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龙新时报 查看内容

《龙新时报》(创刊号)

2010-9-22 10:27| 发布者: 刘洋| 查看: 1717| 评论: 14|原作者: 龙新通讯社第一小组|来自: 本网原创

摘要: 《龙新时报》第一版.pdf 《龙新时报》第二、三、四版.pdf

鲜花

握手
2

雷人
3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5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admin 2010-10-31 11:35
http://www.rayfile.com/zh-cn/files/07dac214-7e10-11df-85d4-0015c55db73d/
引用 admin 2010-9-28 10:09
雷绍儒: 《龙新时报》 与除毕业班之外的学生的成绩挂钩,这就要求全民参与,当然,这对于作为新闻系学生的实践平台而言,全民参与,所有学生都得到锻炼这一个出发点而言是 ...
这个提醒很好。我们尽量寻找办报的特点,大的格式需要固定。谢谢。
引用 雷绍儒 2010-9-27 22:36
《龙新时报》 与除毕业班之外的学生的成绩挂钩,这就要求全民参与,当然,这对于作为新闻系学生的实践平台而言,全民参与,所有学生都得到锻炼这一个出发点而言是好的。但是对于《龙新时报》的总体风格而言,有一定弊端。《龙新时报》刚刚创刊,正是自身风格形成的时期,这个时候就每一期由不同的学生来编辑,对于固定风格很不好。一份没有自身固定风格的报纸,总感觉不是太好。
引用 admin 2010-9-27 22:16
                      假如我是龙新时报的总编辑   
  
   徐方清老师珠玉在前,我瓦砾其后,也想就这一期的龙新时报说上几句。仅供大家参考。

  A、如何定位?
  我在想,假如我是龙新时报的总编辑,我如何对这张报纸进行理想的定位?她是我们学校、我们院系的喉舌,还是新闻系学生互相交流,锻炼提高自己的阵地?
  对于这个问题,我不晓得刘海明老师是怎么思考的。或许,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两个定位倾向,是完全能够兼容与保证的,也就是说,这张报纸既能做好学校院系的喉舌,又能当好学生提高自己的平台。
  而8年来的从业经历告诉我,这两个目标是很难兼顾的,尤其当这张报纸只有4个版面的时候,将多大的版面“留给”喉舌,又将多大的版面留给学生,我觉得是一个很难取舍的难题,尤其在稿件相当充裕的情况下。
    当然,这样的难题自有刘老师去苦恼。我和徐方清老师不必过于操心。而在我看来,刘老师心中的天平,在进行定位乃至版面取舍时,肯定更多地向学生倾斜。毕竟,刘老师是个文人。他知道,这一届学生毕业后,要是没有练成两把刷子,是很难在传媒这个江湖你闯荡的。

  B、版面怎么设置?
  就第一期报纸来说,我暂时无法判断这张报纸今后一段时间里的版面划分。首先在于头版,一张大照片再加上发刊词,就没了。这,
只代表第一期的模样,并不是今后的常规做法。今后,这个版面发什么样子的新闻?我只能揣测。
  我想,第一个版的封面,应该是“重点/要闻”,这个版面比较适合留给学校或院系当喉舌。后面的三个版呢,应该全部留给学生。

  在第一期的龙新时报中,2版是“要闻/综合”,我觉得这个版面的“要闻”功能,应该调整到1版。这个版面应该是新闻版面,这是毫无疑问的。而关键是,这个版面叫什么名字?稿件如何区分?版面空间如何细分,却是一个大问题。(稍后,我将进一步阐述我的想法)

  第一期的报纸中,第三版面是“军训特刊”,我觉得这个所谓“特刊”的名字,是值得商榷的。在我看来,所谓特刊,至少要独立成叠,8个版或16个版面。不仅如此,这一期关注军训,我个人认为,也非最好的选择。毕竟,军训太常规了,各个大学都在搞,各个中学也在搞,大家都不会觉得新鲜。花一个版面来做军训,是不是太铺张?不如把2版倒头条和4版头条的游学台湾的稿子,做成一个版。我相信,相对军训而言,台湾见闻应当更是新闻一些。
  第三个版面如何命名,我觉得叫“龙新关注”或“本期关注”,更合适一些。这个版面就要做一些大的特稿,或者一些深度稿。

  第一期报纸的4版,正如徐方清老师所说,应当是质量最好的一版(当然,这个版面也有致命的问题,下文再叙),稿件质量是很高的,毕竟副刊选材不存在地域的限制,这一点和校报院报的新闻选材有很大的不同。第四个版面,应该叫什么呢?还是叫副刊吧。当然,要是四个字的名字,能够前后几个版面统一起来,那是最好。

  我还在思考一个问题,这张报纸要不要留个位置给评论?如果能给半个版,那放在哪里呢?

  还是回到前面的问题,2版的设置问题。2版如何定位?2版可能是个大杂烩,她的新闻可能从某个班级的小事,到兄弟院校的小大事,再到国际社会的大大事,这些东西如何搭配在一起?让这个版面既有卖相亦有内容,我想,设置几个合适的小栏目,既组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又能进行有效的区分,而且投稿人也能有的放失,这才是最关键的。

  综上所述,如果我是龙新时报的总编辑,我的一版是封面,也就是“要闻”,2版是“(新闻)综合”,3版是“(龙新)关注”,4版是“时评/副刊”。如果哪一段时间,新闻比较淡,那么1版和2版就合并;“关注”不变,放在2版,“时评”和“副刊”分置,分别位于3、4版。
  
  我一直想加强一张报纸的时评和副刊,这不完全是因为我是时评编辑,而是我觉得时评很重要,她能培养学生的全局视野和辨证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借此网罗到目前各个高校很优秀的90后的时评写手,譬如广东的然玉、江西的周欢,武汉的雷磊都是不错的,写得都比我好;长沙的小杨和贵校的李松林,也还不错,我相信,这种智慧的交流会提高一张报纸的品位,而且也能提高一个学校学生(写手和读者)的视野,而视野往往决定着高度。
  至于副刊,我觉得能够吸引更多的本校本系关注这张报纸。如果说,对贵校记者团的成员来说,前三个版面就是他们的责任田,那么第四个版面的副刊完全可以成为全体学生的自留地。这是一个吸引人气最佳的法门。


  C  几点建议  
  就这一期的龙新时报,我觉得能给个70分吧。
  这是一个很“好”的成绩,还不错(毕竟是第一次),但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试想,要是第一期报纸你们就做到了90分,今后很难超越很难提高了,你们还有动力继续做下去么?人生就是这样,只能在进步和超越中找到感觉,而不想简单地重复过去。
  当然。这一期的龙新时报,细节上有很多需要提高和完善的地方。我也有一点点不成熟的建议。
  1、每一个版面增加一名校对。2版的差错很多,都是二类以上的见报差错,譬如政府部门的名字,加上书名号的问题,肯定是不妥当的,也许在台湾,会加上一个繁体字的引号,但是那个不是书名号。李东东,官员职务的问题,也是大问题,不确定的可以去百度,甚至上官网去查核。
  2、政治导向问题。副刊的头条《我会想你的台湾》,这个稿子,要是发表在都市报上,我想,除了广东的报纸可能没事,换在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要被宣传部喊过去喝茶的。 以国外境外的东西衬托内地的不好,一般要谨慎,尤其是政治体制,绝对是红线,不能碰。
  再一个就是台湾“总统”马英九,绝对是要加引号的。刘老师说,龙新时报是一张没有刊号的报纸,说百了,上面没娘亲罩着,所以更要小心谨慎,万一出了什么差错,宣传部门施压到学校了,以后日子就难过了。
  3、封面导读的问题,第一期的导读中,几条导读只有主标,意思不是很清楚。建议在版面允许的情况下,加上十来字的副题,这样就更清晰一些。
  4、版式问题。目前的版式没有太大的问题,只是需要明确两点:一,字体最好要正式一些,尽量少用花体(卡通体),不同稿件的字号要统一;二,新闻稿件尽量分清消息和通讯的区别,尤其是2版,有几条稿子是消息,但是标题和正文开头却是通讯的手法。

   对学生来说,一个有责任心的好老师很重要,刘海明老师筚路蓝缕,给大家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尽管第一期的报纸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有了一个舞台,有了一座青山,时间长了,还怕没柴烧么?
  曾经的学生代表新闻系的学生,感谢刘老师,同时我相信这张报纸会越办越好。
——————————————————————————————————————
以上是《新安晚报》评论版方伟阳编辑专门发来的点评。感谢了。
引用 admin 2010-9-27 22:15
蒲思伊: 在图片的处理上还可以注意一点,尤其第一版图片杂乱无章,第二版图片经过很多裁剪(圆形)处理,这样显得报纸风格不够大气,也不能形成视觉冲击,淡化了图片的作 ...
谢谢蒲思伊的点评。
引用 蒲思伊 2010-9-27 09:15
在图片的处理上还可以注意一点,尤其第一版图片杂乱无章,第二版图片经过很多裁剪(圆形)处理,这样显得报纸风格不够大气,也不能形成视觉冲击,淡化了图片的作用,更多地让图片成为装饰、美化的工具,同一主题的图片可以考虑放在一起,作为组图出现,这样会更有条理,更能形成视觉冲击。
另外,出现照片尽量都要给图片说明,包括图片来源,这也是一种对作者负责的做法。
引用 admin 2010-9-26 22:01
徐方清: 四个版逐一说来。 头版: 如果是新闻报,这样的图片是不可取的。一张有灵魂、有故事或者有细节的新闻图片才更有视觉冲击力,更能吸人眼球,更能打动人心。开学之 ...
感谢徐老师的认真点评。我们学生通讯社的实习,可能是赶鸭子上架,但诸位不可轻视了这样的实践机会。做好了也不是万事大吉,而是要学会聆听各界的意见。世上没有完美的东西,我们的努力就在于得到行家的点评,这是教科书上所没有的东西,希望大家珍视。
引用 徐方清 2010-9-26 15:40
四个版逐一说来。
头版:
如果是新闻报,这样的图片是不可取的。一张有灵魂、有故事或者有细节的新闻图片才更有视觉冲击力,更能吸人眼球,更能打动人心。开学之际,就没拍到一张足具视觉冲击力的新闻图?如果实在没有,组合图片时也得考虑视觉中心突出、内容的主题统一,而不是这样的杂乱。色彩过多,层次过丰,图片之间就相互掐架了。
导读部分,位置和标题都要更突出。放在最下面,字体还那么小,基本上就失去了导读的意义了。导读的内容要避免“孤崖一枝花”这样的标题,既是导读,就要导出看点。

2版:
内容规划比较合理,信息量也较大。但最大的问题出在:内容和版面定位的不符。定位是要闻综合,可内容基本上不新闻。
新闻的头条、二条这样的层次有些不清。文章分布的基本架构模糊不清。大标题很不新闻,也没有副题进行补充说明,究竟要报道什么新闻。
几乎没有一个合乎规范的新闻标题,除了大陆2009年平媒十大新闻之外。选取这则新闻没有问题,问题是这样的新闻要进行深加工,读起来才有意思。比如请老师来逐一简评一下每一则新闻获选“十大”的理由。
《插上音乐的翅膀飞翔》从新闻写作上来说是失败的。这场音乐会是干什么的没交代清楚,我猜测是就是迎新的。如果这样的话,这场音乐会的重点应该是音乐会的节目和新生们的反应等,而不仅仅是院长的致辞。该作者须细细领会海明老师在创刊寄语中所说的“四拒绝”原则。
《旧人纷纷退场 新人竞相应聘》这篇文章写得不错,但标题如果做成:社团招聘:旧人退场 新人踊跃,就更能体现出新闻性了。

3版:
我比较喜欢的一个版。文章写得都不错,版面规划也比较合理,图片的选取、裁减和运用很恰当。一个小问题是:“军训视窗”是栏目标题还是文章标题?看上去更像是小栏目标题,这样的话,栏标下面的第一篇文章就缺标题了。

4版:总体感觉比较成熟,内容很丰富,视觉呈现也很舒服。只是这个版面应该更开放,更多地向非报社成员开放。另外,可考虑新设一个言论版与副刊版进行轮换。言论可涉及天下事、国事、家事、校事、系事、班事等等。事无远近大小,只要评论有理有力。只要不违反原则,要允许各种质疑声音的出现。

以上是个人拙见,随想随写,未必得当,谨供各位参考。也欢迎驳批和质疑。
徐方清  2010年9月24日
引用 徐方清 2010-9-26 15:40
首先恭贺《龙新时报》的诞生,并祝福《龙新时报》健康、茁壮成长。
在说这份新生的报纸之前,我想先恭喜一下西南科大新闻系的同学们。你们是幸运的,虽然你们可能因为压力现在未必感到幸福。
我不清楚高校成立自己的通讯社,西南科大是否是头一家。其实这个问题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有了自己的通讯社,也就拥有了自己的全媒实践平台。
诚如海明老师在创刊寄语中所说,西南科大的新闻系有着太多的先天不足,比如,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技术力量很有限、实践平台比较少等等。但在资讯发达、网络功能强大的年代,这一切的“先天不足”都可以变得微不足道,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开拓和努力来弥补,然后实现超越。
只要各位喜欢新闻,立志于做好新闻,敢想敢为,并能用力、用脑、用心甚至用情,我以为,龙新通讯社和《龙新时报》都能成为新闻学子们最实用的也是最好的平台,而“龙新”也会很快成为一个在圈内叫得响的品牌。
当然,你们的幸运还在于,有海明老师等这样尽责尽心、不懈进取的好老师。

真诚地“务虚”过后,应海明老师之托,还当不自量力地“务实”,说说自己对于新生的《龙新时报》的一些拙见。
总体的感觉是:
一份更像校园文学报的校园新闻报。这么说不是批评。我想这正切实反映出采编人员的成长阶段和知识背景:有了新闻意识,但未脱文学情怀。
此外,还有几点泛泛的建议:
新闻标题的字体应该统一。副刊版可以跳跃一些。
能否定期化出版,按照目前的实际状况定位成旬报或者周报。有压力方有动力,如果不定期,很容易造成拖延,最后可能就会越拖越长不了了之。
引用 梁小雨 2010-9-25 20:37
我看到那个第一版的图片,五味参杂。
引用 admin 2010-9-24 11:15
感谢绍儒的支持,希望继续当好龙新通讯社媒体的评阅员。
引用 雷绍儒 2010-9-24 00:58
感觉,在报纸排版上,一些排版的规范和原则上,还有很多欠缺和不足的地方。
转:行业报刊的美术与版式设计
http://www.art1.swust.edu.cn:8012/forum.php?mod=redirect&tid=1620&goto=lastpost&from=fastpost&random=0.41661543518339366#lastpost
引用 admin 2010-9-22 10:44
因为版面字数受限制的缘故,《创刊寄语》无法刊登全文,刚才是原文。
引用 admin 2010-9-22 10:43
致读者

面对一份横空出世的新报纸,读者总有太多的疑问。譬如:为什么要办这样一份报纸?缘何要用这样的报名?是谁在办这份报纸?报纸的定位是什么?以及这份报纸的未来命运如何?这是任何一份刚诞生的报纸在上市伊始,必须郑重向读者回答的常识性问题。

《龙新时报》是一份学生报纸,是一份由新闻系学生采、写、编的校园新闻纸。大学是传承文化的殿堂,大学同时更是创造新知识、培育新文化的沃土。大学生是这个殿堂里的顾客,也是这片沃土上的耕耘者。大学没有自己的报纸,大学的校园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贫瘠的。大学办报纸,主力军不是教书先生,而是那些莘莘学子们。报纸和书刊不同,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竞相开办新闻专业、院系的缘故。新闻系的学子,其专业机能和专业视野决定了他们在承办大学报纸方面责无旁贷。

在新闻专业化不断得到强调的今天,新闻教育的质量存在着太多的潜忧。咨询如此发达,新闻专业的学子能否独立办自己的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他们的采写编评能力可以和市场化的报纸相媲美吗?客观来说,新闻职业的专业化和新闻教育的专业化并非一个概念。依现在新闻专业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力、文学素养和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储备,要办一份像样的媒体(不论是纸媒还是电子媒体),绝非易事。究其原因,这与新闻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有关。不可否认,对某些财大气粗的高校来说,动辄斥资数百万元乃至千万元兴建专业的新闻实验室并不算难。问题在于,硬件的投资可以立竿见影,软件建设却不是金钱可以购买的。新闻学教育的软肋不在于实验设备的先进,而在于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机结合。在这方面,内地高校的新闻学教育和港台相比,差距相当明显。即便和民国时期相比,今天内地高校的新闻学教育,值得反思的地方也不少。民国时期的专科学校办新闻学专业,也有自己的学生实践基地,学生办报纸几乎是新闻学教育的敲门砖。今天,我们的大学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窠臼,考研、出国和考公务员,依然成为不少大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为考试而学习的高等教育注定是没有前途的。为全面拓展西南科技大学新闻系学生的素质,我们除了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灌输方面下工夫,同时也决心给学生以参与新闻实践的机会。然而,在绵阳这样一个末等小城里办新闻教育,新闻实践的平台少且层次欠佳。为与国际化的新闻学教育接轨,或者说不被别人抛弃得太远,2010年上半年西南科技大学新闻系的同仁商议组建一个学生新闻通讯社,在这个通讯社下办一份新闻纸,一家广播电台和一家电视台,将这三种媒体集中在一个网络平台上,打造一个全新的、立体化的新闻教育实践平台。《龙新时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报纸需要名字,如何命名即将诞生的报纸,成为萦绕着新闻系师生脑际的一个难题。以前,我们的学生办过一份网络报纸——《言报》,侧重刊登学生的新闻评论作品。新的报纸不会局限于一种新闻文体,《言报》的名称同样不能满足新报纸的需要。新闻专业学生的报纸,需要牢记报纸的新闻特质,即便目前我们的条件尚不具备办成日报,但新闻的传统需要弘扬;我们的报纸,需要突出地域特色,因为只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报纸才能体现报纸的个性。经过师生们的集思广益,大家觉得西南科技大学和“龙”字有缘:学校地处青龙大道,背靠龙山、脚踏龙溪埝、北临龙门。地理环境的“龙”字缘,加上炎黄子孙以龙的传人自称,大学学子又是龙的传人中最具可塑性的一族,最终我们决定确定报纸的名字为《龙新时报》,以和龙新通讯社、龙新电视台相匹配。

《龙新时报》由西南科技大学新闻系龙新新闻通讯社主办,新闻系全体学生参与,其定位是用学生视角看社会,力争通过大学生身边的小事、现象观察社会。《龙新时报》拒绝惟命是从,拒绝官样语言和官样新闻,拒绝应景式的歌功颂德,拒绝非理性的空谈,我们立志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为社会绘制一幅幅当代景观,为历史留下备查的第一手资料。

首期的《龙新时报》正式面世,虽然她与我们预期的目标甚远,虽然她还想当稚嫩,但我们愿意以我们的青春和热情,用我们的知识和汗水浇灌这份报纸,以无愧于我们接受的4年大学新闻学本科教育。

《龙新时报》未来的道路不会平坦,但我们依然乐观,并坚信我们能不畏险阻,披荆斩棘,为内地高校新闻学子当一次先锋。

查看全部评论(14)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