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海明评说 查看内容

美化“人治”矮化“法治”为哪般?

2014-12-7 11:0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98| 评论: 0|原作者: 欣岩|来自: 本网原创

摘要: 12月6日,在环球时报社的2015年会上,中国社科院学者房宁发言认为,不应妖魔化“人治”,神化“法治”。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好比汽车大还是司机大。人治就是一个经验性的治理,法治就是一个规范性的治理。法治不是一个 ...
12月6日,在环球时报社的2015年会上,中国社科院学者房宁发言认为,不应妖魔化“人治”,神化“法治”。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好比汽车大还是司机大。人治就是一个经验性的治理,法治就是一个规范性的治理。法治不是一个点,不是一个线,而是一个可能性的空间,那么在这个空间中就是人治。

房宁的言论一出,即掀起轩然大波。有欣赏其高见的,但更多的声音是批评:“中国社科院,年度之最!”“要是法治是党治、人治,那就是说,苏联是模范,皇帝同志们的人治,才是榜样。现代史都要改成‘房宁’史了。”“‘人治’在80年代是‘惨痛教训’,因为当时执政诸公深受毛式‘人治’的戕害,伤痛在身;才过30年,‘人治’垃圾又成宝贝了。确实,谁在台上,谁都会偏爱权贵式人治。”

第一个宪法日刚过,在“依法治国”已经升级成“依宪治国”的今天,法治符合当今世界的政治审美标准。这个时候,如果是一个缺乏学术涵养的人站出来美化人治、矮化法治,不足为奇。堂堂的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公然给人治唱赞歌,并轻度诽谤法治,虽然这是其学术自由的体现,他也有这样的言论自由权利,怎奈像这种违背常识、缺乏学术道德的言论,除了出格和雷人,貌似并无多大的实际意义。

人们更想知道的是,缘何在依宪治国和依法治国成为全国共识之时,房宁们还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抛出这类刺耳的言论呢?其实,只要读过恩格斯对巴尔扎克小说评价的人就知道,巴尔扎克虽然认识到贵族制度的衰落不可避免,他的小说也曾无情地讽刺过贵族制度的腐朽,出身决定了他还是对这种制度有点含情脉脉。今天,虽然人治的危害众所周知,要想让所有的人放弃对人治的赞美还有点难度,因为人有怀旧情结。以房宁为代表的学者,当属于这样的群体。他们很清楚人治的落伍和腐朽,但为了个人能受到社会的关注,甚至进而幻想高层也和自己有类似的怀旧情结,有意用出格的言论吸引舆论的眼球。这样的学术投机行为在中国屡见不鲜,暂时投机对的有之,并短暂地得到回报,如给重庆模式唱赞歌的专家学者。靠出格的言论投机,虽可能获得一时的名利,怎奈这是在透支个人的信用,也是在挑衅公众的智商。这样的言论,最终能保温许久的,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这是因为,“当今的信息社会,人治显然要被淘汰掉,因为这个社会一切飞速发展,瞬息万变,没有规则和轨道肯定要到处撞车”。

美化过时的、腐朽的、害人的东西,矮化符合时代潮流的东西,能自圆其说真的很难。作为学者,若非有高超的学术水平,具备所谓的“化腐朽为神奇”之魔力,最好不要贸然和社会发展趋势对立。可惜房宁先生的学术修行还欠缺许多,人大的张鸣教授公开鄙视其学术水平,李剑芒则把这个“房氏理论”解剖得更彻底:“房宁偷梁换柱,自己给出一个似是而非的法治、人治定义。法治不是‘规范性的治理’,而是权力受法律制约。人治不是‘经验性的治理’,而是权力不受控制。法律是笼子,权力在笼子内运作叫法治,权力突破了笼子叫人治。人治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魔鬼。”

言论自由是权利,但言论要有个伦理的底线。跌破底线的言论,注定会成为舆论的跳梁小丑。遗憾的是,房宁先生并不孤单,这个时代敢于挑战常识和伦理底线的学者,是一个不小的群体。这个群体的存在,中国的法治之路,注定要曲折和艰辛许多!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