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新闻聚焦 查看内容

双挂职:职业生命的“充电站”

2014-11-15 14:28| 发布者: 刘艺| 查看: 147| 评论: 0|来自: 《中国记者》

摘要: 双挂职《江西日报》的收获与建议 提要:作为教育部、中宣部联合推动的一项重大工程,新闻单位和高校互派人员挂职(简称“双挂职”)已经开展近一年时间。双挂职效果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本刊邀请在《江西日报 ...

双挂职《江西日报》的收获与建议

    提要:作为教育部、中宣部联合推动的一项重大工程,新闻单位和高校互派人员挂职(简称“双挂职”)已经开展近一年时间。双挂职效果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本刊邀请在《江西日报》评论部挂职副主任的南昌大学新闻系教师王卫明做一分享。

    关键词:双挂职 江西日报 人才培养 人才交流

    □ 文/王卫明

    一、挂职媒体的收获

    到写作本文时,我已挂职9个多月。虽然此前自己在都市报有4年的工作经历,但我依然感到:这次在省级党报的挂职,对自己的成长、教学、研究,均有很大的助益,可谓收获多多。

    收获一:积累了新闻采编经验,提高了新闻业务能力。

    在近9个月时间里,我坚持学习中央、本省、本社的重要文件,多次向同事请教,经常思考工作得失,对新闻评论的策划、采写和理论评论栏目版面的运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并初步掌握省级党报系列评论的策划要领。我已策划3组系列评论,其中1组策划被评为报社月度优秀策划。

    在挂职前,由于身份的限制,我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多是理论上的认识,缺乏身体力行的实践。挂职后,我先后走进江西省青山湖区、湾里区、新建县、红谷滩新区、万载县等县区的学校、工业园、行政服务中心、医院、村委会等基层单位采访,既熟悉了省情、民情,又找到了选题、素材,也写出了“接地气”的稿件。

    截至2014年9月4日,我在《江西日报》发表评论21篇(含6篇本报评论员文章、2篇本报短评),微评论4篇,分布于《江西日报》的“求是坛”“赣鄱时评”“有感而发”“经济时评”等栏目。另外,我在《江西日报》发表新闻报道4篇。

    收获二:结识了新闻一线和新闻宣传管理部门的诸多人士。

    在挂职之前,我与本省新闻界的接触有一些,但比较零散、偶发。挂职之后,原先没有机会认识的本省新闻界高层领导、中层干部(如社长、副社长、总编辑、副总编辑、部门主任)以及省委宣传部、省委组织部人士,由于挂职部门的工作需要,都进入了我的人际交往圈。

    与业界高手、新闻宣传管理部门人士的工作交往,让我更加了解新闻媒体运作的幕后细节,更加明白自己在新闻业务方面的不足,得到原来得不到的指点,得到与他们合作申报省级、国家级课题的机会。

    在我挂职办公的楼层,除了理论评论部,还有江西日报社的出版部、都市新刊采编中心、群众工作部、微博工作室、摄影部,我因挂职而与这些部门的采编人员有较多的业务交流,其中一些人士,被我引入本校课堂教学担任演讲嘉宾,或被我引入本校学生实习环节担任指导老师,或与我合作撰写学术论文。

    收获三:实现了教学研究与新闻实践的无缝对接。

    因为挂职,我见闻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业务细节(包括采编、广告、发行等诸多方面),发现了自己以往教学的不足之处,发现了业界前沿课题、待解课题,确定了自己未来一个时期的主要研究方向。

    因为挂职,我为本校学生创造了新的写稿、投稿、实习机会。2014年3月,我和部门同事策划了“评与论版进高校”活动,这次活动在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评论学》课堂举行,第二届卓越传媒人实验班的全体同学参与了这次活动,15名学生因此在《江西日报》发表评论。我指导的2名研究生,也开始在《江西日报》独立发表评论。

    因为挂职,我和江西日报社王晖社长、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处郭力根处长(现为中共新余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等联合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党报在媒介新格局中的角色研究》,并成功立项。

    收获四:提升了政治素质,积累了管理经验。

    因为挂职,我熟悉了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宣传精神,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党的群众路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提升了政治素质,强化了遵守组织纪律的自觉性。

    因为挂职的便利,我采访了江西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报告会、江西省两会等重要会议,审读了许多篇解读评论文章,从而对中共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宣传精神有了全面而透彻的了解。

    按照挂职部门阮启祥主任的安排,我作为值班主任参与3月、6月、9月的部门值班,并负责本部门的新闻评论研究小组,负责2014年部门内部的学习、研究活动(每月一次)。截至2014年9月15日,我已审稿改稿约220篇,签发稿件约120篇,主持部门会议10次,组织部门内部培训7次。


二、遇到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一是本校工作和挂职工作的偶尔冲突。在挂职的同时,我需要处理本系的一些行政事务(2014年6月前我兼任系主任助理),讲授少量课程,开展学术研究,另有若干本科生、硕士生的学业指导任务。有时,两个单位的工作,在时间安排上会发生冲突,“如何取舍”是个难题。

    二是挂职期间的教学工作量、校内业绩津贴核算存在不确定性。《意见》称,“工作量互相冲抵”。但是,“如何冲抵”并未明确。此外,“挂职者发表作品的稿费,是按社内人员标准发放,还是按社外人员标准发放”,也是一个新问题。

    三是没有新闻记者证,给采访和发表新闻报道稿带来不便。按照《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高校新闻教师不能申请新闻记者证。按照《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高校新闻教师必须在新闻机构持有新闻记者证的记者带领下开展采访工作,不得单独从事新闻采访活动。按照江西日报社的规定,非记者人员采写的新闻报道稿件,一律视同通讯员来稿,交由群众工作部编辑处理。

    在多个场合,江西日报社的编辑记者、南昌大学的师生,都对“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表示“很有必要”。那么,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如何做好下一步的工作呢?这里,本人就高校教师挂职媒体提一些建议:

    建议一:挂职者要重视挂职工作,必须虚心、专注、敬业,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取得较为理想的业绩。越是重视,收获越多。在挂职前,我十分期待重回新闻界,积累经验,结识高手,拓展视野,调研业界,进一步提升自己,为未来的教学、研究、新闻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所以,挂职之后,在学校、报社、家庭三头奔走的我,非但没有觉得麻烦、辛苦,反而觉得机会难得,挂职后感觉天天都有收获、有进步。

    建议二:切实兑现挂职待遇。有关方面最好明确规定“挂职期间,足额计算教学工作量,足额发放业绩津贴”,及时颁发《意见》中提到的《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千人计划”入选证书》,为挂职媒体的高校教师颁发临时记者证,并督促派出单位落实《意见》中提及的“派出单位在互聘人员职级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等政策。

    建议三:派出单位和挂职单位要多关心帮助挂职者,“扶上马”“压担子”。江西日报社领导和理论评论部领导,对我非常关心,在多次指导、点拨之后,很快就让我独立承担值班主任的工作,让我充分锻炼,并包容我的失误。例如,江西日报社每日为我提供4元就餐补贴,按较高的社内人员标准发放稿费。南昌大学2014年上学期没给我安排单独讲授的课程和期末监考任务。

    建议四:用好挂职成果和挂职教师。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是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重要举措。如前所述,高校新闻传播院系骨干教师到新闻单位挂职,对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可以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挂职结束之后,派出单位应对挂职成果加以利用,为挂职教师安排相应的教学研究任务,进一步挖掘挂职工作的效益。(作者是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文是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批准号:JXJG-14-1-19〉、南昌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