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江苏睢宁县信用体系建设,被讥为“在发放良民证”。该信用评级运行4年,本地商户、出租车司机知道得不多。如今,该体系再次陷入舆论质疑风潮。(《新京报》7月2日报道) 平心而论,在道德沦丧的时代,睢宁县打造自己的信用体系,出发点没错。有了信用体系,人的行为规范了,社会风气好了,理想中的良俗社会将随之形成。在官员腐败、官方谎言尚未绝迹、假冒伪劣商品大行其道、环境质量堪忧、食品安全还是现实问题的时候,睢宁的信用体系建设对象盯着基层的商户和居民,难怪这个信用体系被民间誉为“良民证”。汉语里的“良民证”因其特殊的历史含义,受到舆论的冷嘲热讽,也就不足为奇了。 模仿律告诉我们,人的后天学习主要来自模仿他人。社会风气的好坏,也不例外。乡村模仿城市,城市模仿精英。至于谁是真正的精英,首推位居高位的官员们。官员是最好的明星。他们说话的口吻,他们行事的风格,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民众看在眼里,也会无形中领悟官员的一言一行。所以,官员才是一个社会最受欢迎的老师。现在的社会风气欠佳,也许媒体曝光的主要是具体的企业、商户和个人,只是看问题要溯源,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当我们看到类似事例渐多的时候,就不能再用实证的眼光去数数,而要去思考究竟问题出在了哪个环节。当在校生考试作弊,就该考虑是不是他们的教师存在论文抄袭的嫌疑;当教师信用不及格的时候,就该追问我们的管理部门的信用积分可否足额。如果管理部门的信用透支,社会还能处于良俗状态,显然是痴人说梦。 睢宁的信用体系建设,重基层忽视上层,这是这个体系屡遭舆论诟病的原因所在。这告诉我们,良俗社会建设不能本末倒置,应该先从政府部门抓起,从每个官员抓起。否则,信用体系建设的主体就错位了。现在,一些自身缺乏信用的部门和个人,热衷于对民众的行为指手画脚,甚至扮演道德导师的角色。这样的“道德导师”,好比一个连路都走不好的人,要当三军仪仗队的总教练,是不是有点滑稽?当权力被装进笼子,当官员的财产公开,政府部门和官员先行“良民化”了,再去给民众立规矩,想必大家就不会当作笑料谈论了。正如网友所说:“自己不讲信用,却给百姓的信用评分,只能是笑话。”“强烈建议先从政府部门试用”“‘信用’严重透支的去评‘信用’,目的只有一个:去干没信用的事。”“任何一个社会的信用首先是政府的信用、公仆的信用作表率。否则,就是折磨百姓的伎俩!” 良俗社会没有特殊公民,也没有特殊部门。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所生活的环境良好,风尚良好。如果裁判员们只顾给别人打分,民众不能监督他们,当他们的裁判,良俗社会即便有也只能是瘸腿的,不可能是完整意义上的良俗。何况,瘸腿的良俗社会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可能会有吗?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14/0702/02/A047C7F400014AED.html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