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自然规律。我们都想永远年轻,大自然却从未给谁开过恩。人是这样,世间的人造物,多数也有个“生老病死”的问题,只不过人造物的“晚景”很少引起社会关注罢了。如今,这样的关注来了。 青奥会过后,南京街头不少青奥设施“时过境迁”,出现了被弃置或残破的现象。其中,吉祥物砳砳“毛发旺盛”,活像一毛猴。有关部门回应,整理工作正在进行。(《京华时报》10月12日报道) 砳砳变成“毛猴”,有市民觉得心酸,呼吁有关部门给它“理发”。相关部门哭穷,因为维修青运会设施需要专项经费。作为艺术品的吉祥物砳砳,就更难受到宠爱了。有些市民看不惯砳砳的这种“晚景惨像”,这样的怜悯心可以理解,只是要有足够的“节哀顺变”心理准备。试想,连人都有归西的时候,我们又如何指望一道人造的应景式景观长命百岁呢? 也许,有人对这个观点不以为然,觉得我缺乏同情心。有这种不满情绪不奇怪,毕竟给吉祥物唱衰歌讨人嫌的可能性要大许多。如果我问一下,何为吉祥物?吉祥物是如何认定的,搞明白这两个问题,就知道青奥会之类的吉祥物究竟能否永葆青春了。 早期的人类,对大自然变化的恐惧感,助长了他们祈福的愿望。祈求天不降祸,人间平安。事实上,先人的这种愿望往往落空,于是他们不得不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了能给人类带来安全和幸福的吉祥物。汉文化里的龙、凤、麒麟、鹤,都曾扮演了吉祥物的角色,人们也相信这些吉祥物能辟邪趋吉。这就带出第二个问题:吉祥物的认定有个约定俗成的过程,需要自然进化、逐步承认,然后才能渗透到一个民族成员的血液里,进而世代相传。可以说,没有共同的心理需求,就不会有真正的吉祥物。 反观时下一些所谓的“吉祥物”,更多是为一个大型活动而被炮制出来的:组委会邀请几个专家学者,提出几套方案,然后在网上进行诠释和展示,民主一点的再来个投票。经过这种方式确定的吉祥物,和普遍的社会需求相距较远,要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显然不易。再者,这样的吉祥物只是有关部门为应景之需而制造出来的,当“娘”的把砳砳、五福娃们“生”下后又往往不管不问,最终造成这些可怜的“孩子”过早夭折。以砳砳为例,2014年8月被抬了出来,不到百日便成了“弃儿”。纵然经过舆论的关注,暂时有人给砳砳“理个发”,那么,谁又敢保证这样的理发经费按时下拨、拿到经费的部门自觉呵护这个所谓的吉祥物呢?看看相关部门喊穷的言论,就知道即便有经费,青奥会的吉祥物便能长命百岁吗? 砳砳的遭遇,该反思的是时下一些大型体育赛事,为何喜欢无端折腾出一些莫名其妙的物件,并且这些物件还要披上文化的外衣,闭门造车摆弄出的吉祥物,最终连自己都不相信,时过境迁后又如何指望全社会“收养”这些吉祥物之类的物件呢?所以,我的看法:让这些人造的吉祥物“安乐死”,比去应景地对付舆论的批评一下,更为明智。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14/1012/01/A8AOB2KS00014AED.html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