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海明评说 查看内容

应善待“新清明上河图”

2014-11-24 13:2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71| 评论: 1|原作者: 欣岩|来自: 本网原创

摘要: 现代社会,人们对艺术比较钟情,未必是这些人看到了艺术的内涵和魅力,而在于艺术的收藏价值,幻想通过收藏发财致富。殊不知,真正的艺术,必然立足于时代,植根于社会土壤里,才能散发出永恒的艺术魅力。中国的画作 ...

现代社会,人们对艺术比较钟情,未必是这些人看到了艺术的内涵和魅力,而在于艺术的收藏价值,幻想通过收藏发财致富。殊不知,真正的艺术,必然立足于时代,植根于社会土壤里,才能散发出永恒的艺术魅力。中国的画作千千万,最负盛名的当属那幅《清明上河图》,那是中国宋代的历史画卷。巅峰不好超越,却可以模仿。如今,一副当代史诗般的画卷在网络上流传,引起舆论关注。

“我爸是李刚”、“城管打人”、“征爹求包养”等剧情取代了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集市,日前,这幅25米长的“新清明上河图”在网络上“火了”。创作者戴翔表示,他并非有意拼接社会“黑暗面”,而是想以这种方式引发思考并推动社会进步。(《南方都市报》11月24日报道)

有人觉得,“新清明上河图”过于“负能量”了,没有体现社会正能量的东西。有的建议这样的画作应该被封杀,因为讽刺的意味浓厚了。当然,更多的人则称赞,认为这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应该“给我们的每个政府部门挂几幅”,甚至预言这幅画将“载入历史,让后人看看吧”,因为“无论艺术性,还是时代性,都具有超凡的历史价值”。

一幅引起社会热议的画作,想必必然有其存在价值。一个社会,既需要讴歌时代的正能量型作品,也需要针砭时弊、促进社会改良并进步的作品。只不过,这样的正能量型作品被扣上“负能量”的大帽子,甚至觉得这类作品只有“抹黑”的功效。如此以来,正能量被矮化成简单的赞扬,被视作“正确”的代名词。倘若正能量真的这么简单,只要规定只能说赞美的话就行了。既然没有哪个法律和领导公开要求社会成员只能说一个腔调的话,就表明正能量不是那么单调。这样,我们就愈发要珍惜那些啄木鸟式的作品。

闻过则喜属于典型的行政美德。这样的美德,在历史上有过,可惜时间都不长久。毛泽东倡导自我批评,希望党内的同志要将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对于别人的批评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时至今日,这个教导并未过时。就“新清明上河图”来说,这幅画作选择的内容也许仅限于反映社会问题,没有直接展示那些真善美的东西。但就各级政府来说,越是批评的东西才越有认知价值。“新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内容,在许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既然如此,确实应听从网友建议,每个政府应将“新清明上河图”作为反省自我的教材,悬挂在各自的会议室里,每当集体开会的时候,大家抬头凝视几分钟,扪心自问类似的不雅景观是否是超现实的。如果不是超现实的夸张之作,要知道这样的场景可否在自己周边发生过。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也不要紧,能对“新清明上河图”保持起码的宽容心态,包容这样的画作存在。如果听从某些网友的建议,屏蔽掉这个画作,这个屏蔽虽然容易,但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又如何能全部从“肉体”上消灭得掉它呢?

与其憎恨,不如善待。让画家失去讽刺的生活素材,这才是社会进步的理想状态。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14/1124/05/ABPT2MPO00014AED.html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admin 2014-11-25 13:17
@宁波的书虫
【步闵春晓《清明上河图》】偶入河图作小休,眉如柳叶状如钩。佳人倩倩衬佳景,晚照依依恋晚秋。 天上月娥犹有憾,水边鸿影不须愁。 亭台应配石头记,好向红楼梦里游。2014.11.25.01:10[注]闵春晓曾入选新红楼梦黛玉组第二名。[附]闵春晓《清明上河图》2014-11-17 17:23标签:杂谈黛玉传诗词     
轉發 19評論 7 3今天 01:28 來自三星GALAXY S4
57分鐘前 來自WeicoPro.HD
收藏 轉發 評論 1

还有3条对原微博的转发
闻英://@凯歌ID: 老大,偏正词组太多了吧//@闻英:步韵林黛玉:满纸荒唐事未休,红楼绮梦入帘钩。金陵感叹芙蓉落,故垒空悲芦荻秋。晓月离人千古恨,浮云归雁一声愁。多情唯有潇湘客,犹自凭栏忆旧游。(修改稿)
◆◆
@宁波的书虫 【步闵春晓《清明上河图》】偶入河图作小休,眉如柳叶状如钩。佳人倩倩衬佳景,晚照依依恋晚秋。 天上月娥犹有憾,水边鸿影不须愁。 亭台应配石头记,好向红楼梦里游。2014.11.25.01:10[注]闵春晓曾入选新红楼梦黛玉组第二名。[附]闵春晓《清明上河图》2014-11-17 17:23标签:杂谈黛玉传诗词

收藏轉發評論
今天 11:48來自 微博 weibo.com

查看全部评论(1)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