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就像长舌妇,有新闻的地方,总有争执。有时候,明明一潭清水,舆论愣是能给搅浑。相反,有时分明是一潭浑水,还是有人硬说水蛮清澈的。搁在平常,这样的口水战权当娱乐性消遣。而救灾当头,类似的争议显然不该发生。可就是本不该发生的事情,竟被几桶泡面给搅浑了。 8月4日,抗震救灾的士兵吃浑水泡面的事情被央广披露后,有不信军队后勤保障如此差的,有觉得不可思议的。环球网记者向当地救灾部队负责人求证后,对方否认有类似事情;央广记者则坚持系亲眼看见,部队要求只吃面不喝汤,他和同事都吃了。8月6日上午,环球网当事记者认错致歉。 “浑水泡面”事件已水落石出。但此事的影响之大,显然超出当事两家媒体的预料。所以,有继续反思“浑水泡面”事件的必要。 媒体天生偏爱另类的孩子,因为异常的东西新闻价值大,符合新闻选择的规律。当然,异常的东西容易招致质疑。对商业化媒体来说,这正是求之不得的结果。以“浑水泡面”事件来说,央广记者披露此事没错;看到舆论反响强烈,环球网记者向有关方面求证,旨在析疑匡谬,这样的出发点也没错。事情搞砸,在于匡谬者偏信一个信源,忽略了信源的多样性。因为偏信,把涉事方负责人的否认听说有浑水泡面的事情当作“事实”,用断言的形式报道出来。这样的求证敏感新闻之法,不尴尬是偶然,狼狈不堪则是早晚的事情。可见,核实事实方法的错误,惹出麻烦也就具有了某些必然性。正如有学者所言:“一个坐在办公室里的记者‘求证’了一个匿名负责人,就把现场记者的报道给虚假了。这是什么精神?” 中国之声的节目说,“道听途说绝对不是一个负责任新闻媒体的操作方式。”这个看法很中肯。问题在于,如果就此把所有的责任推给环球网和当事记者,是否就很公平呢?我看未必。记者核实的对象不是普通的人,是公信力颇高的单位,并且是负责人。选择权威部门的权威人士去核实事实,符合新闻采编的流程要求。环球网不妥的是隐去了被核实对象的名字和职务。但只要这个核实不是凭空的捏造,那么,引发舆论口水战、让环球网成为众矢之的的责任,又该何人分担呢?救灾士兵吃浑水泡面,招致舆论质疑部队后勤保障能力,是否被核实这个新闻的负责人,不想引火烧身或者保护同行,才矢口否认这个事情的。既然不是,也是想当然地面对记者的求证,同样很不负责任。这样,反而把析疑匡谬者推进了舆论的火坑。 说有容易说无难。说无,必须掌握全部的事实,否则一个小小的“有”,就能够轻易否认你。环球网记者的新闻采访业务不过硬,轻易相信权威部门的说法,最终导致匡谬不成反遭讥讽。遭到舆论的批评,应该引以为戒。若就此只骂环球网,不问责做伪证的部门和个人,显然是在纵容权威机构撒谎,最终让媒体当替罪羊。能想到这一点,相信参与抨击环球网的媒体及其从业者,就该知道自己也可能有成为替罪羊的时候。能有这样的不祥预感,是不是会让自己更加理性呢?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14/0806/07/A2UTUOFG0001124J.html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