时光漫长,道路宽广,我们仍旧拥有理想,拥有未来。
这是一场早已开始的变革,根本停不下来的转型。2015,注定更多元也更复杂,更急剧也更深刻,更动荡也更精彩。
面对这一切并不轻松,但我们在一起。我们拥有对于变化的期待,对现实的善意,对价值的坚守,也拥有对这个国家的信心,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我们深信,世界必然向好。今天所有的混乱与芜杂,努力与精进,都将在进步中变得更加清晰。
时光不老,理想仍在。早安2015,早安中国。 东方早报新年致读者:报纸在竞争中永生 作者|邱兵 来源|澎湃新闻网 这个新年,如果再不谈报纸,又去讲故事,读者要烦死了,你是唐僧吗?唠叨个没完。 报纸情况不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当然,式微和灭亡我看还是两回事。说纸媒要死光光,不太相信。我们老祖宗蔡伦等同志发明和发展了造纸术,叫做四大发明之一,这个是推动了文明进程的,有传承在里面。 我们可以合理想象一下,马云先生或者马化腾先生早晨起来在他们的豪宅里吃早餐,初春的阳光悠悠地溜进来,镜头移到他们手部,他们正在读着《FT金融时报》,或者《人民日报》,或者《东方早报》,总体感觉是协调的。你要说他们一大早爬起来就在玩手机打游戏,诬蔑,那是他们创业前。 纸媒一夜消亡不可能,特别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但是,一座城市里有那么多的报纸,我看更不可能。 首先,即使没有互联网冲击,报纸的同质化也已经非常严重。把报纸的报头遮住,读者很难分出这是哪份报纸,看上去好像也差不多,这个就比较麻烦。想想哪怕是国家财政管的部门,一个都不能少,那工商是管工商登记的,税务是管收税的,定位分工还是搞清楚了的。 第二个因素,避不开互联网的话题,尽管International(英特纳雄耐尔)还没有实现,但是Internet已经实现了,山呼海啸般到来。报纸会被挤压到特定的人群特定的空间里生存,这个也是必须接受的现实,惆怅失落难免,伤心欲绝不必。京剧是我们的国粹,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是我们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但是你说卡拉OK里面年轻人都在唱京戏,胡说,你当我们活在民国吗? 报纸该如何求生?办法很多,高人不少。我能够想到的一句话,叫做在竞争中得到永生。 我可能比较偏执,我相信凡是经过激烈市场竞争生存下来的媒体,都是新媒体,无论纸媒也好网媒也好,反之,都是旧媒体。包括我们自己运作的澎湃新闻,概莫能外。“澎湃”若想靠着财政扶持睡大觉,必死无疑。 现在流行另外一句话,说是在互联网冲击面前,纸媒要抱团取暖。否则,成立那么多报业集团干啥?我看这个想法很不科学。报业集团的核心任务可不是抱团取暖,而是另外四个字,整合资源。抱团取暖救不了纸媒,首先相比较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巨量数据分析,纸媒的几把大刀就算军民团结如一人,也很难逃得出无人机轰炸。更不要去纠缠我们排版排得好,不像他们密密麻麻,你那个是屠龙之术,花了钱练一身屠龙武功,世界上却没有龙。 抱团取暖,你好我好最大的麻烦是消减队伍的战斗力,本来一个客户的广告预算是100万,我们现在抱团了,来个友情打包价,80万,两家分分,蛋糕变小了。如果撞上两家激烈竞争的媒体,各有所长,定位清晰,覆盖人群各异,客户要掂量,重新评估市场,蛋糕可能变大。“两个只能活一个”的残酷法则,往往是让强者更强的推动力量。 一团和气对新闻生产本身的伤害也是巨大的,从业人员从“勾心斗角”抢新闻变成了相对无言、长吁短叹、集体沉沦,报纸的危机演变成懒人慵人最大的救赎。现在很少听到纸媒的记者在抢新闻,在比拼新闻釆访的突破,在分析新闻生产质量的高低。反倒是网络媒体、自媒体、微博达人,无孔不入。长此以往,抱团取暖留下的不是精品,可能是废品,是不讲求新闻传播规律、最终丧失主流舆论阵地的不合格产品。 传媒业艰难转型的2014年过去了,新的一年不会像去年那么艰难,而是更加艰难。每一个传媒人,每一个传媒人的家庭,都身处其中,甘苦自知。读者诸君,传媒诸君,艰难之时局,亦是奔腾之年代,2015年,保重。 (作者系东方早报社社长) 南都社论:十八岁,再次出门远行 来源|南方都市报 1997年元旦,南国广州。0时0分,一个名叫潘诗琪的女婴呱呱坠地;几小时后,一张名为南方都市报的日报翩翩而来。封面婴孩那仿佛可闻的啼哭和清晰可见的红脸,分明是一个预言———南方都市报日后必会有声有色。
18年后的今天,曾经的女婴已然出落成风姿绰约的少女,曾经的小报也已然壮大为枝叶繁茂的报系。岁月静好,诗琪的青春在脚下铺撒;风雨来去,南都的理想在路上徐行。
当此之时,我们站在大时代的风口上回望来时路,胸中激荡着几多豪情,几多叹惋,几多欢喜,几多惆怅……
1997年的春,那位画圈写诗的老人永远离开了这片躁动的热土。刚刚诞生月余的南方都市报尚无暇深味时代的律动,必须为自己的生存苦苦挣扎。在强手如林大佬环伺的广州报业市场,小小的南方都市报甫一出生即饱尝世态炎凉:内部不看好,外界不接受,内外交攻,环境恶劣。有道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那时的南都人自信满满,拗劲十足,生来不信邪,一贯不服输。不让参加会议?我就在门外等同行!跑突发没有采访车?我比救护车还早到现场!说我低俗另类?我终归曲线入主流!没听过这张报纸?我全员出动来“扫楼”……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句励志的古语,南都的创业者们当别有会心。有扬长避短的编辑策略,有亲如一家的作战团队,有力补短板的开拓精神,有主动上门的发行拉练,南方都市报在创办当年就火起来了。后来人们发现,南方都市报一年解决“有与无”(完成奠基)、两年解决“生与死”(摆脱对手)、三年解决“上与下”(实现温饱)、四年解决“大与小”(跻身主流)、五年解决“强与弱”(走向强大)。
南都,应运而生,合时而变。“看了都说好”,“大众的声音”,“你要我也要”,经过了如此种种的期许和试探,南方都市报终以恺撒大帝般的气概跨入新世纪。
2000年,新世纪元年。此时,凭借报业奇才的擘划和经营,南方都市报已然渡过难关,站稳脚跟。创业者们在稍息之余未忘初心———另类是手段,主流才是目的。时机到了。南方都市报就此扛起了新主流媒体的大旗,踏上漫漫征途。这一年,南方都市报向深圳进军,上演报业“双城记”,迈出了跨都市发展的第一步。刀光剑影,烽烟战火,不屈不挠的南方都市报成功开辟第二战场。一年之后,年仅4岁的南方都市报一语石破天惊:办中国最好的报纸!何谓最好?“最好就是胸怀全局,最敢和最擅长讲真话,关注城市成长中的每一次阵痛,最好就是创新激情和人文情怀,别人无法模仿。”“我们不是最好,但比好的更好。”有ABC D叠的大体量,有贴近民生的大策划,有《娱乐年鉴》的大手笔,有《地球周刊》的大视野,有《黄金楼市》的大格局……谁又能说豪气若此是无边的狂妄呢?
历史进入2003年,机遇再一次垂青时刻准备着的南方都市报。1月,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的作者“我为伊狂”与深圳市市长于幼军对话,南方都市报持续了半个月的报道精彩落幕,自此这座城市的命运与这张报纸的责任紧紧耦合在一起;4月,《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顶住压力重磅出街,关注爆棚,舆论鼎沸,直接促成了一部恶法的废止……南方都市报从强大走向伟大,也许没有比这类大动作更恰切的注脚了。当然,此前横空出世的华语传媒大奖和此后耳目一新的南都时事评论,亦是更有力的佐证。
南方都市报成熟了,成功了,名满天下,财源滚滚。南方都市报历经艰难之后依然前行,2014年,因应移动互联无孔不入的局面,“深耕主业,多元开拓,加快转型,融合发展”,南都的转型再探新路径。前后相延的转型动作有着一以贯之的精神主线,即思维观念改变、生产流程再造,人力结构重组。这是颠覆性的自我革命,是浴火重生的自我锻造。何谓破釜沉舟,又何谓卧薪尝胆,南都此举不啻生动的演绎。南都,从一张报纸转成一个平台,在这平台之上,纷纷扬扬的是思想、意见、批判、服务和新媒体。理想的旗帜再一次飘扬在南都人的前方,创业的艰辛再一次写满了南都人的面孔。这第二次创业,与1997年不同,因为生死似显遥远,不免得苟安;却又与1997年相同,因为存亡就在眼前,势须断舍离。
雄关漫道真如铁。毕竟18年了,世道人心已非昨日。变革从来不缺上层主导,但推进往往举步维艰。
而今迈步从头越。不过18年而已,这年轻而又沧桑的心纵使如何五味杂陈,也必须听从脚步的催促和情怀的召唤。时代依然在告诉我们做点事情,我们唯有整好衣冠,迈开双腿,18岁再次出门远行。 华商报社论:仰仗陌生的慈悲 铭刻生活的良善 来源|华商报 今天,这又是新的一天,这又是新的一年。
当时光的刻度记录了尘世新的光亮,我们一改往常,卷起裤脚跳进岁月的许愿池,将过往被遗忘的“新年愿望”,逐一打捞回来。回顾往昔,那些用铅字、代码所讲述的故事,尽管有的朴素平静,有的激烈刺激,有的至今没有画上句号,但这却是每个人读得懂的中国故事,也是擦不掉的家国表情。在回望与守候中,那些曾经饱含深情的期待,那些不断重复的家国叙事,不过是希冀一个正常的生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财富取之有道,税款用之有度;老人倒地有人扶,少年不可欺;仰仗陌生的慈悲,良善遍布社会的角落……
尽管这样的生活远未完全实现,但过去的一年,让我们看到了社会转型带来的希望。而这样的希望,不是以时间为标志,而是经过不断深入的变革,由各个阶层心态的转变所开启。国家话语当中,“新常态”的说法定义了这种转变,而人们情愿以更通俗的语言去解读——“新常态”的“常”,是正常生活的“常”,是常识的“常”。
“老虎”与“苍蝇”一同被打,简政放权不断深入,官场潜规则正在被行之有效的制度所取代;经济的增速放缓,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过去狂飙突进的发展;当呼格吉勒图洗刷了沉寂18年的冤屈,聂树斌案开始复查,人们有理由相信,正义可能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而于这座城市来说,我们关注“两不管小区”,关注带血土方背后的城市“村霸”现象,都是蕴含着每个人的权利不会沦丧的美好期待;甚至,一碗擀面皮有无罂粟壳,都直接体现着这个社会是否有章可循,是否良心做事。所以,过去这一年,我们从未懈怠,亦不敢懈怠,因为,城市的温暖温暖着我们,城市的寒冷也会寒冷着我们。
在激流转变中生活向好,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一个个体的光荣与梦想。我们希望,卑微者的尊严,能够成为时代的尊严;弱者的命运,能够成为社会好坏的标尺。于是,我们捍卫常识,我们建设理性,我们寻找信仰,我们沿着过往一年的努力,赋予整个社会以未来的想象:它是对过去的一种超越,是解决累积下来的种种问题的行动。
更多的财富,更多的摩天大楼,未必保证我们登上时代的金字塔尖。如果没有平等与公正为底座,没有科学与理性去引导,生活的良善便无法永恒。我们应该意识到,新常态的内容,必须包括高于人治的制度刚性,和严丝合缝的监督,以扼制贪婪腐败,阻止暗度陈仓;必须要有更远大的目光,将社会的发展与神圣的土地和天空,还有每一个个体生命,联在一起。
我们始终记得自己的理想,不是为了活着,而是在社会中实现自我,如明光照耀。我们始终相信,这个城市的表情,并非只有愤怒和哭泣,还有喜悦、赞美和加油。我们不一定有坚定信仰,但有基本信念,即:这世界及绝大部分人值得我们善待,这座城市值得我们去改变及爱恋。
这是我们所想要的未来——尽管这不是一个最富庶的时代,但至少我们的努力,要让它成为一个称得上幸福的时代。
作为时代的瞭望者,我们乐见每个人拥有一个正常的生活,我们的国家,能够回到常识的轨道。作为时代的见证者,我们记录每个人的努力,见证生活细节的每一处改进。我们将铅字纸媒的温度,拓展到了各种信息汇集与传播的介质。无论每天第一眼翻阅一张张印着城市变迁的报纸,还是空闲时打开手机移动终端刷微博、微信,去感知一个正常生活所需要的信息,华商无处不在,因为我们“民本为魂、民生立报”的初心不改。
去岁今时,我们点亮了两盏灯,如今我们看到灯光所照耀的地方,一个正常生活的轮廓逐渐清晰,生活从来没有像道一句“岁月静好,现实安稳”那样,让人充满希望。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