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俗话:一朝天子一朝臣。人事如此,中国当代建筑物的命运又何尝不是如此。只要一个地方的城市规划图稍稍变动一下,不知有多少建筑要提前“寿终正寝”。哪怕是新修的建筑,只要不符合新版的规划要求,同样难逃夭折的命运。 ![]() 云南河口耗资2.7亿元建成的文化长廊,建成3年面临被拆命运。21日,河口县政府发言人刘建雄回应称,该长廊系招商引资,财政资金并未被浪费。一建一拆之间,反映的是中国在城镇化理念上新的转型和进步,是一场“观念之战”。(《京华时报》6月23日报道) 被誉为“边境明珠”的河口文化长廊,在政府的一纸文件面前,显得如此弱不禁风,想必难逃短命的结局。像这样的短命建筑,在中国并不少见。例如: 沈阳五里河体育场,使用18年后被重新修建;湖北首义体育培训中心,使用10年后被“城市规划”掉了;温州中银大厦,使用6年后变成了烂尾建筑;重庆永川市会展中心,使用5年被“城市开发”了;辽宁丹东铁路货运综合楼,使用1年因高铁建设被拆除;合肥维也纳森林花园小区,不到1年的时间就被“城市规划”掉了;花巨资建九九集团,运行没几天就垮了;贵州黔南州政府有的新修大楼被拆除…… 类似的短命建筑,不胜枚举。作为无生命的建筑,其存在时间本该远远超过人的寿命,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地方政府借口城市发展需要,不断修订自己的“城市规划”蓝图。并且,新上任的官员喜欢推翻前任的规划方案。这样,一朝官员一朝规划,就成了颇有时代特色的中国城市发展逻辑。按照这种逻辑,好像不变动前任的城市规划方案,就显得自己没有才能似的。规划一变化,多少建筑物成为新规划的绊脚石。至于这些“绊脚石”的命运,想必除了被拆除,恐怕别无选择。听河口新闻发言人的口气,拆除“三岁”的文化长廊,不仅必要,而且没给财政经费造成损失。至于这个短命建筑的损失由何人承担,则未必是河口官方所考虑的事情。难怪有网友说:“无节操无底线。不拆哪有油水捞,一拆一建黄金万两。” 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反观历史,如果长城不符合哪个朝代的规划蓝图,不知被拆除几百回了;如果故宫不合哪个帝王的眼,说不定也重修几次了;至于地方的名胜古迹,更不知要有在这个星球上经历多少个轮回了。这些历史建筑之所以长寿,在于历史上的官员在做城市规划时,没有“一刀切”,而是有所拆有所不拆。在西方国家,即便普通建筑,平均使用寿命超过50年,英国的建筑物平均寿命超过130年。而中国当代的城市,平均使用寿命基本维持在25-30年。众多“英年早逝”的建筑,并非自然终结其“生命”,而在于被城市规划判了死刑。中国当代建筑物难逃夭折的宿命,显然是一些官员“为官一任,祸害一方”的结果。 现在,反腐倡廉倡导“光盘行动”,只是嘴里节约的那几个钱,远不如某些负责规划官员的大笔一挥,可能多少个年幼的城市建筑物就灰飞烟灭了。城市规划走马灯似的修改,糟蹋的是民脂民膏。尽管百姓对此怨声载道,但地方政府总喜欢找个合法的借口给自己的新规划辩护。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学学匈牙利,该国法律规定,寿命不到50年的建筑物不准拆迁。只有用法律束缚官员随便拆除建筑物的坏习惯,中国城市发展的败家子现象才会减少许多,中国的建筑文化的血脉才可能得以延续。否则,许多大型建筑物怕是难逃随意的“城市规划”之宿命。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14/0623/01/9VCVL8B100014AED.html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