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传媒教育网 海明评说 查看内容

让高考走出科举的阴影

2014-6-7 08:1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62| 评论: 0|原作者: 刘海明|来自: 搜狐教育

摘要: 搜狐教育独家约稿稿件

  进入6月,和高考有关的话题自然多了起来。在一个看重名利的国度,原本只是个普通的升学考试,被赋予了太多了功利色彩,以至于在不少眼里,差不多把高考和"成功"划上了等号。这样的传统,并非今天才有。君不见范进中举的故事,至今还广为流传吗?虽然范进的成功未必有多少"正能量",相信多数人仍坚信,范进考试的成功,对今天中学生的励志作用,并不能被否认。

  范进是科举时代的产物,按说科举制度和今天的高考制度的长相虽有点相似,却并非一回事儿。科举旧时的人才选拔考试。科举考试选拔的是官吏,而今天高考是大学录取新生的考试。前者录取的人士,不用再享受寒窗之苦,直接封官加爵;高考选拔出来的是学生,还要至少苦读4年本科。读研的话,另外再加3-6年不等的学习时间。所以,科举和今天的公务员考试更相近。这样的道理并不难懂,有意思的是,每年的高考,依然摆脱不了科举的阴影。不论是中学给考生的"中举"宣传,还是媒体炒作的高考状元,以及大学新生的激动劲儿,和范进考前考后的状况,咋看咋有点相仿。

  虽然科举制度早在1905年就退出了历史舞台,高考已经走过了上百个年头,只是我们的社会,还远未摆脱科举的阴影。不信,只要参加过高考的人,大抵都能感受到这个阴影的存在。以笔者所在的西南小城为例,高考成绩发布过后,几所中学必定发布各自的高考"战绩榜",重点宣传各自学校的尖子生。这样的"战绩榜",校门口有没有我没有注意过,公交车站牌、当地报纸电视上,年年都能看到应该不假。在应试教育制度之下,中学的升学率与学校的知名度挂钩。所谓成功的中学,不是看这所学校给学生多少的思想启蒙和知识熏陶,而是学生的高考成绩。中学把高考看成学校和学生成功的标志,表面上的功成名就,实际上笼罩在"成功"的阴影之下。没有值得炫耀的高考成绩,考生啥都可能不是,而未必是他们真的身无长物。这种境遇,和范进中举前的遭遇是否有点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呢?

  范进中举,他自己并不知情,自有"草根记者"竞相报道。"媒体"的炒作,范进很快就从落魄者变成了标准的"成功人士"。今天的媒体,在报道高考新闻时,对各地的高考状元照样另眼相看。试想,如果连媒体都走不出"状元的阴影",又怎么能说我们真正告别了科举制度呢。科举制度产生的状元,那是需要若干年的多次连续考试,层层选拔出来的"考霸"。今天媒体所谓的"状元郎",分明是一次考试的高分得主。不论是难度还是考试的性质来看,压根不是一码事。不是一码事的东西,愣是搁在一起类比,难免把那些高分考生搞得晕晕乎乎,真以为自己是比范进还了得的状元呢。什么时候我们的媒体还不能告别状元情结,又如何敢说我们不受科举思维的束缚呢?

  科举的考生,图的是谋取个一官半职,实现个人的政治抱负。今天的高考学生,为的是学习深造。大学本来是追求真理、追求知识的场所,如果高考不能摆脱科举的阴影,学生还被灌输考上大学就意味着自己脱离苦海,可以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那么,也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大学新生的厌学情绪了。因为他们已经自认为成功,缘何还要与书桌为伍呢?
民国大师辜鸿铭那句"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同样可以用来比喻高考时代的科举阴影。中国的中学教育,何时走出应试教育,把知识传播、思想熏陶放在教育的首位,中国的高考才能恢复其本来面目。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