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龙新播报》第一期文稿
传媒板块:
【标题】央视暗访东莞,意欲何求
【导语】正月初十,作为内地传媒龙头老大的央视,在自己节目中居然曝光了东莞色情服务,其拍摄的画面尺度之大,令人咋舌。
【正文】央视大暗访东莞色情服务一事,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对于央视如此“大胆”的行为,业界许多传媒人并非为其大胆点赞,相反,央视版的《一路向西》更让其惹来众怒,新闻跟帖中批评大于称赞,众多微博上的意见领袖也是冷嘲热讽。甚至有大v在微博上喊话“东莞撑住!东莞不哭!”,难道央视此行又做错了?对此我们采访了XX
【同期声】
【正文】不得不说,央视此次东莞之行,有很大哗众取宠的嫌疑,东莞“小姐”问题由来已久,为何一再深入报道,而对于春节期间群众都关心的“出行”、“雾霾”等焦点问题却置若罔闻,这值得深思。央视的暗访正如资深媒体人秦嘉子所说,央视暗访东莞并无任何实际价值,在她看来,这无非是拿弱势群体开刀,骨子里全是猥琐和怯弱,而对真正的新闻却没勇气报道。
传媒【传媒管理1】 记者:户天微
【标题】韩式节目席卷大陆 国内原创去了哪儿
【导语】继《爸爸去哪儿》和《两天一夜》后,韩国三大综艺仅剩的《Running Man》也要登陆中国了。据浙江卫视宣传人员证实浙江卫视正在和韩国SBS共同推进《Running Man》,将有可能今年第四季度播出。
【正文】近期,韩流不断席卷大陆。 13年红起来的《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购买韩国MBC《爸爸,我们去哪儿?》的版权,东方卫视于2014年3月1日星期六首播的《不朽的名曲》来自韩国KBS的《不朽的名曲》的版权,浙江卫视刚刚引进韩国大热综艺《running man》的版权并改名为《跑起来,好兄弟》,湖南卫视《我是歌手》引进自韩国MBC电视台歌手竞赛节目……
国内原创去了哪儿?韩式节目的核心粉丝一般是20岁到30岁之间的年轻女性,而这一年龄段的数量在大陆分布是最广的。某些卫视为了提高收视率,迎合受众群体,不得不去引进大量韩式节目。原创节目并非不可能,而是这里面蕴藏着巨大的商业利益。中国已经成了文化艺术品的净进口国,韩剧大行其道,占据了黄金市场,男星也俘获了中国女粉的心,国内卫视能否进行原创,中国能否变成文化艺术品的净出口国,能否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黄金大道,我们不得而知。
传媒【传媒管理2】 记者:李富彬
【标题】粤主持人微博“想砍人”
被轰“下课”
【导语】2月21日,拥有38万微博粉丝的广东卫视主持人王牧笛因不满护士在女友手部“连扎四针”,而在微博上发表“想拿刀砍人”的言论。
【正文】激烈的言辞随即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网友纷纷站队表明自己的态度。恰逢近期黑龙江、河北等地接连发生医护人员遭袭事件,不少人对此番言论表达了极大不满,认为是在宣扬“杀医”暴力。
也有网友表示理解,认为只是情绪化语句,不应该因为是媒体人就被放大。随后王牧笛删除了该条微博,并两度道歉,称对微博言论“深深懊悔”,他解释,当时那条微博“根本没有针对任何具体人的想法”,在微博中,他反思作为患者家属应换位思考,多理解,作为媒体人应该注意身份、谨言慎行,获得了不少医护网友的谅解。但这场风波并未因此平息。
22日中午,中国医师协会发出公开信,谴责王牧笛的言论。协会称:“王牧笛的言论和素养不适宜担任节目主持人,广东卫视应当责令其下课!”
目前其所属单位称已责令其深刻反省,并将按照电视台的有关规定对其进行严肃处理。
传媒【媒介伦理1】 记者:宾鑫
【标题】柴静在美产女引争议,媒体窥探公众人物隐私是否该反省
【导语】《南都娱乐周刊》爆猛料:沉寂已久的柴静,已于美国产女归来。相关的消息立刻成为娱乐新闻的头条,也迅速引发了又一场舆论对持。
【正文】非议的关键,不在于“产女”,而在“赴美”。
不少网友言语苛刻讽刺柴静说一套做一套,“我不否定她的观点,我只否定她的人格”。人们总会有意无意的给公众人物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一旦他有什么不符合人们认知的行为出现,就会有无数的批评甚至谴责,却忽略了这个公众人物首先是个人。民众很多时候,因为懂得不多了解的少,才会一味的去斥责抨击。而民众非议的前提是媒体报道了这件事,并且在报道中隐约透露观点,引导民众的想法。
【正文】公众肆无忌惮的挖掘评论别人的隐私,可以理解为不懂法。可是,作为媒体,还这样做,是在尽职责报道新闻事件还是已经触碰了窥探他人隐私的法律?
【同期声】(采访2女一男):
1、你认为柴静在美国产女是不爱国的行为吗?为什么?
2、你是否赞同媒体将柴静这样的公众人物的隐私挖掘暴露出来?为什么?
传媒【媒介伦理2】 记者:赵阿香
【标题】默多克,讲述传媒枭雄的光辉与败笔
【导语】从报刊编辑到传媒大亨,从乡镇小报到跨国新闻集团,默多克用其80余载人生,为我们讲述了世界传媒事业发展史以及自己的创业传奇。尽管荣耀无限,默多克也有败走麦城之时。今天,我们将与你共同走近这位“报业怪杰”的精彩人生。
【正文】1931年3月11日,基思·鲁伯特·默多克出生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一个名为阿德莱德的小镇上。他的父亲基思·默多克是当地有名的战地记者与出版商,并在小镇上创办了《阿德莱德日报》。而正是这份报纸,奠定了小默多克一步步走向传媒帝国的基石。
1952年,2 1岁的小默多克从牛津大学毕业,在伦敦《每日周报》做助理编辑。但平静的生活并没有持续下去,父亲去世的噩耗突然传来,小默多克只能重回小镇支撑家业。但在这片故土上,父亲除了留给他一个濒临破产的《阿德莱德日报》外,便再无其他。默多克开始接手父亲遗留的产业,并利用“小报“的特点,以最迅速的反应报道当地人民最为关注的新闻焦点。一时间,《阿德莱德日报》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报纸,短短几年里,报社便在默多克的手里起死回生。
但默多克远没有止步于此,构建一个跨国新闻集团的理想已在他的脑海中渐渐形成。1969年,默多克进军英国,购进《太阳报》和星期日报《世界新闻》。时至70年代,他又踏足美国,收购了《纽约邮报》以及《波士顿先驱报》。1981年,默多克再次成功地从汤姆森报团中买走了《泰晤士报》。除经营报社外,默多克又于九十年代在美国建立了与CBS、NBC、ABC三大电视网相比肩的电视传媒王国——福克斯电视网。同时,1989年2月默多克又于英国创办了拥有4个频道的天空卫星电视台。并于2000年在中国上海设立star卫星电视,成为首个在中国获准的境外传媒公司。至此,默多克旗下的国际新闻公司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跨国新闻垄断集团,而默多克本人也成为了当下名副其实的传媒大亨。
事业蒸蒸日上的默多克也同样面临着社会的种种诟病。新闻集团虽以“新闻”起家,但集团超过60%的收益却来自“娱乐”及相关产业。对此,有人谴责默多克对商业利益无止境的追求而忽视了传媒事业的健康发展。无独有偶,2011年 默多克的国际新闻公司被控非法窃听电话,受害者多达100余人,其中还包括了两名英国皇室成员前首先布朗,引致世界舆论一片哗然。
【结束语】传媒枭雄默多克用其一生讲述了一段从报刊编辑走向报业大亨的传奇,书写了一份跨国新闻集团从成立到辉煌的历史进程。但再非凡的传媒巨子也必须保有媒介的良知,再强大的传媒帝国也需要肩负新闻的社会责任,为当今世界建立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传媒【传媒大家】 记者:杨雨奇 安杨
【标题】移动短视频催生新型新闻报道方式
【正文】近期,一种时长在30秒以内的移动短视频开始活跃在网络上,为互联网用户提供了一种新的社交形式。移动短视频社交应用最早于2010年在美国出现。其定位于帮助用户及时拍摄、迅速生产、快速分享生活细节,实现了用户之间将视频作为语言载体即拍即发的对话互动。而这样一种应用也正在各类新闻报道中得到运用。
【正文】而在我国移动互联网领域,移动短视频推出稍晚,但也出现了快速传播的“秒拍”、“微视”等应用。新浪推出的“秒拍”应用可以实时分享10秒的短视频;腾讯“微视”支持最多8秒最少2秒的短视频拍摄及分享,并可以在腾讯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上同步更新。
【正文】基于移动短视频拍摄便捷、社交互动性强等特点,国外已经出现专门主打短视频新闻的专业机构网站,传统新闻机构也开始尝试用短视频应用丰富其报道方式。虽然我国短视频起步略晚于国外,但国内已经出现了通过短视频社交应用来进行新闻报道的先例。
传媒【资讯1】 记者: 赵萍
【标题】《新闻周刊》即将再度刊出印刷版
【正文】新的传媒时代,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渐渐衰败的例子数不胜数。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美国老牌杂志《新闻周刊》在经历了几度被收购之后即将满血复活,刊出印刷版。2014年3月4日新浪传媒消息称,美国老牌杂志《新闻周刊》将重新刊发印刷版。《新闻周刊》曾是传统新闻媒体中的重量级刊物,与《时代》、《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一起跻身美国三大新闻类周刊之列。随着数字技术的出现,新媒体后来居上,对传统媒体造成了严厉冲击。老牌杂志《新闻周刊》也难逃破产甚至停刊的尴尬局面。2013年小型数字出版公司——数字媒体集团IBT Media低价收购《新闻周刊》,并将其重塑为充满活力、能产生盈利的网上杂志。如今IBT Media正计划重新刊印《新闻周刊》的印刷版,试图让这一老牌杂志复活。
传媒【资讯2】 记者:潘茜
【标题】恐怖事件 理性报道
【正文】昆明事件已经过去一周,在举国共愤之外,我们媒体人还应该站在专业的角度作理性的思考。昆明事件在备受关注的同时,媒体人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底线也引发了大家的关注。
事件一发生,各种触目惊心的恐怖画面在网上疯传。为了夺人眼球,有些媒体将现场的恐怖画面以及犯罪分子所使用的道具报道出来,并对犯罪细节进行详述,此刻,作为媒体人,面对突发的恐怖事件,我们关注的应是整个事件,而不是血腥的细节,恐怖的画面和细节的报道只会给人们造成二次伤害,这正好迎合了恐怖分子制造恐慌、引发混乱的心理,在跟进事情进展的同时,媒体人应该对人心进行安抚,对网上的各种流言主动站出来澄清,并且及时发布面对恐怖袭击如何逃生等服务性的消息。
传媒【资讯3】 记者:钟晓璐
传媒解读:
新闻节目活泼亲民范儿
【导语】新闻节目是否就应当呈现一种严肃的姿态?严肃庄重的播报模式,严肃庄重的解说词?当然不是,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新闻节目的活泼亲民范儿。
【正文】香港凤凰卫视的《倾倾百老汇》于2011年1月1日开始播出,是一档周末新闻杂谈节目,主持人以现场脱口秀的形式来演绎各类资讯,也可称之为时政脱口秀,其播出时间为周日14:35,重播时间为周一09:45。时长仅24分钟。
《倾倾百老汇》定位于国际化的媒体视角,穿梭全球各地社会民生、政经花絮、文化动态、娱乐八卦等各类资讯之间,百里挑一,不老传说,汇声汇色,用精致而轻松的方式,与观众共享一周资讯盛宴。节目策划人员运用崭新的多媒体手段和独特的串连解读方式,通过主持人现场脱口秀的形式来演绎各类资讯,无论是场景设计、背景音乐还是主持人造型,都会让观众们耳目一新,呈现出如百老汇歌舞剧般高雅经典的节目形态,让全球的华人观众在轻松的周末享受一场活泼、自然、快乐的脱口秀"表演"。
一位用户对《倾倾百老汇》作出评价:“《倾倾百老汇》是一档信息量相当大的节目,制作团队对国内外社会万象的吐槽及吐槽力度都拿捏的恰到好处,其用语隐晦而不乏犀利尖锐,或打油诗、或指桑骂槐、或近期网络流行语,刀刀见血,针针入骨!如此大气力深埋“梗”的目的无非只有一个——陈述超出字面意思之外的现实及对‘真现实’的思考!”
而《倾倾百老汇》的主持人尉迟琳嘉,作为一个金牌娱乐节目主持人,他具有丰富的电视脱口秀主持经验,其收放自如、机智幽默的表达能力,贴近观众、清新真诚的语言风格,多年来广受凤凰观众和精英阶层的喜爱。同时,作为80后新生代主持人,节目中的他将发挥中国式说学逗唱的功力,同时又以他国际风范的外形,用独特的视角透析世间的“众生百态”。
四川电视台第四频道每天滚动播出的《新闻现场》也是一档新闻资讯节目,与《倾倾百老汇》不同的是,它采用的播报模式依然是传统正规的新闻联播模式,给人一种严肃的感觉。其主持人当然也是按照新闻稿正式播报。这样一种模式失去了轻松活泼的味儿,但《新闻现场》作为地方媒体的新闻产品,有着较高的收视率,这在于它的内容策划以及轻松幽默的解说词上。该栏目以普通人的视角报道生活,
深入朴实的报道风格、生动多样的报道形式,轻松幽默的语言特色,使其成为成都地区最具优势的新闻节目。
为了规避中央台的有关立台策略,从自身出发,寻求发展空间。在《新闻现场》中,四川电视台采取了“级差”生存策略,在于三个关键词:本土化、现场、贴近性。
本土化特色,白岩松曾经说过:“我们生活在一个平民化的时代,平民百姓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在电视传播领域也是一样。”《新闻现场》所处的就是地方电视频道,所以节目的内容主要选择成都以及成都周边的地区作为新闻报道对象,由于市民对平时的生活有着强烈的兴趣。所以《新闻现场》对于新闻的类型进行了分类,“社会新闻”“生活资讯”“看世界”,等几个部分。而且新闻现场规避掉了地方和中央电视台主要承载的政要新闻,以微观的视角,报道新闻。保持并培养着新闻受众。
新闻现场这个节目有最重要的两个字,现场,是这个节目的安身立命的保障。以第一时间的图象画面以及声音来突出新闻的现场感,极大的吸引了受众的眼球。
其贴近性。凡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都会事无巨细的报道出来。新闻价值取向更着重于受众,特别是普通的老百姓。一些生活照的困难和一些不文明的现象都会被报道出来。除此之外还有对一些相关政策的解读也是非常全面的,而且侧重于政策对老百姓的影响的解析,这一点做的非常全面。
“播”新闻和“说”新闻,各有其存在的缘由,各有其特色。“播”新闻是否已经是一种过时的传统新闻播音风格,应被摒弃?业界一直在争论这个问题。但新闻节目以受众为主导,无论是“播”新闻还是“说”新闻,活泼亲民的新闻节目都能得到大多数观众的喜爱。
龙新调查:
【主持人】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象征着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而眼下,那些传统习俗似乎已经成了遥远的回忆,那些老传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尤其是在城市,物质生活大大丰富了的人们,很少会再为一件新衣、一桌好菜而欣喜期待。而这样的变化,究竟让人们对于过年有了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呢?下面请看记者的调查
【画外音】过年是一种民俗,一种文化,它是几千年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淀。以前过年,一到腊月,各家就开始忙活起来,初八吃腊八粥,二十三过小年,准备果品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四扫尘日,全家大扫除,还要在床脚点灯,驱鬼辟邪。年三十,讲究就更多了,贴门神,贴年画,贴窗花,祭祖宗,祭天地,祭神灵,一直到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闹完花灯,年才算过完。
【正文】
问题一:今年春节你是怎么过的呢?感觉怎么样?有没有什么烦心事啊?
(过度: 春节怎么过,过得怎么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很多人喜欢过春节,毕竟对国人来说,团圆、祝福、希望,这些都是春节代表的重要意义。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春节越来越没意思,年也过得越来越随便,少了年味儿,却多了烦恼。春节年味的变化还是在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我们的春节也在创新,迎接未来。那么,我们原来的春节到底是怎样过的呢?这些年又有些什么样的变化?)
问题二:你以前春节是怎么过的呢?你觉得有什么变化?
(过度:不同年龄的人们,以前过春节的方式都不一样。其实春节的变化在近年来不是很大,不过不同的人对此却有着不同的感觉。有人觉得春节是变得越来越好了,而有些人则是觉得没有以前好了。那么这春节的习俗到底是发展了呢,还是退步了呢?)
问题三:你觉得年味是浓了还是淡了?
(过度:在大多数人看来,现在春节的“年味儿”“传统味”是越来越淡了,而人们对于过节的期待也似乎没有那么高了。尽管在这数十年间,在物质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冲击下,春节的年味在淡化,但是人们对春节却依旧是朴素难舍的情怀。那在人们心目中,他们认为春节应该是怎样度过的呢?而对于如何加强春节的年味,他们又有一些怎样的建议呢?)
问题四:你心目中的春节是怎么样的?你有什么新年愿望?
【结尾】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少人都对这一传统节日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虽然,在今天,人们对于吃穿的需求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也越来越不会去在意过年时的穿新吃好,而在追求经济效益与物质满足的同时,人们对春节传这种统习俗的虔诚度也是越来越低。对于春节,人们一面抱怨着没有年味,一面又是自己在将有年味的习俗忽略甚至淡忘。
当以前只有在过年才能吃到的年货现在每天在超市里都堆积如山的时候,我们更需要文化层面的过年、民俗意义的过年。迎来送往、喝酒聚会的间隙,可以去听听家乡戏,看看大秧歌;兴之所至,也可以拿出毛笔来试着写几副春联,跟老人们学学剪纸,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坐在火炉旁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你也可以感觉到年味儿正一点点地从老人脸上的皱纹里,从噼啪作响的灶火中渗透出来,洋溢在你的周围——那就是过年的感觉。
【主持人】